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3日 09:56 读报文集 我要评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先来看看今日头条。
先来看《新华社》的这张照片:背后灯火通明的建筑物就是前两天刚进行了试演的国家大剧院,而这群笑得非常灿烂的人们就是在中秋之夜作为第一批进入大剧院的观众。不过,这批观众的身份挺特殊。
《人民日报海外版》说,当天请来的2000名观众,不是什么官员,也不是什么名人,而是剧院的建设者、农民工朋友还有曾在那里居住的居民们。第一次,国家大剧院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平民文化”,歌舞剧也可以和外来工、农民工朋友们相融合。另一方面,我们也体会到了“感恩文化”,不忘建设者、奉献者先享,这更是文明的体现。
说到农民工,重庆有这样一个想法。《重庆日报》说,重庆市政府负责人称,有望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民工日”,并初步决定要将这个节日设在11月份。这个消息一出,当地400万农民工朋友都非常开心,大家都笑着说:“我们也有自己的节日了!”
不过,在大家都纷纷叫好的同时,也有一些报纸表达了不同看法。
《中国青年报》提醒《“农民工日”别好看不好用》。当下有许多“日”确实比较红火,但背后大多是商业利益所驱使,而农民工朋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问题,如果花了大把时间、金钱仅用在那一天上,却没有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那可就有违初衷了!
《南方日报》也说《“农民工日”要紧的还是权利》。这个权利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的权利,还是农民工作为国家公民的无差别权利。要想权利真正实现,就需要进行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歧视,给予所有合法公民均等的权利以及保护质量。只有这样,节日才不流于虚浮,才不至于损害农民工群体的感情。
说到底,不管是设立“农民工日”,还是用任何方式,我们只是希望农民工朋友能够成为主角,他们脸上的笑容能多一些,心中的烦恼能少一些!
换个话题。
《国际金融报》报道,黑龙江的李滨是从事保险业务的律师。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要乘飞机到北京出差,每次都是在机场买一份“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航意险。这份保险由9家保险公司共保,保费20元,保险金额40万元,期限是从李滨通过机场安检开始到抵达目的地走出舱门为止。可前些日子,李滨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必要买航意险。因为其他许多意外险险种保险费都比航意险便宜,而保险责任范围却扩大了许多,不仅是航空旅行,其它方面也能受益。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妇女报》分析说,由于航意险保费保额一直固定,各家保险商没有差异,为了竞争,保险公司纷纷提高中介的代理费,吸引中介推销本公司的保险,20块保险费中最多的有16块是代理费。一旦出现问题后,保险公司由于在航意险上没挣着多少钱,反而很难进行应有的赔偿。消费者多付出的保险费其实是在为保险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买单”。
《人民日报》报道,针对航意险的这些混乱情况,9月26号,保监会公布了新的航空意外保险管理办法,废止行业指导性条款,把航意险产品的开发权和定价权交给了保险公司。这就意味着原先李滨律师买的那种“20元保40万”的行业指导条款将被废止。
航意险从定价到开放竞价的变化其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市场能办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否则往往是费了力气还不讨好。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