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政策骤降 银行股陷入空前低迷

2010年03月01日 21:56  《新世纪》- 财新网 我要评论

    信贷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盈利前景不明,正使得中国的银行股面临着上市以来少有的低迷

    《新世纪》周刊 记者 温秀

    信贷狂飙突进后调控政策的骤然降临,以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大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与监管层的博弈色彩。

    继1月信贷过山车式表现后,2月上旬在经历了一轮小高潮后,当月下旬银行信贷增量再度大幅回落。按照货币与监管当局确定的投放节奏,2月新增贷款预定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但春节前夕的实际投放量已然超过这一数字。这使得各家银行齐刷刷地陷入了“囚徒困境”,一方面不愿因放贷过猛受批评,另一方面又不愿收得过紧致使业绩受损,因而月初抢跑、月末抢收、相互观望已成常态。一番较量之后,收得较“狠”的银行往往叫苦不迭。

    本刊记者从多方获悉,目前货币与监管当局希望的投放节奏是“月不破四,季不破三”,即每个季度的新增贷款额不超过年度投放总量的30%,每个月份的新增贷款额,不超过季度投放目标的40%。据此,银行业月均投放量不超过年度指标的10%(全年的信贷增量目标为7.5万亿元)。

    “各家银行在总行层面,基本都有经过认可的规模指标,真正难以避免的是业绩导向下,各银行内部的收放博弈。”接近监管部门的权威人士坦言。

    据上述人士透露,今年以来一到月初就出现的信贷激增,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的分支机构为在行内跑马圈地,通过抢占规模保证自身盈利所致。

    监管层与银行的相互博弈,在股市上得到了清晰印证。在政策的不确定及银行再融资压力下,中国的银行股正在经受上市以来极为低迷的估值,鉴于银行股的体量,这反过来亦对宏观决策增加了很多干扰因素。

     紧箍咒效应

    “没想到开局就这么紧,对今年的预期不宜太过乐观。”针对信贷调控,一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人士称,今年形势的复杂性甚至比去年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难把握。

    在他看来,2009年虽然危机四伏,但各界都在坚定不移地保增长,银行的目标也较为明确;但2010年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信贷投放的节奏所面临的起伏波动对从业者考验尤甚。

    为了迎合设定的投放节奏,在1月后期,一家大型银行突击收回贷款近600亿元。该行一位高管直言,当时行内对于应采取何种收缩力度大为头痛。“因为无法及时看到同业的数据,动态调整自己的站位,最后收得力度略微有些大。”

    严格的流量控制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除了使得银行在总行层面上左右为难,更多地是在基层造成冲击,并加大了上下博弈的空间,因而造成了年初以来信贷的大放大收的局面。

    “令部分从业人员无所适从的,不是调控本身,而是调控所采取的过激手段。”前述银行家坦言,“调控由来已久,但今年以来,限贷令、关闭审批系统等调控方式的出台,都是近年来罕见的。”

    除了信贷调控节奏令银行畏首畏尾,信贷结构的调控对于银行也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对于已投放的中长期贷款项目是否要继续支持,一些大型央企的超额授信到底还要不要兑现,都成了现实的考验。如果全部满足,7.5万亿元的额度指日可破;如果在项目间取舍,各家银行的结构调整必须面临痛苦的选择。

    无论如何,今年信贷调控的基调已然确立,毕竟2009年的信贷狂潮令人心有余悸。监管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2009年的9.59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中,90%进入了实体经济,剩余的大部分留在银行体系,少量发生了挪用。而挪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超额放贷”。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放贷条件,加强贷款用途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被挪用,虎年春节前夕,监管部门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流贷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与此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共同构成年内监管工作的重点。

    《流贷办法》明确规定,“贷款人应根据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规律和借款人的有效信贷需求,合理确定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不得指定不合理的贷款规模管理指标,不得恶性竞争和突击放贷”。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流贷办法》的规范重点之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贴近借款人实际,合理测算借款人的流动资金需求,进而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防止超额授信。

    这一系列预示着贷款管理根本性变革的办法出台,必将导致现有利益格局和贷款流程的调整,其阻力和挑战亦不言而喻。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