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一号文件出台,09年中国农业规划出哪些新动作?连续出台6年,农业补贴继续加大,09年的中国农民将享受到哪些新实惠?《今日观察》正在评点。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的节目是我们进入了牛年之后的第一期节目,在这里要问候所有正在收看我们节目的观众朋友,给大家拜个年,祝福大家新春万事如意。在我们进入牛年的第一期节目当中,我们和大家共同来关注的是昨天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都是三农问题。那么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究竟会给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中央的一号文件当中,在增加农民收入,在确保农业的稳定,在保障农民工收入等等方面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新举措?今天在节目里,我们将就此事来展开评论。我们的两位评论员是张鸿,以及我们的特约评论员,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先生。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腾讯搜搜网和搜狐网发表大家的观点,稍候我们会来关注各位的网络留言。
节目一开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解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昨天对外公布。这是连续六年来,发布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首先突出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冲击。文件认为,2009年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极为艰巨的一年,因此今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将有所增加,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大豆两种补贴的范围,对于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土地问题,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今年的一号文件里,像一些关注的还有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容,明确提出,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在财力分配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文件强调,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年仍是经济工作的重头戏,要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可以预期,在中央一号文件的良好开局下,今年三农领域将迎来强劲的新动力。
稳产增收:两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
主持人:在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间,我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的说法,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首次有了这样一个提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所以我们特别想在二位评论员的眼中一块儿来看一看,究竟这样的一个冲击,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有哪些方面已经有了体现?
张鸿:首先金融危机它会造成需求的减少,需求的减少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来,我这次春节的时候回了安徽老家,我们那儿产棉花,产小麦,还产花生,这些农产品的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比如说棉花它是比07年有了三分之一左右的价格的下降,小麦07年的时候是8毛多,08年的时候是7毛多,这有10%左右,花生米,就花生剥出来的米,原来是4块钱一斤,现在是2块多钱一斤,基本上降了一半,而且还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我也看到一个数字,就是说国家统计部门有一个数字,农产品的贸易逆差,有可能再进一步的扩大,就是前9个月,去年的前9个月是161亿美元,现在进口的速度还再增加,大于出口的速度,所以可能还有这样一个特别大的压力。还有就是说农民工的收入,务工收入,我看到有的调查说,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占他的收入的比重是40%,有的甚至说达到了70%,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
主持人:除了张鸿看到的这一些之外,陈主任在您的眼中,您还看到了什么样的已经显现出来的一些冲击?
陈锡文:我觉得张鸿刚才讲的回乡看到的一些现象,已经基本反映出来了,这个冲击主要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比较大的压力,一个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在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后,全球的资源性产品,初级产品,农产品是属于初级产品,这个价格都在下行,那么国际价格的下行,对国内具有传导作用。那么第二个就是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虽然价格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但是老百姓的预期会有一些变化,而且我们实际上,如果有一些产品可以过去是出口的话,那么外需减少之后,对我们国内的价格也会有影响。所以他刚才讲到,去年从我们农产品来看,一个特别明显的是棉花,那么中国是棉纺织品和服装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那么现在外需减少之后,显然对棉花的需求就有减少,需求减少,明显棉花价格就会下降。
主持人: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是二位共同观察到的,除此之外,您还有没有独特的观察?
陈锡文:第二个刚才他已经讲到,就是由于有一些出口企业受到外需减少的这种影响,那么开工不足,或者订单来的少,那么生产就下降,于是就造成一部分企业的员工,或者是开不了那么多的工,或者干脆就放长假,有些企业就停产。
主持人:那么针对这样的一系列的影响,在我们的一号文件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来应对这些影响?
陈锡文:那么刚才片头已经讲到的,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的两个问题,一个要千方百计地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就是农业生产稳定,第二个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要避免徘徊局面。
主持人:这两个重要的保证,它究竟是基于什么提出来的?它有多重要?
陈锡文:一个我想大家都知道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供给,它实际上对整个经济基本面起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对我们国家来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就是他生活费开支中用于食品的消费大概要占到36%-37%,农村大概要占到47%的样子。所以食品价格的变化,对于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
主持人:对。
陈锡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保证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才能够使得整个经济整个人心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农业的基础作用表现出来。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也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网络上的一些留言,看看现在网友们都在关注哪些层面。我们来看到的第一位吧。
“路有多远”的网友说,“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这句话年年都在说,但我所知道的是,现在的玉米价格已经降到了农民不想种的地步。还有很多人已经对种地失去了兴趣,因为种一年的地,还不如在外打一个月或几个月的工。就是因为粮价太低了,而且农资价格却一直上涨。这样下去种地的人会越来越少的”。
再来看一位叫做“芭蕉扇”的网友说,“给农民补贴是一个好事情,我们种田的都支持,今年又提出来了,我想问问到底是怎么个补法?我们到底能得到多少钱?能有多少实惠?”
我觉得其实“芭蕉扇”的这个提法,跟我们很多人的想法都一样,我们年年提给农民一些优惠的政策,但是究竟怎么样一些优惠,对他们来说是可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你们二位。
张鸿:其实年年都在提,其实我们年年都在增加。
主持人:对。
张鸿:这个补贴都增加,一个今年一号文件特别提到,一个是面的扩大,还有一个力度的加大,你比如说,就我们老家,一亩地粮食补贴,当然是按亩,还是按交的粮食来补,这个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一亩地大概能补50多块钱,那一个4口之家,4口之家的话,我们那儿的人均不是特别多,人均1.5亩左右,那就是6亩地,一亩地的话,一年大概是300多块钱,这个300多块钱我们看着很少,但是它其实是一种补贴,不是用来增收,如果增收只增收300多块钱,你会觉得有一点少,但是它其实是补贴,至于增收在文件的其他部分,可以有增收的这样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而且我注意到,这次补贴的范围其实跟原来相比扩大不少?
张鸿:对。
陈锡文:标准也提高。
主持人:标准也提高了。
陈锡文:范围也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年08年我们的补贴4项,种粮之补,是粮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去年这四项合在一起1029亿,那么就全国农民来说。
主持人:全国范围来看。
陈锡文:全国范围来看,真正现在居住在农村的有7亿2千多万,可以按这个帐算的话,大概每个人大概可以拿到的是170元左右,每个人。
主持人:在增加农民的收入方面,在稳定农业的发展方面,政府也想了不少的办法,那么在未来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这条道路上还会有什么样的一些困难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还出台一些什么样的措施?马上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一号文件公布,农民工就业问题,引发热议,一份新文件,一个新问题,怎样寻求一个新办法?《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来收看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今天节目当中,我们关注的是刚刚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制作今天的这期节目之前,我们电话采访了6位国内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关注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家,我们的问题就是,您最关注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马上在节目中来看看我们这6位经济学家他们的关注,首先关注农民增收这个问题的有韩俊、张晓山,以及马晓河,关注土地流转的,有张曙光,以及周其仁,关注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有马晓河,关注农民工就业的有周其仁。
同样我们在网络上也制作了一个同步的调查,我们也看一看网友对三农问题方面,他们的关注究竟是什么,我们看到在几个选项当中,选择了农民工就业这个选项的网友比例最高,占到了27%,其次是24%的人关注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19%的人关注的是农村医疗和养老的保障问题,另外的人关注的粮食生产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看来三农问题的确是我们各方的一个持续的关注,接下来我们也在下面的短片当中梳理了一下,各方的一些评论和关注,一块儿来看。
解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多家媒体今天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今天发表题为“越是面临困难越要重视农业”的社论。文章说: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夯实农业基础。
今天,新华社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农强农充分用好政策武器 ”。文章指出:稳粮,就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文章尤其指出,中央“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各地区各部门需要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不断章取义,不缩水截留,不跑调走偏。
地方媒体关注的则更多的是一号文件中的一些细节,北京《新京报》今天发表文章,文章援引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的观点指出,近年来许多地方由村委会或基层政府组织出面收回了农民的承包地,由政府方面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再将土地大面积转包给了所谓“大户”,其背后的真正动力在于解决集体兴办公共事业的财源,为此文章指出,行政领导应当只是做好服务工作,最好不要直接兴办盈利性经济实体。
除了关注农业本身的话题之外,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今年也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国新办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在一亿三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总量来看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按照这个数量推算,大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
这个问题,《人民日报》在不久前就发表过“辩证看待农民工返乡潮”的评论文章,文章说返乡潮的提前出现,不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转向的讯号,更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现实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早就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则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的强烈渴望会更加凸显,建议明确进城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就业不容乐观
主持人:在刚才我们这个片子当中,也记录了您今天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一个数字,就是在已经返乡的这些农民工当中,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占到了15.3%,按照这个比例来推算,全国的这部分人群大概是有2千万人,我们特别想知道,这个数据怎么统计出来?
陈锡文:这个是农业部门它一直有一个叫固定观察点,为了调查农民工返乡各种状况,因为他有的是正常的回去探亲,春节的时候还要回去就业,有的是找不到工作的,那么农业部就动用了这个系统,对我们15个劳务输出大省的615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就是整个村里头返乡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比例是38.5%,在这38.5%里边有一部分是正常回去探亲,有一部分是属于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是失去就业岗位回去的。总体来看,返乡的里头了,大概60.4%是属于正常探亲,那么还有39.6%是属于找不到工作,失去工作的,如果把它折算成按照农民工的总体来看了,这个比例就是全部返乡农民工的比例38.5,如果扣除掉正常返乡探亲的有15.3%,是属于失去工作,没有找到工作的。
主持人:您怎么来看这个数字,15.3%和2千万,您怎么看待这个严峻性?
陈锡文:那当然是了,因为在正常年景下,我们这几年差不多每年可以增加600多万农民工外出就业,从现在的情况看,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将近2千万要回来,这个压力当然就非常大。
主持人:而且今年好像农民工从家乡返回城市再去找工作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了很多,今天我看到各大报纸上都介绍了,各地的火车站或者是汽车站,他们的压力也是提前到来了,很多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张鸿在你看来,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压力和困难到底大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张鸿:这个数字的的确确挺惊人的,因为在之前媒体的猜测,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做的分析里面,都没有陈主任提到的2千万这么多。
主持人:没有这么精确。
张鸿:有很多说八九百万,有的说一千万,甚至更多,但是没想到,陈主任今天拿出的是一个2千万的数字,这个数字比较惊人,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一直提三农问题,完全可以单独拿一个农民工问题,其实是第四个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是四农问题,整个农民工他的外出这样一个务工的收入,在家庭收入里面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为什么今年很多又要出去提前要出去打工,是因为我们很多的外出的农民工这些人,他们除了那些老一代的年龄相对大一点,他在家里还有地,还有农活基本的技巧,其实很多是出生以后就在外面,80后,90后在外面,他根本就没准备回去务农,甚至他根本没有务农的手艺,在家里也可能他的地已经流转了,已经没有了,已经失地,所以他根本没有准备在家里继续干农活,所以他只能出去,虽然他也预料到外面可能工作不是特别好找,但是我提前几天出去,我看看有没有机会,所以这个造成了,我们城里又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农村又不在这里干农活,这个可能时间长了,不光是一个经济问题,可能会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主持人:我想很多的网友也非常关心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云淡风轻榨果汁”这位网友说,“农民工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如果比较欠发达的地方能够改善自身的经济发展,让自己的地区富裕起来,相信多数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乡工作的。”
“阮小二开荒”说,“一号文件也关注了农民工,我们这些打工的人最怕找不到活干,有活干的工资到时候不,生病了看病太贵,我们的孩子上学问题,希望关注我们这些最最基本的问题。”
事实上我想这些问题,可能这些年,我们年年在解决,但是似乎呢,我们每年还都会再遇到同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再来看看网友上传的两幅漫画,在这两幅漫画当中,其实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民工就业的一定的难度,陈主任您帮助我们一块儿来解读一下这两幅漫画,这两幅漫画您看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常常说这一句话,但是用在打工的农民朋友的身上,就是他们都在外出打工,只走这一条路,虽然是有企业在招工,但是毕竟是僧多粥少,没有办法。
陈锡文:我觉得还是符合实际。因为目前来说,就像前头有的网友讲到的,我们的经济布局很不平衡,所以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工向发达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如果经济布局比较平衡,他没有必要跑这么远的路,那么再一个就是总体来讲,我们这个国家劳动力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因此目前的工业加工能力,二三产业,吸纳这么多数量需要转移的农民工,那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再加上外需减少之后,那难度就更大了。
主持人:对。
陈锡文:所以形容农民工外出就业是一条过独木桥,我看也不为过。
主持人:在你们看二位看来面对着这么多的困难,我们怎么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个问题?
陈锡文: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从四个方面,一个从贷款,一个从财税,再一个从企业登记,再一个从信息服务,在这四个方面,帮助农民工来进行自己创业,那么我们现在调查,大概已经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他一个人创业他可以带动3.8个,将近四个农民来就业,那就是一个人创业,就有5个人在一起就业,所以这条路,是一条特别重要的路,还有一条就是文件里讲到了,如果什么路都一下子这个人不好找,那么你至少他家里这块承包地,他的合法权益你不能去动它。
主持人:这个是最基本的保障。
陈锡文:最基本的,他有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我最后还靠这个地能够温饱能解决,属于这几个方面。
张鸿:这一块土地这一块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必须提前的预知到这个地方可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问题。还有就是说,我觉得我特别重视一点,就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的政策支持范围,这个我在过去没有看到相关的这样一个表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农民工和城镇的这种失业人口基本上享受同样的待遇,虽然他说是有条件的地区,但是我是希望就是说能在全国逐步的有这样一个推广。
主持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之前我们也特别采访了6位一直关注三农问题解决的经济学家,我们马上来听一听他们的看法。
解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目前正在做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他还关注农民工春节后返城能否找到工作,他还认为,法规的制定不要对市场价格做规定,现在“高通胀、高增长”下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的,将有可能不利于农民工增加就业。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说,最关注的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他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产权保护,同时一定要避免中央和地方在土地问题上存在的博弈,现在中央政府在保护农民土地,但是会触及开发商利益,开发商是不会保护农民土地的,农民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土地,地方政府要和中央政府一起,落实好政策,解决好这个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认为,探讨三农问题一定要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三农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更快让农民转变成市民,只有让农民转变成市民后,才能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09年上半年,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民保障性作用,是对国民经济的有利保障,有关“三农”的重中之重,在于农民增收,确实保证种粮农户和非农就业人群的收入,关系到农村消费市场的有效扩大,也是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有一个现实必须要重视,那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农业在资源配置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民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中仍处于不利的位置,不解决这个问题,农民真正的富足难以实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目前“保收入,保增产”,应该成为当下农村工作的重点,09年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还会继续扩大,如何有效防止农民收入减少,是摆在农村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此外,在连续5年粮食丰收的成绩面前,下一步值得重视的,是要防止粮食产量出现滑坡。
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何在?
主持人:刚才我们这6位特约评论员,从他们各自研究的角度,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而且大家可以看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都在关注“三农”问题,足以见得,它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想听听两位评论员的观点,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步究竟应该迈出哪一步?
张鸿:我觉得解决“三农”问题,它不应该局限在农村,应该在农村之外找一些办法,我记得多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经济学家,他说如果农民没有钱,城里人就要下岗,当时觉得可能是需求,农村没有需求,你城里的彩电冰箱就销售不出去,后来我们入世了,加入世贸以后,这些彩电冰箱卖到哪去了呢,卖到国外去了,因为我们整个需求扩大了,外向型了,所以农民即使没有钱,城里人也不必要下岗。
主持人:那个时候好像没有显现出来这个。
张鸿:但是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整个的外需减少了,怎么办呢,那还需要农民兄弟有钱,虽然我们用户籍,福利等等这些屏障,使我们的体制一直处在城乡二元这样一个结构当中,但是事实上,市场是一元的,就是它是内部,内部是流动的,如果你城里的生产这些,在需求,在农村得不到满足的话,城里饱和的话,那你仍然是没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整个的经济,我觉得解决“三农”的问题,农民工的问题,甚至“四农”问题,农民工的问题,其实应该多在农村、农业、农民之外想一些办法。
主持人:其实我想张鸿这样的观点,可能大家会听起来觉得有一些熟悉,因为10年来,好像屡屡都有人提及这样的一个观点。
张鸿:对。
主持人:比如说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农村。
张鸿:对。
主持人:可能更要把它放在重点,但是既然10年来似乎很多人认同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解决的过程当中,没有把它付诸于实践,比如说在我们的一号文件当中,我们始终看到的依然的是把解决的重中之重,放到农村去?
陈锡文:我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去看,所谓“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农外,那么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说“三农”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的。而它是指的,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样才能去解决“三农”问题。那么就是城市工业二三产业,怎么会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做出贡献,实际是指的这个。那么这个问题是涉及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讲只有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了,中国才能真正能够现代化。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了,我觉得去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讲的很明确的,根本解决的方向。这次一号文件也强调了。
主持人:对。
陈锡文:三句话,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坚定不移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那么刚才其实好几位专家发表的意见,我听了很受启发,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总的一条,如果把他们的意见加总合在一起,可能对这个最好的政策,更有帮助。
主持人:这是一个更好的政策。
陈锡文:因为很难,对这么大的一个“三农”问题,八九亿农民靠一两个办法去解决,比如说有的专家说,让农民变市民,就可以解决农村问题,对不对,对,但是你把他变成市民,城里没有工作……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