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热火朝天的伦敦奥运会赛场之外,英国各大商家正在开展另一场“看不见的奥运”——争相吸引中国游客;有媒体甚至发明出“中国磅”或“北京磅”词语,借以形容中国人在英国消费的英镑。然而,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需求疲软影响,今年以来,不少奢侈品品牌的扩张步伐以及电商网站的订单销量纷纷“减速”,“中国买家”似乎正在削减购买奢侈品的计划。[详细]
奢侈品将在欧洲提价以缩小中欧价差?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包括路威酩轩集团(旗下品牌LV等)、普拉达(旗下品牌PRADA等)在内的部分奢侈品巨头开始考虑提价。据报道,普拉达发言人已明确表示,可能会考虑提高在欧洲的售价。[详细]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仅17.5亿美元,小于同期境外奢侈品消费的四分之一。72%的受访者认为出国购买奢侈品,价格比国内具有优势;69%认为国外奢侈品货源比国内样式多,挑选余地大。税收是造成同一奢侈品“内外价差”奇高的罪魁祸首。
良好的消费环境成为国人境外疯狂扫货不可忽视的因素。首先,海外市场拥有更丰富的商品款式、能买到一些在国内买不到的东西。其次,境外的奢侈品一般明码标价,保证质量,退换货有保障。而国内市场的商品质量及服务水平与国际市场相同品牌差异较大。
美国驻华使馆公布了中国公民赴美签证的政策调整。从2月13日起,非首次签证的部分中国公民若签证失效,则在四年之内都可享受免去面谈的签证程序。加拿大旅游局表示,中国游客现在已经能够申请10年多次往返的签证,可以更加便捷地前往加拿大观光旅游。加拿大将开通更多的直飞航班,覆盖更多从中国出发的城市。
与此同时,日本、新西兰、爱尔兰、韩国等国家也开始逐步放宽对华签证政策,给中国游客开通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入境通道。
随着美加等过去较为“难签”的发达国家对华签证政策的日渐放宽,将引导更多中国人前往旅游购物,中国高端消费的外流或将进一步加剧。
现阶段我国奢侈品消费,不是为使用而消费,而是为消费而消费。“奢侈品的价值更多的是务虚方面,而不是务实。”
奢侈品消费在国内已经从物质消费上升到精神消费,多是利用奢侈品来显示地位、身份,或是弥补心灵上的空虚状态。外国人购买奢侈品多是理性消费,只会选择自己用的商品。
国人在海外消费显得那么潇洒,那么有底气,除了不差钱,更是因为在价格、质量和服务这三方面,“内”不如“外”。国内对奢侈品消费也缺乏“文化”,少了“教育内容”,以致奢侈品牌“只是一堆衣服而已。”
国内商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之类未能根绝,至于“文化”,恐怕更无从谈起。拉动内需,有些时候不是差钱,而是国内提供的商品质量、款式、价格与国外有差距。如何“补差”,使得购买力不外流、少外流,才是关键。
改善国内消费环境
在用脚投票、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哪里购买商品和消费,选择什么时间消费,购买什么东西,都是消费者的自由,任何管理机关无权干涉。因此,不能将奢侈品消费外移归咎于消费者,改变奢侈品消费外移的消费现状,将就必须从降低国内奢侈品消费价格,营造更好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入手,尤其应降低奢侈品价格。
减少消费品当中的税收成本,是降低消费品价格的一个选择。另外,还应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害消费者。
告别“掩耳盗铃” 吸引奢侈品消费回流
奢侈品消费不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经济的问题。必须告别对奢侈品消费外流“掩耳盗铃”式的回避,采取措施培育理性、高效、规范的境内奢侈品消费市场。
吸引奢侈品消费回流需要对症下药。首先,通过降低税率缩小内外价差;其次,培育理性的奢侈品消费文化;此外,积极培养境内的奢侈品销售渠道。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消费品大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奢侈品消费群的不断扩大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应客观理智地评判这种现象,一味地从负面剖析是不恰当的,毕竟它只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偏好,疏通引导会比制止控制更为有效。要规避资金外流,一方面应该提升本土品牌的世界地位,规范国内市场秩序,也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风气。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说,“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的名号并不值得夸耀,相反,这个名号折射出太多让人反思的东西……
经济学上,奢侈品为需求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物品;社会学上,则认为是能提升个人品质和生活品质的消费品;艺术上,是将艺术融入到功能性的商品。综合来看,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详细]
美国个人奢侈品消费仅占全球的19%,在奢侈体验消费方面,美国仅占全球的24%,但高端汽车的消费占到37%。
2010年底,英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达60亿英镑。英国奢侈品消费呈现新特点:环境变化的观点深入人心。
日本占据全球11%的奢侈品消费份额,主要进口的奢侈商品主要是服装、鞋帽、手包与饰品。
作为全球第七大奢侈品消费国,俄罗斯的奢侈品市场规模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
未富先奢,过分迷恋奢侈品,正是当下人们信仰目标缺失、精神空虚的表征。如果不能及早根治,那么我们一有钱就乱花、盲目拜倒在海外奢侈品脚下的周期,还会更长。
完全背离正常逻辑的奢侈品消费热潮令人既忧且惧,在中国这样资源贫乏型的国家,即使从纯物质的角度来说,这也会过度消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资本。
对于某一类商品的消费,我们只需关注它是不是公平交易。对于它的价格,只要它是市场定价的商品,是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就应当尊重消费者的消费。奢侈品消费是极为正常的经济现象,是一种合乎市场逻辑的消费行为。
中国还没有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奢侈品牌,庞大的市场需求蕴藏巨大商机。至于“中国是否有培养奢侈品品牌的土壤”,应从以下三个视角对进行观察:舆论导向;政策环境;企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