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世博]历史上的中国人像(一) (2010.03.02)

2010年03月02日 19:59  经济新视野 我要评论

专题:魅力世博

  

    人物:收藏家 唐德顺 徐荣村 希生

    唐德顺老人今年75岁,退休前是上海一家纺织厂的高级工程师,工作之余喜欢收藏,而历次世博会的奖章、纪念章,则是他收藏的重点。

    唐德顺,上海市民 :“有时候睡觉之前,经常从盒子里拿出来观摩,用放大镜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因为觉得这里面有历史文化留在上面。 ”

    这些纪念章都是当年由举办国政府特别发行的,其中最珍贵的当属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世博会纪念章,细致精美的图案仍然清晰可辨。

    一百多年的历史实在不能说短暂,我们还无法说清这枚纪念章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伦敦来到上海,又怎样辗转到了一个中国人的手中。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兵荒马乱、风霜雨雪后,这枚有着第一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水晶宫”图案的纪念章,完好如初地保存在一个上海市民手中,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

    2005年11月,上海历史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在英国伦敦文物市场偶然发现了一幅长达近七米的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全景画。

    全景画上这块小小的匾额上清楚地标示着“CHINA”字样,匾额下面是博览会展馆“水晶宫”内中国展室的展览情景。当时,由于中国官方没有参与这届博览会,英国商界人士便越俎代庖,随便拼凑了这个“中国展览”。

    吴建中,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清王朝那个时候总体上,它还是实行闭关锁国这样一种政策,不希望与外界有更多的沟通。那么早期的几届世博会,要么是我们的一些商人自愿地这样一种参与,要么就是由当时的外国人代理。 ”

    1851年5月10日那天的《伦敦新闻画报》,以大约半版的版面刊登了一幅版画,报道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幕式。版画描绘了各国嘉宾交谈的场景,右起第三位是个身着清朝官服的中国男子,他侧身而立,神态有几分昂然,在一群西方绅士中间显得很醒目。版画的标题为《中国官员在开幕式》,这个“中国官员”,就是在世博会历史上被西方人所熟知的“希生广东老爷”。“希生”其实并非清朝官员,他只是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机缘巧合地载入了世博会历史。

    我们可以确切的说,参加这届世博会的中国人不只他一个。还另有一个广东人徐荣村。他是清末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之一,1851年春天,他偶然得知英国将举办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徐荣村马上把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装上货船,紧急运往伦敦。徐荣村本人并没有亲自去英国参加第一届世博会,而且在展出过程中,由于包装粗陋,一开始并不受重视,直到世博会举办了半年之后,“荣记湖丝”才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并且还取得伦敦世博会给予的特殊待遇,它将可以免检进入英国市场。从这以后,打上“荣记湖丝”的荣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大为畅销,深受欢迎。徐荣村的事业一路发达,很快成为当时沪上闻名的商业巨子。

    不过,在徐荣村生活的时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世博会究竟对一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还需要时间去体会。

    这就是唐德顺收藏的纪念章上的那座建筑——“水晶宫”,在已经远去的那个时代,它是一座聚集着梦想与智慧的乐园,曾经被无数的词藻与色彩所赞美和描绘。这段珍贵的画面拍摄于1935年9月,不幸的是,一年后的1936年11月30日晚上,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瑰宝毁于一场大火,只留下残垣断壁和世人的无限的遐想与惆怅!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