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吉林市近千人不良反应,员工怀疑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医疗专家定性为心因性疾病,调查结果公布,引发争议,事件到底暴露出谁的心病?《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要来关注的是发生在吉林市的一起千人疑似中毒的事件。上个月的23号开始,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时间当中,先后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工人们怀疑,这和集团隔壁的一家化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有关。但是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却给出了这样的意见: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关。上千名的工人,他们到底是有毒气体的受害者呢,还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在纷纷扰扰的争吵、反反复复的这些调查的背后,究竟什么才是事件的真相?今天我们将就此事展开评论。我们的两位评论员是向松祚和张鸿,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腾讯搜搜网和搜狐网来发表您的观点,稍候我们会来关注各位的留言。马上我们来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背景。
近千人蹊跷患病,消息封锁20天,吉林千名中毒者心病迷局,连日来,社会多家媒体有关吉林化纤厂职工,因为接触不明气体住院的报道,让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4月23日,吉林化纤厂开始有人出现不良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力,甚至有人倒地抽搐,类似医学上一氧化碳中毒的病状。
裴奔(中央电视台记者):4月23号的时候,吉林化纤集团的职工,在厂区里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刺激性的气味,到了下午的时候,这种气味越来越重,而且有人出现了头晕、头痛、恶心的这种症状,到了第二天以后,这种气味更加浓重了,而且就是有这种症状的人越来越多。
从4月24日收治第一名患者之后,吉林市各医院就已经接诊有反应人员约千人次,事发当天,吉林化纤厂向市环保局举报,怀疑是西侧的康奈尔化工厂在排毒,吉林环保局称,23日当晚,即派出监测人员对康奈尔周边进行了检测,未检出异常。随着有中毒反应的人数越来越多,化纤厂员工开始向媒体当地政府反应,但始终未能得到明确信息,之后职工不停在网上发帖,还建立了专门的博客,对此事进行传播。
5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先报道了此事,仅5月12日当天,就诊人数就达700多人,当天下午吉林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吉林市卫生局通报称,至13日9时,累计入院治疗的人数是161人,其中已出院11人,吉林市安监局认为,此次现象不是泄漏所致,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
通报称,4月30日,吉林市政府领导已经主持召开过专题会议,整改方案是将康奈尔的排放烟囱高度,从22米增高至45米,同时也要求康奈尔化工停产整顿。
5月14日下午,卫生部疾控中心专家,与当地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公布结论,排除了化学中毒,认为事件原因是心因性反应,属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范畴。然而一些住院患者却认为,不能接受这个结论,在网络上,公众也开始质疑,心因性反应的结论。
主持人:最初看到这个事件的报道的时候,确实非常地震惊,其实整个事件的核心,我想就聚焦在到底这些人是中毒了,还是他们本身有病?这也是我们在整个事件关注下来,会看到方方面面最聚焦的一个地方。
张鸿:对。
主持人:两位怎么来看相关的卫生部门和安监部门先后给出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张鸿:这个事件主要涉及三个部门,一个是环保部门。
主持人:对。
张鸿:一个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还有一个就是卫生部门,这各方部门,各方都有自己的结论,环保部门说我们接到报告以后就一直在检测,没有检测出什么异常,空气中没有异常。
主持人:不是毒气泄漏。
张鸿:对,所以不是环保的问题,安监部门得出结论说,没有毒气泄漏,说不是安全生产事故,也不是我们这个负责的问题,但是安监部门有一句话,说是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
主持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张鸿:如果是这个环境影响问题的话,那又回过头去,可能是环保部门的问题,然后接下来是卫生部门,人家很善意,他们的结论把环保部门和安监部门的责任都给摘清楚了,卫生部门的结论是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就是我们刚才片子里说的,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就是心理作用。
主持人:对。
张鸿:但是好像安监部门也不是特别领情,他们在18号的时候,在网站上公布说,这个康奈尔的的确确发生了化工原料的泄漏这种事件,然后大家说,如果是真的安监部门的这个网站的这个消息属实的话,那卫生部前面的就又被质疑了。
主持人:所以大家很自然的还会联想到这是毒气泄漏。
张鸿:对,紧接着安监部门又把这一条又给撤掉了,又说没有这个,这个是我们工作的失误。
主持人:这个失误很蹊跷。
张鸿:所以你看这个事件前后左右到处都充满着矛盾,所以让我们也感到很矛盾。
主持人:除了这个矛盾之外,向先生,您对这个事件,整起事件看下来,各方给出的不同解释留下了什么印象?
向松祚:刚才张鸿讲的这几个相关的部门他们自己的一些说法或者是结论,看似是很矛盾的,相互之间是矛盾的。比如说,安监部门说是一个化工气体的排放的一个事件,但是环保部门马上否认了说不是,然后卫生部门表面看起来,他是说两个部门都不涉及到。
张鸿:对。
向松祚:但是他又说了,这是一个心因性的一个疾病,是一个心理性的疾病,就是集体性的一个心理的癔症。不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那么在这些看……
主持人:我觉得很明显,大家都说这个事件跟我无关。是吧。
向松祚:对,就是看似这些矛盾的说法之间,背后有一个非常一致的,不矛盾的一个理由,或者说一个动机,就是说这些事情跟我们本部门是没有关系的,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说这些部门开始在调查这个事件,在处理这个事件一开始就想把这个责任撇清,与自己撇清,但是他们作为的这个效果,使得现在的受害者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就觉得他们是想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因为这么多部门的介入,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天,没有给大家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张鸿:对。
主持人:对。
向松祚:这是让整个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受害者都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不满的。
主持人:其实我想公众在我们的网络媒体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这些困惑,甚至是不满,我们来看一看网友这一刻的留言。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位网友署名叫“舍心”,他的留言是“假如是心病,我想知道为什么职工会有这么大的心病,何来的心病,起因是什么?”
张鸿:对。
主持人:这的确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你说是心病,但是你要告诉我理由。
再来,这位网友直截了当的把自己的名字就署名叫“几个不明白”,我们来看看他有几个不明白,“第一、事情拖了这么久,为什么产生如此严重后果,才开新闻发布会?第二、群众反映情况,为什么政府部门却在非公休日放假?第三、为什么只强调检测一氧化碳的气体,其他没有检测,是没有检测其他有毒气体能力还是避重就轻?”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的处理现在已经是接近尾声了,大家一定也非常关心,整个事件目前的进展到底如何,我们也特别采访了,就在当地采访这一事件的记者,我们来听一听他的报道。
李增勇(新京报记者):18号的时候,当地的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在医院治疗的化纤厂的职工回家休养,昨天连线化纤厂的一名中毒职工,他在电话中表示,目前在家他仍然有头晕、恶心的一些反应,厂里面已经派了一名职工在家进行护理。现在这个化纤厂职工全部回家,在网上,他们建立了几个QQ群,在QQ群里面,我看很多的职工,直接把网名改为了精神病或者疯子,在QQ群里面,他们也在探讨这个问题,说自己怎么成了一个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对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比较困惑的。在整个吉林化纤职工出现强烈反应的整个事件当中,化纤厂职工非常迫切地想知道事情到底是怎么个情况,这个时候信息不太透明的,当地的媒体对事件也没有进行报道。在这个事情经过了20天以后,才大规模报道出来。这时候,职工对这个政府的说法,已经开始质疑,开始怀疑。
主持人:其实在记者的报道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公众目前依然是对真相有着强烈的渴求。
张鸿:对。
主持人:虽然说我们看到各个相关的部门都给出了各种版本的解释,但是面对这样的解释,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公众,还是这些受害者,他们都不相信。
张鸿:对。
主持人:为什么会这样?
张鸿:其实政府部门的确是有结论的,主要是这些结论让大家觉得不可信,不那么具有可信性,你比如说第一环保部门,市政府也说了,也公开说,说要求康奈尔让他们整改。
主持人:对。
张鸿:说要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主持人:包括把这个烟囱的高度增加。
张鸿:还给它停产了,如果要是没有问题的话,你怎么整改呢,我怎么保证未来这个事情不发生呢,你们的心病我怎么保证呢?然后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这两天安监部门的网站上,他公开的这样一个信息。
主持人:对。
张鸿:其实这个事大家在质疑卫生部的专家的关于心病的观点的时候,已经告一段落了,安监部门的这个网站上这一条信息说康奈尔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泄漏事件的时候……
主持人:又起波澜了。
张鸿:对,又起波澜了,说如果它真的的确发生了泄漏事件,那卫生部此前的这个结论就应该是值得怀疑的,就有可能和这个泄漏是相关的,卫生部就应该起码启动,重新地调查。如果你前面认定,它就是心因性的,那你就应该重新调查。但是现在安监部门又说,说我是工作失误,我把这个给取消了,是某一个司,统计司它出现了工作失误,可是你知道一个部门对公众的时候,我公众不是面对你下面的一个具体的一个司一个局,你在网站上贴出的这个信息,就代表着你整个的部委,他对我们公开的这样一个信息。
主持人:所以这样的失误也就让人们觉得是如此地不可思议。
张鸿:你告诉我是失误,那不失误的结果是什么,所以现在大家就有理由继续怀疑。
向松祚:我想迄今为止,就是整个这个事件里面最大的疑点,本来大家认为是一个化工气体中毒的一个事件。
主持人:对。
向松祚:突然变成是什么呢?是职工自己有病,这个事件是让整个社会公众就是说一片哗然。就是非常的困惑。
主持人:还有了一个大家觉得陌生的词叫“心因性”的疾病。
向松祚:对。那么现在我们看到,前一段时间中国社会事件有一些非常怪异的词,流传得很广,比如说有什么“躲猫猫”,有什么“俯卧撑”,有什么“七十码”,现在又多了一个新词,叫做“心因性”的疾病,我看到这个医学上对心因性疾病的解释,这个所谓的心因性的疾病,它是因为有某种的诱因,就是说某一个人生病了,或者某少数几个人生病,那么他传染了,那种这种心理上的情绪,传染给他周围的人,一群人,因为少数的几个人得了某种病,马上传染了以后,感染了以后,得了心因性的疾病,你把它定位为心因性的疾病,我们注意到这里边有一个关键词,这个心因它有一个“因”。
张鸿:对。
向松祚:这个“因”究竟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有一千人中了毒,出现了…
主持人:出现了这种状态。
向松祚:出现了这种症状。
主持人:头晕、恶心。
向松祚:那么我们讲说,可能有999个人是患了心因性的疾病。
主持人:对。
向松祚:那我们还得要问最初的那一个人,他究竟是什么病呢?
主持人:他到底是什么原因。对。
向松祚:这个没有得到任何的解释,所以我觉得这个里边是,这个“因”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考究的,而且也是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医疗按的部门,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最后我们要注意到,在定性为心因性的疾病的时候,卫生部门派去的专家,他自己亲自讲过一句话,他说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他是承担了很大的一个风险的,这个是让社会观众,社会公众非常起疑的,这个没有说清楚,到底是一个什么风险,是科学的风险,还是道义上的风险。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考究的。
主持人:也许在这一刻,面对着医学专家专业的分析,可能我们可以选择的就是相信,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些已经住院的,有了中毒症状的这些化纤厂工人,未来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之后,他们的这个心病,不会再次发作呢?那么他们的心病到底应该由谁来解呢?马上继续我们的评论。
有病就得治,心病谁来医?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回应公众疑问,哪些环节有待完善?《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节目当中,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共同关注的是发生在吉林化纤厂的千人疑似中毒的现象,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网友上传的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一目了然,是一个瓶子,那这个瓶子非常的有趣,向先生你看到这个瓶子会有什么印象?
向松祚:我觉得这个瓶子最多的印象就是,看似是一个透明的瓶子,但是盖子却是捂着的。
主持人:对。
向松祚:而且捂得很深。
主持人:这个瓶子彻底地就把吉林化纤厂中毒事件整个给罩在其中了。
向松祚:对。
主持人:貌似我们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边的一切,但是真相是什么,还是有阻隔的。
向松祚:真相飞不出来。
主持人:再来看看第二幅漫画,这是紧锁的一扇大门,大门上面有五个大字,心因性疾病,面对这扇大门,面对这个心因性反应的结论,有一个人是眉头紧促,不知所措。
张鸿:对,虽然你用一把锁可以把它锁上,但是这个门后边其实充满着问号。
主持人:其实我想,不仅仅是网友在质疑,在事件披露之后,各大媒体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马上来看一看各大媒体的一些相关评论。
“心因性”这个名词,在时下的媒体和网络上成了最新的流行词,很多网友都在戏称,这个专业名称将与“躲猫猫”一样,成为今年的流行语。
“到底谁来拨开‘康奈尔事件’的迷雾呢?”《新民晚报》发表文章说,如果专家的判定无法说服公众,如果真相迟迟得不到公布,那受到伤害的远远不只是吉林化纤集团的上千职工了,他们只是有形的受害者,无形的受害者便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人民网发表署名文章,“环保部门在重大污染事件中的缺位让人震惊”。文章指出,一千人是20多天来陆续中毒的,可见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已经错过了控制污染的最佳时机,使事态恶化,更多人受害,真不知他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出手。
《南方日报》评论文章说,国家安监总局在两天相继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且最初的表态与卫生部的结论大相径庭,为此《南方日报》质问,安监总局表态前后矛盾说法“打架”,到底是谁在摆乌龙?
“吉林化纤千余职工不适原因成谜”《文汇报》援引了一名从小在吉林化纤集团家属院长大的职工金立武提出的疑问,从小在化工大院长大,怎么会对化工厂产生恐惧?停产后的检测,为什么只是针对一氧化碳指标,而不是大家普遍认为苯胺气体?为什么住的是职业病医院,而不是精神病院?一系列的问号,仍然盘旋在金立武有些虚弱的脑海中,但是答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无从追寻。
主持人:其实我也一直在困惑,事件本身到现在为什么依然还是如此地扑朔迷离,原本看起来不应该特别复杂的事,为什么现在变得似乎越来越复杂了?你们二位怎么看?
张鸿:其实它本来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被他们整复杂了。你看4月23号的时候,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当地的吉林化纤其实向有关部门反映过,然后环保部门其实也来监测过,但是其实他,当发生这样一个中毒事件,尤其是集体中毒事件的时候,涉嫌集体中毒的,政府部门应急方案里应该把它想的最坏,所以你应该启动的是一个应急的公共安全的一个方案启动。
主持人:甚至是最高级别的启动。
张鸿:对,所有的部门都应该来检查,但是我们看到,第一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的部门都进来,第二我们看到到5月14号的时候,这已经过去20多天了,政府部门才开始有一个新闻发布会,才开始公开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我们看到其实它的目的也很明显,所有的结论都是为了平息这个事件,让这个事件停掉,而不是公共的安全,公众的安全,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公众安全放到了第二位,次要的地位。其实松花江上空弥漫着两种空气,一个是可能的有毒气体,现在有毒气体被你说没有,这个事情被否决了,那接下来还弥漫着一种空气,就是恐慌的这种心态。我们很难说,如果他真的是心因性疾病的话,是不是因为这20天你信息没有公开,他这个紧张的……
主持人:恐惧的扩散。
张鸿:恐惧的这个,近一天一天地在扩散,而且如果你现在,这个结论还让大家感到不令人信服的话,那这个恐惧的这种气氛,还会再进一步地继续在松花江上空蔓延。所以你要治这个心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让大家有一个信服的真相。
主持人:这个特别像刚才我们看到的那幅漫画,并不能仅仅凭一把锁,告诉大家这是心因性反应。
张鸿:对。
主持人:然后就锁上了所有事件的结局。
张鸿:对。
主持人:而真正的真相却一直不让它和公众接触,这个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向松祚:刚才张鸿说,就是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或者不那么复杂的一个事件,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把它们整的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在看到,他们在把它整的非常复杂的事件的背后,其实这个政府他在处理这个事件,看起来好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尽可能让这个事件平息,或者说不要让公众知道,或者说要把自己责任要撇开,最好希望自己与这个事件是干干净净的,也许这是一种非常习惯性的一种心理,就是说政府部门可能在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这种习惯性的心里,这一次不是说,他说职工是,中毒的人是心因性的疾病吗?
主持人:对。
张鸿:对。
向松祚:我倒觉得好像政府在处理类似这样的事件里边,似乎有一种心因性的因素,就是说他怕,他怕这个责任担在自己身上,他怕这个社会公众来指责他,所以说他尽可能要让这个事件,不要让公众知道的面太广,而且尽可能使得自己不要承担这个责任,如果是有责任的话,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判定这些相关部门要承担哪一方面的责任,但是我们看到,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如果政府遇到这样的事件,你不能及时公开透明带来处理这个事件,你反而可能会让一件非常容易解决的事情,非常简单能够解决的事情,最后变得非常的复杂,这个复杂就像刚才有一位评论者说的,是最后的受害者,可能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的公信力。不仅仅是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你会使得整个事件的成本会大幅度的上升。
张鸿:对。
向松祚:这个成本,不仅仅是受害者当事人的成本,比如说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他们不能得到及时明确的诊断去采取措施,怎么挽救自己的健康或者生命。同时你会使得当事人受害人的经济损失会加大。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的政府,真是要克服这种心因性的这种对责任的一种恐慌或者一种回避。
主持人:我看到网上很多网友的观点,跟您刚才的观点是有共鸣的,我们来看一看接下来这位网友,他的名字叫“雨异”,他说“一些人有可能是专家所谓的‘心因性反应’,但我不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病’。因为太多的类似事件,让我们对所谓的‘权威’开始产生了怀疑。所以,我认为此事还应该进一步的进行调查!”也就是权威是不是有心因性的反应,这位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怀疑。
再来看看“吴晓英”这位网友她的观点是说,“轻率地就把1000多人健康问题归结于‘心因性’,这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比如华南虎事件中,最开始那批做鉴定的专家,比如杭州地铁坍塌事件中某些无良的‘满嘴跑火车’的专家,最后的事实不都证明其结论荒唐得离谱吗?”确实。
再来看一看下面这位网友,他的署名是“英子”,他说“对中毒工人和民众伤害最大的也许不是不明有毒气体,相关部门隐瞒事实,遮蔽真相,才是对中毒工人和民众利益的最大伤害。如果不是刻意的隐瞒应当及时公开的这些信息,那么谣言这种‘毒气’就不可能获得有利于它潜滋暗长的生存空间。”
看完了网友的观点,马上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我们特约评论员对今天这件事情的看法,一块儿看。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对于违反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原则的官员,怎么进行处罚,怎么进行问责,我觉得现在缺少这一块,所以我希望下一步,信息公开(条例)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就是要逐渐修改,要增加问责方面的条款,另外一个就是尽早把它变成一个正式的法律。
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当地政府做的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是它们的反应迟钝,最起码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再一个(社会)转型期,在信任链条断了的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这样做,恐怕会增加负面的影响,我们能不能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健康,人的生存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政府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如果真正能够尽早做出解释,给予使大家能够信服的答案,情况就会好一些。
主持人:我不知道未来“心因性”这样的一个词会不会成为网络上的热门的一个词汇,但是这件事情引起的高度关注,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二位对于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样的观点补充?
张鸿:有病一定要治,如果是老百姓得了病,尤其是一千多人都可能陷入一种恐慌的话,那他就不是原来我们猜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可能变成了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一个城市里一千多人都得了心因性的疾病的话,是不是当地就要启动公共卫生的预案呢?不是说让他们赶紧出出院,而是要继续治疗,怎么才能让他们尽快地消除心中的这种恐惧,这种心因的“因”,这是很重要的,如果老百姓没得病的话,就像刚才松祚说的,可能会有一些政府部门,他们在传染着一种病,这种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上的,“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让这些事情,就是能在我的控制之内,而不去更多的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到公众的民生这样的一个安全的当中。所以说如果有这种病的话,那政府部门也得治病。
向松祚:我想就是说先发生这样的事件,首先我们看发生这样的事件实际是非常不幸的,一千余人不管现在是中毒还是说其他的病,那么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他们家庭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大的影响的。
主持人:对。
向松祚: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政府怎么从这个事件里边建立起你的公信力,尽管这个话我们已经讲了可能一万遍了,反复在讲。
主持人:对。
向松祚: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事以后,我们总是看到,这种让人非常痛心,甚至是很愤怒的一些行为,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做到,一旦这种类似的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他能够确实非常果断地,非常及时地,非常公开,非常透明地来处理这个事件,我觉得实际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应该知道,负责人应该知道,他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成本意识,就是任何一个事件,如果你能够非常及时地处理……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