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斌读报3月13日内容

2010年02月23日 10:09  读报文集 我要评论

  

    



  

    CCTV.com消息(第一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我马斌读报。

  

    先来看今日头条。

  

    再过两天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了,随着这日子越过越好,咱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了,不过消费侵权还有很多“顽症”一直在困扰着大伙。《新华每日电讯》就梳理了一下,究竟都有哪些顽症还治不好。

  

    一,霸王条款让消费者感到头疼。面对一些行业占据着信息、资源、身份的优势,一副只此一家,爱买不买的架势,压根就没有消费者说话的份。二,虚假广告改头换面屡禁不止。虚假广告人人喊打,但是今天你打了这个,明天它又换了一身行头,继续骗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难道说,就没办法根治吗?三,个人信息漏洞难堵。这个我们节目也说过不止一次,骚扰短信日以继夜,推销商品,直接上门。关键问题是,大伙明知道自己的信息被人当商品买卖,可就是拿不到证据!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正在召开的两会上,部分公用服务行业也成了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他们点评了五大行业的十大“霸王式”服务,比如电表计量误差大等问题,还有一些银行窗口服务效率低,电信资费套餐让人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等等,这些都是平时公众投诉最多的。时代变了,生活节奏变快了,咱们公共服务也得随着形势变啊,多为老百姓着想吧。

  

    看下一条。

  

    从这个月开始,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了,按说这对咱老百姓可是件大好事,应该高兴。不过,这免费却也免出了新问题,上海的朱女士就因为这上了好一阵子火。这是为什么呢?《新闻晨报》上说,七年前,朱女士就在上海博物馆买了一张储值卡,可以用来购买博物馆门票,就是省去每次都拿现金的麻烦。没成想现在卡里还剩50多块钱,而博物馆已经开始免费进了,这储值卡自然也就没用了,于是朱女士就去退卡。工作人员说,按照卡片发行时的章程规定,卡内余额是不能退还的,卡里的钱可以用来在博物馆内购买物品。

  

    其实类似的事件在生活中挺多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沈小姐,前两年在一个酒家办了一张4000元的消费储值卡,可是没过一年,这家饭店停业了,人去楼空,想把卡里的余额退回来,都不知道该找谁去。现在很多商家,像什么超市、美容甚至洗车房都在自己发行储值卡。消费者存钱到卡里,以后就不用现金结帐了,这叫预付费式消费。但这种消费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对此,《山西晚报》就说,《储值卡:消费时挺爽,遇上“事”就悬》由于储值卡不记名、不挂失、一旦商家经营出问题,持卡人将面临损失。像前面说的朱女士,卡里的钱当然应该退,但如果遭到拒绝,又没有明确的相关条款规定,必然就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现在有人给朱女士出主意,说反正卡里的钱也不多,不如收藏起来等升值,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收藏银行卡。这倒是一招,但对于朱女士来说,只能眼看着自己的钱躺在卡里睡大觉,毕竟是不公平!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