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春节刚过,一场争夺农民工大战立即上演。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纷纷采取下达招人指标、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加大宣传力度、给出优惠条件等措施,招揽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
上海市四场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同时开锣,拉开了兔年第一波招聘高峰的序幕。尽管求职者人潮汹涌,但不少到场企业仍慨叹,想招的人太难招,“用工荒”愈演愈烈。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还没从家乡返回岗位,即便个别老板把服务员工资开到1800元,却依然鲜有人问津。而来沈打工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餐饮服务业,他们更愿意选择能学到技术的岗位。
当80后也迈入而立之年的时候,90后打工者冲进了城市的求职大军中,在不属于他们的高楼大厦间寻梦。不同于父辈对吃苦耐劳的坚持,他们的眼神里包含着更多复杂的意味,对前途的迷茫,对梦想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足。
与中西部地区积极挽留老乡相对应的是,东部城市对农民工同样“求贤若渴”。上海。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回农民工。
“这里不仅有充裕的工作岗位,有收入的保障,有公租房、子女入学等政策环境,而且能近距离地照顾老人和子女,免去亲情的牵挂和旅途的奔波,获得家的归属感”。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2010年3月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开发农村、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基础设施投资必然带来各类资金的涌入,而这些投资项目必然带来庞大的用工需求。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而在2010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西进开始加速。此外,重庆、西安、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也纷纷打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牌。
对于正在上演的东西部劳动力争夺战,不少专家表示,应该冷静看待这一现象,它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目前国家确实是在鼓励企业向西部投资。但是这些仅仅适合于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并适合生存的企业,不可能出现集体“大转移”现象。而且,若要顺利转移,需要配合中西部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势,例如较优惠的土地价格优势。
“中国整个贸易增长和发展,应该进行发展空间的战略转移。因为东部发达地区资源是相对短缺的,而中西部无论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还是整个产业结构,都是有利于驱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大的空间转移表现在两个方面:大量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转型做高端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这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最重要基础。”
硝烟四起,一场东中西部用工争夺战已然打响。从当年劳务输出省份组织民工赴东部打工,到而今劝阻民工外流,对东部招工企业“说不”,此种转变传递出的信息异常丰富,足以引起东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深思。要改变现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民工工资待遇。 要使民工真正受益,还需在三方面给力: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费用完全由企业承担,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当地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二是为全体员工增设“工龄工资”。三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技术升级减少用工人数,将成为出于成本考虑的自发行为,此举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此,樊曼如表示,接下来公司将更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只是更换了一小部分机器,却提高了10%以上的劳动效率,也就是说,员工多出了10%的自由时间”。
招不到农民工,显然不是农民工不符合劳动技能的原因,而必然是其他因素,就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条件低劣造成的。“民工荒”问题实际上是个伪命题,需要换个角度来看。要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必须从民工以外的因素来着手。
“民工荒”现象之所以在近些年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所致,我们必须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民工荒”。
统一城乡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出生地决定的身份象征,而只是一种职业称谓,流行多年的“农民工”概念有望成为历史。
“用工荒”的背后,有许多用工者或劳动管理部门平时就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