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读报10月25日内容

2010年02月23日 09:58  读报文集 我要评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昨天晚上18:05分,是个让人激动的时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就是搭载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点火发射的那一刻。今天各大报纸都用大幅的版面对这件事做了报道,我们的今日头条就再来说说嫦娥一号发射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报道说,成功发射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真正要让人心理踏实还得300多个小时,大约15天以后。整个过程中,嫦娥一号先要经过一次远地点点火,三次近地点点火,光是路上就得飞114个小时的旅程,到达月球之后,要经过三次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再之后还要打开卫星上的仪器设备,这所有的节点都很关键。

《中国青年报》则为我们介绍了《托起嫦娥的那群年轻人》。探月工程集结了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很多是2000年以后毕业的年轻人。承担数据管理的王晓倩前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偶然发现探月工程已经立项,开始招用技术人员。探月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词立刻吸引了她,她立刻决定就加入这个团队。从此,王晓倩的工作时间成了月出而作月落而息,一切围绕月亮转。

《中国产经新闻》分析了探月的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月球资源分为三类:一是高位置资源,站得高看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等应用卫星都因为位置高而发挥作用,不过月球比卫星更高,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二是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重力只有地球1/6且没有磁场的月球,如果用来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第三是矿产和能源资源,月岩中有100多种矿物,而且大多是稀有矿物,这样针对全世界煤炭还能开采100年,石油仅供70年的情况,月球上的能源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

《新华每日电讯》则跳开嫦娥一号本身,说了一下航天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咱不仅看上卫星电视,运用航天技术研制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也越来越走近寻常百姓家。再像现在气象卫星已经能将天气预报精确到半小时内,咱出门前临时看一看也能知道用不用带伞。再比如,目前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都有太空育种基地,什么“航椒三号、四号”、“太空葫芦瓜”之类的太空蔬菜也能搬上老百姓的餐桌。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多享受到太空文明!

来看下一条。

《新华每日电讯》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最近刚结束。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在报考成人高校中竟然有不少高学历考生。仅仅已经拥有本科学历的就有300多人,甚至还有15名硕士生加入“竞争”队伍。有人把这种硕士生回炉报考成人高校的现象叫做另类复读,这也引发了争议:赞同的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充电”方式。小张现在在一家医药公司搞销售,应工作要求,参加了成人高考,报考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可他本人早已经是本科毕业生了,学的是包装工程专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为对药品成分、用途都不了解,和客户洽谈业务成功几率一直不高。这才决定从头学起,“回炉”充电。不过也有人指出如此“回炉”浪费了教育资源。这么多高学历的人士纷纷选择“回炉”充电,也肯定事出有因。

《中国改革报》为这种硕士回炉提供了一个背景,就是现在的知识失业现象。就是指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的人。文章分析了知识失业的三种类型。一是万金油型。有些专业看起来挺好,既可搞管理、做行政,又可做市场、搞企划,好像样样精通,但其实样样稀松。共性太强,个性太弱,哪家企业都不需要。第二种正好相反,是太专业化的。本专业提起来放得下,其他专业一问三不知,企业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对这样的学生也是敬而远之。第三种是书呆子型。书本知识太多,实践经验太少。干起活来经常口到手不到。

《科技日报》就针对这个新情况,提出了《高校专业目录应该如何修订?》的问题。应该把招生的科目和规模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全国性、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年度抽样调查。就业水平低的科目,适当下调下一年的整体招生数、人才需求大的,适当增加一点。

说起来实质是失业,其实失业的不是知识,而是不能学以致用的人,而硕士去考成考,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卡准了学以致用的脉。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