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节目视频:
四川企业收购通用悍马品牌,业界热议,收购是否“门当户对”?腾中买“马”,究竟是喜还是忧?《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两天沸沸扬扬的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事件。从刚刚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传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通用旗下著名的悍马将被中国四川的一家成立仅仅四年、从未涉足过汽车产业的民营企业腾中重工收购。那么一时间,这笔跨国买卖就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究竟该不该买悍马?这笔买卖是怎样的一个结果?腾中买“马”,究竟是福是祸?
今天的两位评论员是张鸿和沈竹,同时请大家登陆央视网、腾讯搜搜网以及搜狐网发表您的建议或观点,稍候我们会关注到您的留言。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相关的最新的新闻。
当下最有名的中国企业会是谁呢?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它是中国四川的腾中重工。
6月2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四川的腾中重工发布联合声明,腾中重工将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腾中重工还将程序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现行经销商合约,并且腾中重工将与通用汽车就总装、部件和材料供应的长期合同进行磋商讨论。此项协议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完成交割。目前正在等待我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今天事件最新的进展是腾中准备10亿现金收购悍马,同时否认聘请摩根斯坦利做顾问的消息。腾中重工新闻发言人赵彤表示,说我们纯粹为了炒作这不准确,我们也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努力,对于收购悍马这样的事情,不会就这样随随便便地进行。同时关于腾中重工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去收购这匹“悍马”,赵彤明确向记者透露,腾中重工绝对不差钱,他说融资安排上,这部分钱来自腾中重工的内部资金,以及银行贷款,而且具体数额是多少,这些细节问题还在协商之中,目前暂无时间表。
四川腾中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1月,是一家在四川省成都市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该企业自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兼并收购迅速扩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涉足特种车辆、道桥构建、建筑机械、新能源、石化设备产业的重工企业。
周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驻四川记者站高级记者):它的知名度太小,问成都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腾中重工这么一个企业的名字。之前几乎都没有名气,包括它在机械行业中间,也基本上排不上号。但是我们现在看,可能刚刚叫做试生产,生产不是完全很正常。我们三天的采访,给了我一个综合的印象,越来越像一次炒作和作秀。
腾中重工 海外驯“病马”
主持人:这个消息多少确实是让人感觉到有一些意外,那么关于这个收购的消息一出来之后,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比如说有的就觉得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次行动;有的他是一个怀疑的态度,觉得这笔买卖究竟值还是不值,是一个疑问;还有的呢,干脆就认为,这就是一次炒作,两位评论员你们的疑问在哪里?
沈竹:说起小丫你问的这个疑问,我们得给你先讲一个小故事,美国有一个营销专家叫Kodler,然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商一定要买通用汽车”。大家就觉得这个专家就说,你为什么一个美国专家你要鼓励我们中国的汽车厂商要买美国的通用,美国通用现在大家都剥离这种不良的资产,正想要轻装上阵啊。
主持人:对。
沈竹:是不是,所以说他就很感兴趣说,谁会是第一个上钩的大鱼,也就是中国哪个企业会参与,果然两天之后发现了在中国的四川,有这样一个民企参与了这项活动,他说,哦,有一条鱼上钩了。那我们就猜想,如果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就罢了,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想四川这家民企他不是一个智商很低的一个企业家,他也是经历了一个商场沉浮,很多年的这么一个企业家,那他一定知道,并购他要得到什么。所以我的疑问就是说,你在这次并购当中,你能不能拿到你想要的东西?我们猜想他想要拿到的东西不外乎是品牌、技术、市场、优良资产,这些东西。但是我们看一看,这家企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凭你的实力你能不能够拿得到,这是我最大的一个疑问,你有没有这个实力,将来去把这个悍马这个单接过来,你有没有专业的团队,去经营这个你买回来的一个大家伙。然后你有没有资金?3亿现在这个盘子,我们说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烧钱的,尤其是悍马,本来就是以高排量,高能耗来出名的。那你现在这个盘子,你后面的资金在哪里?,这都是我们的一个疑问,
主持人: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中国的一句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这个通用汽车的悍马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了,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百年霸业这样的一个企业申请了破产保护。
沈竹:对,谁敢接这个单。
主持人:这个腾中能不能消化下去,这是一个疑问。
张鸿:对,也很多人说这是蛇吞象嘛,到底能不能消化?所以其实我想知道的就是你到底想干啥?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你想干什么,我们才能分析这个到底你能不能干成这个事。
主持人:对。
张鸿:但现在因为信息根本就没那么充分的披露,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这笔交易到底是多少钱。所以我们只能猜它到底可能想干什么。现在腾中重工他自己说,我未来我还有后续的钱10多个亿等等,那好像我摆出一副驾驶要把悍马给它拯救下来。那你能不能拯救?这个刚才沈竹说了,你有财力和物力的是不是都准备充分了,包括人才的这个储备,是不是有充分的准备。还有一个就是技术上,因为这个腾中重工,腾中重工它其实也是生产一些特殊的车型的,这些特殊车辆可能需要这个悍马的一些底盘的技术,那这个技术你是不是能拿得到,因为现在我们现在看这个备忘录里边,可能只涉及到你能够使用悍马的这个品牌,整个的生产环节,整个的技术你能不能拿得到手,我们过去中国有很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是到最后不也是没有换来技术,对吧。所以你能不能换来技术?这个还不知道。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就是一个炒作,就是一个广告。我们看这里边有很多蹊跷的事,就是说第一,这两天媒体已广泛报道了,说这后面可能有它的相关方,比如说叫四川华通控股,华通控股可能下面有一个公司要到海外上市。而且在6月中旬,就有一个子公司叫旭光资源要在6月中旬在香港上市,6月1号的时候,它已经路演了,已经卖股票了。
然后6月1号的时候,这个通用申请了破产保护,也就是说从去年通用开始要卖悍马到现在,这么长的一个过程当中,肯定这个腾中重工已经跟他谈了很多次了,为什么在他申请破产保护以后的两天,突然一下就报出这样的一个新闻,而且正好你的下面的公司要去上市,它正好是在广告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出现了这个事。所以我们如果猜它就是一个广告的话,那可能这个效益确实很大,但是这些都是猜想,就是人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的心思我们只能猜,可能猜来猜也不一定能猜明白。
主持人:那么参与这个猜测的人还是不少的。很多观众朋友也给我们发来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看法,我们来看看。
“曹操转世”,他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人也在改变奢侈的生活方式,悍马以其超大的耗油量,正在被北美市场所抛弃。通用汽车很早就琢磨着把这个‘鸡肋’脱手,这不,瞌睡遇见了枕头——中国企业不喊自来。”
张鸿:对。
主持人:这位朋友说“腾中得马,焉知非福?”这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一个……
沈竹:乐观的态度。
主持人:可能还是在观望。
张鸿:对对对。
主持人:再来看看另外一位朋友,他说“一个与乘运毫不相干的外行,只收购其品牌和团队,而不收购其技术和制造,若没有其他的目的,打水漂的可能性很大。”
再来看这位朋友,他说“腾中收购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悍马品牌,因为未来总部和生产的都在美国,这只是一笔入股的投资而已。或者说更直接一点,这不过是腾中的一笔宣传费而已,在中国都无人知晓的腾中,因为泡上了‘悍马’,现在搞的全球都知道了,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宣传盛宴啊!即使以后交易告吹,腾中也是最大的赢家。”
其实这个出售悍马它不是一件突然的事情,在这个悍马品牌的战略评审当中呢,公开宣布有一年的时间了,就是要出售这个悍马品牌是在去年的6月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一年当中,世界各地的很多企业也跟悍马洽谈过,谈判过,那我们现在就整体地梳理了一下,来看一看悍马这个品牌出售的过程。
说起悍马,它由美国汽车综合公司研制,最初为军用车辆。1999年通用汽车购入悍马品牌,开始生产销售民用型悍马车,悍马以其优越的越野性能,被誉为越野车王。但它高昂的价格和过高的油耗,也让悍马的销量受到限制,2008年悍马的销量就比2007年下降了51%。要卖掉悍马,这是自去年以来,美国通用汽车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08年6月3日,时任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就宣布,悍马品牌将接受战略评审,并可能面临出售。消息宣布两天,印度的《经济时报》就说,印度塔塔汽车和马亨德拉汽车准备商讨购买悍马品牌的事宜。
08年9月,通用汽车公司的财务主管沃尔特•伯斯特再次向外界吹风,通用计划正式出售悍马品牌和通用在法国的变速器工厂,开价在20亿到40亿美元之间。阿拉伯人、印度人、俄罗斯人,当然还有中国人,这半年的时间里,通用公司都一一进行过洽谈,交易有遭否认的,有无疾而终的,但就是没有成功的。
今年6月,通用宣布买家终于找到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正准备骑上这匹悍马。
主持人:这个企业间的收购,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我记得商务部的部长陈德铭他也说过,目前中国企业,有的企业是希望在这个时候去海外抄底,其实中国企业是需要学习的,他明确提出了这个,两位评论员你们觉得像腾中重工这样它去收购悍马,在这个收购的细节,假如说它是诚心要去收购的话,而不是因为炒作的话,它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它的?
沈竹:你的这个收购行为能不能得到你预期的这个品牌价值,你要悍马,肯定是希望悍马会给你带来商业的机会,我们判断这个收购成功还是失败也好,判断是垃圾还是有用的资产也好,就是赚钱还是不赚钱,对吧。所以悍马很多人士说,现场的市场是往着绿色环保的一个大趋势上去走。包括日本、韩国都不愿意触碰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那在这样一个时候,中国的企业,民营的企业,大胆的踏进去这一步的时候,除非他是一场秀,否则的话,他对这个品牌的价值评估是不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个价值在他接手之后的贬职的可能性,或者说这个品牌是一个虚的,它有没有一个竞争的经营的团队,去把这个品牌重新扶植到一个高度。这也是一个很实在的一个问题,怎么经营,我们说我们曾经回想,我们其实在民族的品牌收购海外市场的时候,确实受到很多伤害。比如说在TCL收购汤姆逊公司的时候,也是受到这个团队的一个拖累。我们没有估算好它每一个员工的劳动成本。
张鸿:对。
沈竹:经常发生这种劳资纠纷,包括我们上汽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都是在劳资纠纷上面产生问题,我们说并购成功需要两点保证,一个是你要么是在产业链条上面做足文章,你有足够的实力去做产品,要么你在资本运作上面,非常出色,但是我们现在担心,我们担心这个企业他们没有经过很好的一个核算。
主持人:更多的应该是理智上的一个核算。
沈竹:对。
主持人: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收购。
张鸿:对。就是不要太乐观。你看现在关于这个事出来以后,一般专家的评论很多都是充满着理性,就是说“病马”,这个“病马”不好骑,然后新华社的分析首先说要先做不可行性分析,先别做可行性分析,然后基本上都是在泼冷水,先告诉你风险是什么。这个我想这个企业一定它明白,所有的人都是处于爱护的心理。
主持人:对。
张鸿:而且我相信这个做生意的一定比我们头脑更聪明,他一定想到了种种的这些东西,但是我觉得这个生意其实可以说任何一个生意,其实都带有赌的性质,他其实在赌三个方面,一个是你在赌这个市场的回暖,因为现在美国的这个经济,是不是回暖,现在这个,显然这个企业就想赌一把。因为除了高油耗的这个影响,悍马受到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它整个经济的一个不景气,那在这个时候,如果它的经济开始回升了,施瓦辛格会不会再多买两个悍马,对不对,所以他可能是赌这个,那现在美国的经济是不是还会重新的,很快的就景气起来,景气起来以后,美国人是不是它还会沿着它过去那些消费理念,是不是还保留着那种消费理念,就用高耗能的这种车,所以这是一个风险你需要赌。还有一个就是赌技术,你真的能不能拿到他的这个技术,用于你的这个车辆。
主持人:对。
张鸿: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就是在军用悍马这一块你是拿不到的,因为你买的是一个民用的品牌,对吧。
主持人:对。
张鸿:所以你拿不到,然后你买的又是一个,只是一个品牌的使用权,所以你能不能拿到技术,这个需要你考虑,还有是你赌环境。
主持人:环境。
张鸿:刚才沈竹说了,就是整个的这个,你也说了,我们中国的其实相关部门已经提醒过,国内的没有经验的这种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小心。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它为什么要丢掉悍马,通用为什么要破产,申请破产保护,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它的人力成本是太高了。
主持人:对。
张鸿:这3000个人力成本,包括它的这种经销商啊,还有它的管理团队,你能不能保证你后续的,除了资金以外,和他们的这个汽车工会,还和相关的部门文化的这个融合其实是企业购并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汽车领域里这种大的购并,跨国的购并,成功的案例其实是非常少的,所以说这如果它是一个赌局的话,你这个参与的企业,首先要明白,对方的底牌是什么,然后你要知道,自己手里的筹码有多少。
主持人:同时还需要时间。
张鸿:对。
主持人:因为你赌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市场的时机的回暖,还是这个技术的核心,你是否拿得到,以及这个环境的问题,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得到一个验证的。那么我们的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应该如何的看待这件事情呢?稍候继续评论。
收购悍马是否能马到成功,还是可能赔钱赚吆喝,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之路,又该如何权衡思量?《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继续回来,我们继续来关注今天关于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事件的这个讨论。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观众朋友给我们上传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和观点,同时还有漫画,请两位评论员给我们解读一下。看来这个悍马是一匹烈马。美元拿走了。最后咱们骑在上面很尴尬。
张鸿:对,恐怕不太好骑,怎么能顺利的调教好,这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再来看一下这一幅。这上面的字是开动,开不动,咱们先把牌子挂上,腾中重工这个牌子是。
对于这一点,世界各地的媒体也是有很多的评论,现在我们也是整体地梳理了一下,一起来看。
该怎样评论中国民营公司收购美国悍马这起事件呢。这是几天来媒体圈子里最混乱的一次话题。
《科技日报》为收购叫好,文章的标题是“扬眉吐气中国民营企业大手笔”。文章说,如果收购成功,中国将拥有第一个世界著名汽车品牌——通用悍马。面对汽车资源的重新整合期,我们中国的企业把握住了机会。
“且慢叫好”这是新华每日电讯的态度。文章说“收购悍马,不妨先想想风险。”从此前中国汽车企业对海外汽车企业收购的案例看,尤其要对收购达成后,劳资双方的摩擦阻力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上汽收购双龙后的例子,就是很好的教材。
新华网则是批评的口吻,在“收购悍马别成替美国‘收破烂’”的文章中。新华网指出,手拿大把现金的中国人走向海外市场时,却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原因也简单,那就是好东西人家不卖给你,破东西买回来就是赔钱。
美国方面,这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在这件事情面前也是观点混乱。有务实的报道,《华尔街日报》说“悍马需要中国的帮助”。有乐观的,澎博新闻社的文章说“中国企业收购悍马,美国人在偷笑。”当然也有冷静的。《洛杉矶时报》问,“悍马真能适应中国吗”?
英国《金融时报》以坚定的否认态度给出了观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之迷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东西比悍马更能代表没心没肺的消费主义。通用汽车都无法成功经营悍马,中国人凭什么相信一家重型机械公司能够成功?
主持人:看得出来,各种声音很多,说什么的都有。
张鸿:对。
主持人:但是我们可以说,在一切都没有定论的时候,你很难说这笔买卖是成,还是败,那么我们只能是说,我们来猜测,我们来分析,那两位评论员认为我们的这个企业也好,政府主要就是指审批部门,以及我们的民众,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或者说,应该用一个怎么样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沈竹:我们站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的政策上去考虑这个问题的话,我们说整个我们国家的这个汽车产业的整个产业调整,跟世界的汽车产业格局是什么样的一个趋势呢?当然是鼓励小排量,而抑制大排量。一旦商务部或者是几个部门支持你这个海外并购这样一个大排量,高能耗的汽车,其实给市场一个信号,就跟我们现在整个的产业调整,是有违背大势的这么一种意识,就这样一种意识,就给我们一种很不好的信号,就是他在鼓励你大排放、高能量的车继续发展,而不是在遏制你整个在汽车产业结构上是顺势而动,所以我们对商务部的这个态度也是拭目以待。
主持人:拭目以待的态度。
张鸿:你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说,如果你逆潮流,去买这个显然是和现在时尚的,以环保为理念的这样的车型相反的这样的一个车型的话,它需要第一,你真的不差钱,你真的有勇气,就接住这个,因为人家船要沉了,人家把最重的包袱先抛下来,你能不能接得住,是吧,这是第一。第二就是你需要个,真的需要勇气。
主持人:勇气。
张鸿:对。然后你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个准确的市场判断,说你是不是真的准确的判断抄到底了。对吧。一你也可能抄到腰部了,抄到腰部那你就惨了,对不对。然后还有就是说施瓦辛格现在也在忽悠说,那我相信中国的这个企业一定能生产出低耗油的悍马来,这个不能相信他,就是说不能单纯的相信他。
主持人:这是属于忽悠。
张鸿:如果你真的生产出2.0,1.6,1.4排量的悍马的话,那还是悍马吗?
主持人:那就小驴。
主持人:悍马的品牌的价值,就也跟着相同的蒸发掉了。
主持人:完全消失。
张鸿:所以说你看美国政府,美国媒体包括施瓦辛格都在忽悠说,说这个是好事,卖给中国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不光是这一次企业。就是在以后的这些企业并购里面,在现实条件下,要有充分的免疫能力,就是抗忽悠能力,一定要从自己企业的这种实际出发。
主持人:保持一个理性和冷静的头脑。
张鸿:对。
主持人:那对于这一点呢,很多观众朋友也有他们的一些建议和看法,我们再来看一看。
“爱你们”,他说“回头看看我们,我们自己曾经有过无数的民族品牌,在市场经济大潮当中被淹没,有道是‘优胜劣汰’,可是我们现在花重金想去捡回已经被人家‘汰’出来的东西,就是淘汰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真的意义?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在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品牌上下功夫?”
再来看这位朋友,他说“腾中重工需要跨越的‘蜀道’,正是国际化进程当中的中国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难关。”
这倒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选题,摆在了中国企业的面前,那么对于这一点,我们特约评论员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观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欧阳明高(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悍马品牌带给我们的内涵,主要还是奢侈、豪华、高费油这样的一种品牌形象,跟我们现在提倡的节能减排总体原则大方向,应该说是相违背的。同时从整个全球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都是要朝小排量和新能源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民用汽车的品牌,收购过来是不太合适的,今后的政策也会,对这些(大排量汽车)进行限制。比方说我们的油耗法规也会对这种消费行为进行抑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尤其是一个以前从未涉足过汽车业的企业,这个经营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王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这件事情本身来看似乎对腾中重工的好处不是太大。腾中重工是不是有能力来整合悍马的资产和资源,特别是在处于不同的环境、政策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这种美国品牌对这个企业,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国有很多的企业,在这方面都吃过不小的亏,从当前世界汽车产业调整的背景来看,尽管传统汽车还会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认清这一点。还是要把握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否则的话,就会像很多的产业一样,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陷入被动的局面。
主持人:两位特约评论员他们其实并不是太看好这个事件,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节能减排的大环境,另外一个觉得这个腾中重工还有一些很多很多方面,有待于继续地提高,或者说是继续地去思考,可能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笔核算的买卖。如果说两位评论员,你们现在面对的就是腾中重工的一位负责人,你们两位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沈竹:如果仅仅是场秀的话,我们舆论一定会对它有所谴责。然而再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现在这个市场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了,我们更呼吁理性的老板和理性的民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前我们经常说是老板赚钱了,我们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富豪,那你们是不是以一种过把瘾的态度,想当大老板的态度去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一个务实的态度和一个务实的结果。再一个我需要理性的民众,就不要以为我们民族品牌走出世界了,我们就足够资本骄傲。就是骄傲这个情绪可能是我们的第一落点,我们要追求第二落点就是,到底能不能真正的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能够从老百姓的需求,本身的市场做起,像一些很成功的一些并购案,比如说李嘉诚、包玉刚,他们曾经在市场环境很适合并购的时候,跨越了,完成了自己企业的升级。真正实现了一个成功的并购,而成功的并购,你需要成功的资本运作,或者是成功的这个产业升级,如果你这两块人才都没有的话,我们说你们确实是有一些底气不足,或者说务实不足。这两点担忧。
主持人:那是不是一次作秀,是不是一次炒作呢?我想时间一定会给出这个答案,一定揭开这个谜底。
张鸿:对。我不担心企业的判断,就是可能你觉得那是通用的包袱,但是对你来说,那是一个金矿。
主持人:对。
张鸿:这我不担心。但是我担心的是你买那个其实看中的是中国市场,你知道悍马去年全球的销量下降了一半。
主持人:对。
张鸿:但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悍马的销量上涨了118%。就是说你很有可能把这个前提建立,你收购它的前提建立在中国有一个特别大的消费悍马的这样的一个人群,那样的话,我们的中国马路上可能就都成了悍马这样车的跑马场,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说建议主管部门能够去制止它收购外国的资产,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制止这些产品大量的进入中国。我们看到刚才其实特约评论员已经谈到了,就是我们其实有些产业正处在遏制你这种大排量的这种车的消费……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