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77

往期查看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增速超GDP

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接近1万亿,且数字还在逐年升高。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来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详细]

图片

最新报道最新报道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代价达9700亿

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代价达9700亿

    《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2009年我国直接物质投入由2006年的80多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亿吨,增速较快,但资源产出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处于320美元/吨~350美元/吨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目前先进国家已达到2500美元/吨~3500美元/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占GDP的比例与人均GDP之间呈现负指数关系,显示出经济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越高。[详细]

记者追踪记者追踪

农村环境整体下降 60万村庄污染治理仍空白

    长期从事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上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的特征,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根据2010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已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可以说农业源已经与工业源、城镇生活源等主要点源排放“平分秋色”。

    农村环境质量下降除了农村地区村镇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分散工业源外,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重污染工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地区重要污染来源,在部分工矿企业集中地区,已经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浙江嘉兴:环境污染下的经济腾飞

    在浙江嘉兴南湖区大桥镇的向阳化工厂周围,空气中弥漫着某种味道,有一家工厂正在排放大量的烟气,而另一边则是正在焚烧的垃圾。当地的居民说,化工区的污染肯定是有的,这里的竹子都长不好。

    事实上,在嘉兴市区及各下属县,污染事件常有发生。2011年以来,先是嘉兴下属桐乡市的桐昆集团上市时,被揭露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桐昆集团多个厂区,都是扑面而来的酸臭,带有腐烂的鸡蛋的味道,这样的味道几乎弥漫整个镇,对当地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并且无能为力。

    嘉兴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64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V类和劣V类比例较2006 年下降了12.1%;市区优级天数79 天,比2006年增加了66 天。

    嘉兴经济中,第二产业的工业增长远大于其他产业。2010年度嘉兴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12亿元,增长15.4%,其中工业增加值1191.02 亿元,增长16.2%。而在第二产业中有很多化工、纺织等容易形成污染的企业。以嘉兴的上市公司为例,“十一五”期间,嘉兴市新增上市公司 16 家,上市公司总数从5家增加至21家。截至2011年7 月,嘉兴全市上市公司达到23家,其中境外上市7家。而在这些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为化工、纺织、造纸等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行业。大量化工、纺织等企业在提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环境的污染。

广西镉污染 再敲环保警钟

    1月15日,广西河池市辖区内的宜州市龙江河段突然出现死鱼现象,宜州市环保部门调查发现,龙江水体遭受了严重的镉污染。

    虽然污染原因尚未彻底查清公布,但和云南南盘江“铬渣污染”事件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样,在广西一些河流的周边,一些重金属矿产的开采泛滥而无序,且环保监管没有到位。2008年当地就曾爆发过砷污染事件。这一切都表明,当前,在资源相对富集、经济又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矿产资源的粗放开发现象仍然存在。在GDP至上的脱贫愿望和政绩冲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少数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职能形同虚设,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数十年快速发展累积的矛盾与曾经忽视的问题正纷纷凸显,“砷毒”、“血铅”、“镉米”等重金属污染引发公共事件频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面对一再敲响的警钟,我们还须思考,如何从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吸取教训?从本质上说,这一系列污染事件背后都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依托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该怎么布局?欠发达地区开发资源,承受了环境破坏的后果,如何从资源收益中得到修复环境的补偿?这些都需要从发展观念上予以考量,从制度安排上进行设计。 

结语

    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改变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环境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

事件背景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详细]

2009年度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主要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

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六年间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

污染治理水平仍待提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的力度,但电力生产、非金制造、黑色冶金、化工等SO2排放大户和造纸、食品加工和化工等COD排放大户,其SO2去除率、COD去除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源产出效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直接物质投入由2006年的80多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亿吨。“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处于320-350美元/吨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目前先进国家已达到2500-3500美元/吨。

我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

中国一次能源CO2排放量从2000年的34.7亿t上升到2009年的71.8亿t,增长了一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CO2排放大国。我国各省“十二五”期间GDP增速都超过7%,部分省份的GDP增速还在两位数以上,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压力较大。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投入产出效益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占GDP的比例与人均GDP之间呈现负指数关系,显示出经济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越高。

 往期回顾

留言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