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国家海洋局11月15日援引中国海洋报报道称,财政部近日向山东、浙江、福建、广东4省(含计划单列市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下拨2013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补助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装备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截至目前,财政部已累计下拨20亿元补助资金,以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详细]
2010年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被认为是继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指向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根据这一计划部署,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
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一出台,就受到地方热捧,很快成为各地产业投入的重点方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实现翻一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到2020年将提升至30%左右。
浙江表示,到2015年,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12%左右,到2020年成为该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国各地“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引发新一轮投资热潮。然而,就全国范围来看,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过快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发展战略性高新产业的核心技术资源和能力,却迅速铺开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摊子。
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带有新兴产业名义的发展项目往往容易得到政策鼓励,因此在项目立项、审批及土地供应等方面一路绿灯。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延”因此被不断放大,一些地方便将其中意的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后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如钢铁、有色、煤炭、石化等绝对的“双高”产业,在很多地方通过所谓“二次创新、淘汰不环保小产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需求、清洁能源”等名义继续大势扩张,在相比产能增速的情况下,这些行业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创新。
中国工程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邬贺铨认为,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各地在投资和发展新兴产业时,要考虑其长远合理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抢风头。地方政府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发展,不能当成政绩工程去做。
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的内容很多。目前在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政策、主体、产业化等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而在上述问题中,当务之急是相对应的政策完善。
专家分析认为,政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打破传统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割据。在我国以往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多种利益割据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打破利益格局的局面,必须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一致性。如果部门利益或地区之间的利益不服从全局利益,将不可避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混乱与无序。
在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下,很多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在这一动机下的投资冲动,往往造成很多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专家认为,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评价方式和观念,实现各地错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制订准入标准,严格遴选鼓励性政策的下发,给予地方和产业领域以明确的信号,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阵。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极为密切,这要求对我国原有的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做出深刻改变。从目前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的脱节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之间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壁垒林立。
专家指出,要真正顺利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做牵引、企业为主体、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崭新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而民营企业的创新实力又偏弱;外资研发中心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创新活力、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将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新兴产业投资领域。由此可以预见,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民营企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在政策层面,给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以更大力度的支持。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2009年9月,国务院首次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11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至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到了“实处”。
具体来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2012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初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有重大技术突破”。该目录分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大类,囊括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39个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本网梳理]
10月10日,在创业板达到1423.97点的历史高峰之后,终于憋不住了,一路下挫,如今已经下滑了近200个点。这期间,各种概念轮番炒作,风险不断聚集。目前市场的逻辑处于分化状态,一方面对于传统产业过于悲观,认为这是被颠覆者,传统产业基本上属于过去;另一方面,对于新兴产业过于乐观,认为新兴产业是颠覆者。
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重点环节包括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两个阶段,两者不同的运营特点使得其对外融资渠道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研发环节属于技术密集型领域,投资回收周期长,资金回流不确定性因素多、技术风险突出,尤其是基础性研究和开创性产品创新领域的技术不确定性最大,只有行业内熟悉该领域的风险投资人对技术研发环节的融资感兴趣。产业化环节是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后的市场推广阶段,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建设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虽然产业化环节面临着产品试销性、消费惯性以及消费者成本转换成本等市场风险,但相对研发环节,企业市场策略转换周期和企业销售资金回笼周期大幅缩短,生产企业的试错成本基本可控。
今年三季末,制造业公司959家,存货的总额达到了1.14万亿,创造下历史的新高。未来去库存化和消化这种制造业的过剩产能,才是经济结构转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所以从现在来说,这些公司的存货出现达到一个天量,正是过去快速刹车之后所形成必然的结果。这种结果的消化,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因此通过这种经济的结构转型,包括行业公司的经济盈利现状,未来的投资主体,应该仍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下的新兴产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才会逐步消化过去周期性产业所积累下的库存和产能过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新老的接替是必然的趋势。
美国化解产能过剩危机,主要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08年以来的产能过剩,是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致。美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如钢铁、有色、非金属矿物、纺织、皮革制品、机械、交运设备、计算机、化工等。对于这场产能过剩危机,目前美国政府着重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淘汰传统产业,比如3D打印、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激活能力,加大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管理政策的建设力度,发挥厂商的产业促进作用,实现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厂商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中国政府需要转变经济进步缓慢的局面,加强新兴产业与厂商之间的合作,实现中国新兴产业经济的大跨步发展。
放眼整个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能源互联网、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是公认的可能为划时代革命贡献力量的领域。而就青岛来说,绝大多数领域都有涉猎,但从根本来看,青岛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制造业优势,但需要有效整合产业链,比如新能源生产、能源存储、智能电力领域的优势企业依托各自优势、敞开胸怀合作成立一个企业。商业模式新思维的成长可能成为新青岛制造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