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面对网络书店的攻城拔寨,以及楼宇租金的节节高涨,近年实体书店的消逝渐成趋势。在移动互联改变读者的阅读、购书习惯的今天,传统实体书店原有的经营模式似乎已经步履维艰。面对水涨船高的运营成本以及网上书城、电子书的冲击,实体书店能否继续生存?是否会被网络书城所替代?如果要继续经营实体书店,网络时代其出路又将在何方?[详细]
近年实体书店的消逝渐成趋势,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实体书店。上海将从新闻出版专项资金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书店。“十二五”期间每年将保证至少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的使用。[详细]
“63折进货,没本钱7折卖”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翟德芳今年1月5日晒出书店年利润:“全年实现销售1100万元,利润36万元。这一年我们卖了36.44万册书,每本书的利润是不到1元。我们的进货折扣是63折,实在没有本钱7折卖书。”36万的年盈利额仅仅和一位银行中层管理人员的年薪持平。
物价涨、租金高是首要危机
在实体书店经营者看来,物价飞涨、店铺租金过高,是实体书店面临危机的首要原因。“过去20多年,中国的土地价格可能翻了十多倍,但我国图书销售的总量只上升了25%,房租压力在增大。”季风书店董事长严搏非说。
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也已经使得实体书店的低利润无法支付合适人才要求的工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购书的兴起。和网络书店比较,实体书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无法根除的。首先,实体书店有工作时间限制,停车存在问题,其次,“图书折扣也没网络给力,实体书店靠营业员服务,寻找查询图书不方便。”
黄金地段是实体书店之痛
黄金地段开书店滋味如何,实体书店在这方面有着切肤之痛。热闹一时的“24小时书店”思考乐因为资金链断裂撤出上海;上海地铁里的明君书店全线关闭;位于莘庄的“二楼书店”犀牛书店向它的会员们发出告别函;曾是上海第三大书城的龙强书城也走出了龙之梦……
政府开始向书店“输血”
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机关都开始行动起来拯救书店。上海新闻出版局已经拿出一部分资金,对那些在读者当中口碑较好,品牌影响力很大的专业书店进行了资金补贴。有一定销售规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书店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资助,并且获得财税方面的扶持。现在政策最明朗的还是杭州的政策,杭州每年将拿出300万元对民营书业进行扶持。政府出手相救已经让很多实体书店业者看到了希望所在。
“输血”同时需增强“造血功能”
但是光“输血”显然是不够的,输一次血只能缓和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不能确保实体书店健康持续发展。“输血”的同时还需增强书店自身的造血功能。
书店可以通过发展各类创意产品、举办各类活动,变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场所。实体书店的价值应更多的体现在个性化和交互性方面,体现在与那些新书古籍定期性的探访、不期然的相遇,体现在通过读书沙龙等形式促进知识分享、公共交流。
谋求转型,做大特色,做高品味,是沪上实体书店本身积极自救的几大发展道路。但前提必须建立在书店姓“书”这一大宗旨之下。转型,是大型书城和综合书店为自身设计的 “救亡”道路,小型民营书店则更注重找到自己独特的核心定位优势。
美国某知名网站评选出全球最美20家书店,这些书店很多都隐在深巷,成为周围民众落脚阅读的好地方。当多数人不再看好实体书店的前景时,“最美书店”却没有因为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冲击走向末路,而是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线。“最美书店”独特的发展路径能给实体书店的突围带来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精准定位,挖掘独特生存价值。启示之二:服务至上,将单纯的售书扩展为文化资源的整合。启示之三:以书为媒,实现人文与商业的平衡,实现自身经营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实体书店相继关门停业,关于实体书店面临诸多经营困局以及实体书店存在意义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出售图书的地方,更具有文化标志的意义,对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实体书店正在经历漫长的转型阵痛,实现突围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期待着实体书店的华丽转身,也希望看到一个书香社会。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在一份调查中指出,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倒闭趋势还在加剧。从2007-2009年,我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家。2011年,全国实体书店更是集体跌入寒冬,不少行业佼佼者都面临关张窘境。[详细]
实体书店可以学习“全球最美20家书店”经营模式,探寻新的经营之道。一要细分阅读市场,专注经营特色;二要降低经营成本,延伸销售渠道;三要打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品牌;四要争取政府扶持,减少书店税率。
鉴于实体书店的整体衰落与网络购书方式的兴起直接相关,实体书店的竞争劣势在于书价过高,而书价过高又首先在于经营成本过高,建议政府在直接出资扶持之外趁热打铁,再做几件当可明显收效的实事,构建涵盖面更为广泛的长效扶持机制。
实体书店濒临灭亡的现状违逆了我国文化大繁荣的良好趋势。建议政府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把实体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网络书店以及其它任何类型书店的图书销售进行限价。
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书局正式营业,打出的标语是“全球最大最全品种书店现身京城”。4年时间,书局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开业、价格战、搬迁到停业一系列事件,2010年1月20日,停止营业。
光合作用书房,是民营书店的代表,1995年成立。策略是与新华书店进行差异化定位,填补新华书店留下的市场空间,读者群定位于20到40岁的上班族。2011年10月,在北京的两家直营店关闭。
北京风入松书店是一家由北大教授王炜携一批文人学者创办的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创办于1995年10月。以高品位的文化风格、浓郁的学术气氛、较大的超市规模为特色。2011年7月,风入松书店歇业。
弘文书局创办于1994年,由流沙河、曾伯炎等文化界名流一手组建。弘文一直坚持自己的阅读口味和人文精神,在众多独立书店中独树一帜。2012年1月,弘文书局宣称暂时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