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抄底——成思危谈“兵法”
去海外抄底,中国企业跃跃欲试,出征的步伐,将会遭遇哪些瓶颈?《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继续我们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动的讨论。在前几天的节目当中,我们集中讨论了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这几年来在海外并购的成败得失,我们看到这些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的结果,总的来看虽然是败多成少,但是出征的步伐还是越来越快了。“走出去”也确实是未来中国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我们将会遭遇什么样的一些瓶颈?如何让我们出征的步伐能够既快又稳?今天我们将就此来展开评论。
主持人:我们的两位评论员,一位是著名学者、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欢迎您的到来,另外一位是我们节目的老朋友何帆先生,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发表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稍候我们在节目当中,将会关注您的留言。
去海外抄底,这样的梦想似乎离当下中国企业越来越近,但回过头来看,在一片喧嚣中,细数近几年的得失,中国企业获得的教训或许比到手的真金白银要多得多。
主持人:2005年3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美国优尼克公司高层开始接触,欲以1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个美国第九大石油巨头,这宗收购当年被称为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但历经五个月的数轮谈判和竞价,当年8月份,中海油最终黯然退出。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家电行业,2003年底,TCL与法国汤姆森公司签署了成立全球最大彩电合资公司的谅解备忘录。2004年7月,TCL与汤姆森的合资公司TTE正式成立,但随后TCL两大合资公司的总亏损超过了45亿元。2006年李东生甚至亲自提笔写出《鹰之重生》一文,鼓励自己,也鼓励着企业低迷的士气。
同样被称为国内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首吃螃蟹者,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案例,再次为海外抄底敲响了警钟。上汽在2004年10月与韩国双龙汽车达成收购协议,随后还取得了绝对的控股权,但上汽并没能有力地控制这家企业。双龙2008年汽车总销量仅为92665辆,比2007年减少了29.6%,其中12月的销量同比降幅高达50%以上。
当然在抄底中也不乏成功案例,阿里巴巴吃掉雅虎中国,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到最近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金属矿业公司。然而从完成并购到进一步融合,最终完成资本和管理的良性运作,中国企业的海外抄底之路,依然充满着变数种种。
海外抄底——成思危谈“兵法”
主持人: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不在少数,成功的个案虽然不多,我们也常常在一起来关注他们失败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成先生有没有在分析当中找到一些他们遇挫的共性,对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成思危:我觉得最大的瓶颈就是不了解对方的环境和它的有关的风险。
主持人:就是准备得不够充分。
成思危:对,主要是了解得不够。就是我们往往用我们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来代替了客观的情况。你比如说在一些国家,你对它的法律,对它的有关投资的规定,对它这个审查的程序,以及它工会在它起的作用,等等,这些并不了解。
主持人:这种不了解有没有给您留下很深印象的例子,比如说哪一次的动作当中可能就特别明显地看出来这一点?
成思危:那当然你比如说上汽并购韩国的。
主持人:双龙。
成思危:双龙的时候就有问题,我们曾经我们这个首钢在秘鲁也曾经遇到过工会的问题,你比如说对于对方的审查程序,那么我们这个中海油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充分了解美国的这种复杂性,等等,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关键。就是因为并购你是在对方的国家里,对方的土地上,你如果不了解它的这些有关的情况,你就不能够真正地去分析风险,而且你也不能够真正的有合适的对策。
主持人:何帆你的看法是什么?
何帆:我补充一下成老师的这个,刚刚的观点,实际上成老师说的,就是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时候,他功课缺的一个就是他在做评估的时候,存在着失误,第一个很多企业他本来是要到海外去收购这些先进的技术,但是他对技术的发展的趋势有一个错误判断。你比如说原来2004年TCL收购汤姆森的时候,其实他们没有想到,这么快这个平板电视就取代了显象管电视,那么2001年的时候,华立也曾经收购飞利浦在美国的CDMA的研发部门,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么快的时间3G的技术就取代了2G的技术。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看到有些企业他错误的判断了就是这个资产的价格,那么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就是你很难来衡量有一些企业的这个资产价格,像我们看到中投投资黑市,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银行出现的亏损,都是跟这个有关的。由于我们没有想清楚我们要什么,我们也没有想清楚对方能够给我们什么,这个可能是收购的时候,中国企业犯的一个主要的错误。
主持人:马上我们一块儿来看一看网上对于中国企业海外行有着什么样的一些观点。
首先我们看到这位署名叫“等待”的网友,他说“国家文化背景差异、企业文化差异、管理差异、劳务成本差异、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瓶颈问题。”
再来看下一位叫“都来谈”,这位网友的观点是“在不了解当地的市场和相关的法律,用中国式的方式管理运作,肯定要吃亏的,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海外收购,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也要交一些学费,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够成熟。”
再来看一位署名“小青”的网友,他的观点是“从历年来看,中国民企在海外收购案中极少数是顺利的,我想这跟我们的国情、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事作风等等与海外的存在差异有关,当然企业的实力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面。”
成先生刚才听到我们网友的这些观点,您有什么样的评价?
成思危:我基本上同意他们的这个意见,刚才何帆先生讲得也很详细,就是说知己知彼,我们才能百战不殆,我们如果说不知彼的话,那你肯定要遇到很多问题。
主持人: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的步伐是越来越快了,社会各界的人士和媒体对此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马上我们一块儿来关注一下。
从能源到矿产,再到制造业、商贸、服务等领域,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子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海外抄底的话题,也成为中国经济现在最热的一个话题。
“ 海外并购莫让‘馅饼’变‘陷阱’”《人民日报》的文章评论说,如果为了逞一时之快,贪大求洋,盲目“冲浪”,可能使眼前的“馅饼”变为“陷阱”。中国企业缺的不是美元,而是丰富的经验、充足的备手、娴熟的实际运作、老练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东道国全面深入地了解、对全球经济走势的敏锐度和准确研判。
在“‘少年中国’与民企海外并购”的文章中,《中华工商时报》指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需有“少年”凌云之心之志,更应有“成人”之思之虑。在大胆行动后面,是否要有必要的深思与警觉呢?
眼下究竟是不是海外抄底的最佳时机呢?虽然提醒的人多,但也不乏叫好的声音。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鉴于世界经济整体处于低谷,海外企业对资金的渴望前所未有,在此种形势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想要如愿也并非那么难。
《广州日报》的文章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当时”。文章说,对于目前处于经济危机漩涡中的外国企业来说,救命成为头号问题,谈判的筹码发生了变化。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此时不去实施并购,更待何时?
主持人:我们看到各个人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现在是正当时,也有人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够成熟,不能够在世界经济舞台有一个最好的表现,那么两位怎么来判断,你们觉得现在是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一个最好的时机吗?成先生。
成思危:这个我在2001年和一些专家学者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那么从一般来说我们境外投资的目的,不外乎是绕开贸易壁垒,获取战略资源,取得先进技术,或者是开拓海外市场。那么在当前来看,确实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主要是什么呢?一个就是现在国际上的直接外国投资,其中并购已经占到80%以上,为什么?是因为现在大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你再去重新建绿地,建新厂没有必要,所以要通过并购来实现这个目标;第二就是说现在来看,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国家提倡走出去,所以我们也应该在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潮里头,要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要走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不能光还是锁着我们自己;那么第三就是由于金融危机,现在的资产价格相对来看比较低,而且呢,这个有一些原来的限制,由于他的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他要相对的放松一些有关的限制,所以说现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何帆:如果是单纯就价格来说,单纯就行情来说,现在应该是说不错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金融危机之后,各种资产价格都比较便宜,包括资源的价格也很便宜,那么也有可能还会进一步的下降,就是现在可能还不是,抄底的话,还不是最底的时候,但是这个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刚刚像成老师说的,就是如果你能够把它收购过来之后,你能不能把它管好,就这个是一个就是中国企业缺的,就是我们的业务整合能力,我们金融管理的能力,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金刚钻,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刚刚有一个网友说,说这个并购是一个1+1大于2的,但在并购这个里头的算数,它要复杂得很多。
主持人:复杂得多。
何帆:在并购这里头1+1可能会大于2,也可能会等于零,就如果是说,没有把公司经营的理念,把公司的文化有一个很好的整合的话,那最后可能不是一个双赢,而是一个双输,而且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兼并者要比被兼并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被兼并者它拿到钱了嘛,所以他有的他可能他就走了,那这时候留下来这个烂摊子是给这个兼并者的,如果我们现在贸然地兼并了一个有问题的企业,然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他可能他还有两年到三年的艰苦的日子,到时候我们的亏损就有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我们在并购的时候可能首先要考量的是这个时机到了没有到,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到了没有到这个阶段。
主持人:而不能仅仅地单纯所谓的价格这一方面来做一个判断。
何帆:对。
主持人:从2002年大家就开始注意到很多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出征的这条道路,当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总额是2亿美元,到2008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200亿美元,上百倍的投资增长,我想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雄心壮志,但是在并购热当中,我们是不是同样还需要冷思考,如何才能够让我们海外出征的步伐走得既快又稳又好?
金融危机蔓延,海外抄底步伐怎样走,才能既快又稳?《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继续回到节目现场,跟我们一块儿来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我们的网友针对这个话题也上传了一些漫画,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幅。
第一幅漫画中国企业是在朝海外出征,但是原来我们看到架在两个悬崖之间的海外抄底的这个桥一下子就被拉起来了,所以原来你可能一马当先,现在有可能面临马失前蹄。两位评论员看到这幅漫画想到了什么?
成思危:就是我说的,不能够只想到抄底,抄底是想就是利用国外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去赚钱,但是你应该首先要考虑,你并购的目的是什么,刚才我说那四个主要的目的,是不是符合你的目的,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买过来,管得好,退得出。所以这些问题恐怕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下面这幅漫画,下面这幅漫画,同样是在面对海外市场,我们看到了一个打算去抄底的人,他手里拿着一张可能是地图,脑子里想的就是我的财宝,我的机会,在哪里,但是你们觉得他能找到这样的机会吗?看起来前途好像漫漫,不知道机会在哪。
成思危:这个并购和捡便宜货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你是盲目地去所谓抄底的话,你很可能遇到的就是你买的东西没有用,或者买的东西是个废品,所以我觉得这幅漫画反映的就是目前一些人,就是捡便宜货这种抄底的心态。
主持人:何帆,你能读出这个抄底者他们的心态吗?是兴奋呢?还是迷茫呢?或者说真的已经开始遗憾了?
何帆:他肯定要无功而返的,第一个他没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藏宝图,就是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成老师也说到的,就是他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估,他不了解真正海外市场上,这个复杂的地理的情况,到底哪个山洞里头有猛虎,野兽,哪个山洞里头真正是藏的有宝藏,所以我想很大的可能性,他是要无功而返。
主持人:对,我不知道他是被忽悠去的,还是他自己就有这样的一个战略决策。因为现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所谓海外抄底这样的呼声,而且这种呼声似乎在这一刻越来越大声了,在这一段时间,如果各位关注媒体的报道,你会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的脚步,步伐好像是越来越快了,我们在下面这个短片当中,一块梳理一下,最近这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出征图。
到海外去抄底吧,这似乎是如今中国经济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进入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役,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全面打响。首先是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收购,6月24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纸公告,宣布以每股52.8加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同时在加拿大和英国上市的瑞士石油勘探公司。这次收购的总价为82.7亿加元,约合72.4亿美元,以金额记,此宗交易为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石油并购案,中石化则称,此次交易是一次转型收购。
同样在6月24日,在电器零售业领域上,中国的苏宁电器花了5700万人民币,认购了已有80多年历史的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的LAOX公司的27.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上市公司。虽说这次收购的资金量并不多,但是在苏宁电器看来这次对LAOX的收购重在战略价值,而非会计价值。
在汽车领域,神秘的四川企业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旗下著名品牌悍马的迷局,至今仍未被拨开。蛇究竟能不能成功吞下象?目前结果仍旧扑朔迷离。
皮尔卡丹公司6月29日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许可权卖给两家中国公司,总价2亿欧元,这也将是中国服装行业在海外的一次大手笔。
主持人:在刚才这个短片当中,相信我们更多的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的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很多酝酿当中的新动作,现在也都渐渐地浮出了水面,那我想如果我们请二位评论员,就站在这些打算出征和已经出征的企业的背后,你们在这一刻是会选择给他们泼一盆善意的冷水呢?还是催他们快马扬鞭向前走?
成思危:我对他们的建议就是积极、慎重。
主持人:积极、慎重。
成思危:对。因为刚才我说了,这个并购是一个大趋势,跨国并购更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进程,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我们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只是一定要慎重。我最近去了两个企业,一个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科宝,应该说是成功的。
主持人:这是德国的一家百年企业。
成思危:对,因为这两家有很强的互补性,它的专业基本上是一致的,另外就是中钢集团并购非洲的一些矿产,应该说也是成功的。所以对我们成功的企业,也应该认真地总结他们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关键的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出征了,而是应该出征前做好准备,出征的过程里,不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这样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真正能在国际上实现我们自己的声音,建立我们自己的形象,使我们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在国际这个舞台上发挥它的作用。
主持人:我觉得成先生这个鼓励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何帆,你的选择是什么?是泼一盆善意的冷水,还是扬鞭催马,送他们一程?
何帆:这个善意的冷水我刚刚已经泼过了,我想这个也是学者应该做的,就是我们应该提一些忠告。那下一步来说,我觉得可能更多应该是政府要做一些事情,就是政府要把这些,要到海外出征的企业,不仅要把他们扶上马,更重要的是要送他们一程。那我们现在也看到就是有一些政府部门,现在也在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今天我到商务部的网站上,我看到就在他们的首页上,已经推出来一个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和地区的指南,那么在第一批的时候他们就推出来了75个国家,我还看了几个国家,你像美国,有一个大概126页的非常详细的一个对美国法律的体系,市场的环境都做了一个介绍,我想这个对于很多想要到国外去投资的企业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
主持人:这个投资宝典很有用。
何帆:对,但是慢了半拍,就是这个时候可能有一些企业已经坐在谈判桌上了,这个时候才刚刚拿到一个,而且看起来还是比较粗略的一个分析,所以我想这个可能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你比如说我跟一个钢铁企业的老总聊天,他说他们到南美洲去看过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矿,一个铁矿石,而且就是露天的富矿,但是他说,我过不去,因为那个地方没有铁路,没有港口,没有公路,所以如果让一家企业自己去做这个基础设施的投资,他可能是不行的,那这个时候需要政府,比如说通过外援的力量,能够帮着这些发展中国的国家,能够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时候,中国的民营企业到外面去投资,可能条件就更加好。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网友在这一刻有什么新的留言上传到了我们的网络平台上,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位是我们节目的老观众了,每次都积极参与,他的名字叫“金灿灿的金”,他说“并购就是在玩一个1+1大于2的游戏,并购方或者管理方法先进,或者拥有关键技术,或者整合能力强,或者现金流充裕,有任何一个优势都行,小鱼吃大鱼也完全不稀奇。在投行看了多年的并购实例,觉得最重要的只有一句话:知己知彼!不管你以为多了解自己和对方,整合的时候都会发现仍然不够。最短的时间降低摩擦成本,尽快地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才是成功的并购。”
成先生你觉得他说的在不在行?
成思危:对呀。我刚才就说知己知彼。
主持人:和你的观点很接近,这是一位相当专业的观众。
再来看下一位网友,他的观点,他说“‘走出去’企业在海外投资,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陌生的东道国法律、语言、文化等制度环境。为应付国际市场上不可预测变化或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等原因所导致损失情况的发生,我国应该效仿日本、韩国做法,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准许‘走出去’企业在法定年限内,每年从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相当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资金计入投资风险准备金,在积累年限内用于弥补风险损失,期满后投资风险准备金再按一定的比例逐年计入应税收入中进行申报纳税。”
这个做法在我们的中国能够做得到吗?
成思危:我在我们2001年出版的书里,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提了8点建议,其中有一个就是包括成立这样类似的这种基金,另外就是我们觉得还是要尽快地制定海外投资的这个促进,并购的促进法,这个也非常,因为你要有法律的依据,因为我们这个海外的并购要靠这个,既要靠我们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另外也需要这个我们在驻外的使领馆的支持,另外我们还建议要成立海外并购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主要就是为准备并购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就是包括对方的情况,对方的资信的调查,以及有关的服务。
主持人:是,为了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出征的一条更好的道路,我们也特别采访了我们的特约评论员,马上来听一听他们的观点。
乔治•索罗斯(LCC索罗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我认为一个良好的纽带和共识非常重要,中国的资本投资要遵循国际准则,同时其他国家也接受中国投资,(中国企业)需要从更多的经验中学习,特别是高科技方面,中国终将学到。
华金声(中国美国商会主席):我在中国经商二十多年,依我所见中国的企业,在某一地区做新的投资时,非常善于同时协调各级政府、社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国企业与地区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很重要,在美国也同样应该做到这一点,与利益相关者、政府,以及工会团体(处理好关系),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教你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相同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这将有利于增加在美国的新的额外并购。
主持人:在我们今天节目的尾声,还是想请两位评论员来为我们这些跃跃欲试准备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来提一些忠告?
成思危:我的忠告就是还是一句话,知己知彼,要知道自己有多少份量,特别要知道对方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底下,你才真正能够去买得进来,管得好,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退得出去。那么当然这里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我想呢,这个企业本身一定要明确你并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一定要能够做到双赢的这样的结果,所以我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在知彼知己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还有哪些是我们这些走向海外的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考虑的?
何帆:为了知己知彼,有一个关键就是必须要储备人才,像我们现在需要懂外语的人才,懂法律的人才,懂经营的人才,而且我们更需要既懂法律,又懂英语,又懂经营的人才。
主持人:复合型人才。
何帆:而且所谓的懂英语,不是说你在课堂上学过几年外语,学过几年英语,而是你必须要在海外市场上摸爬滚打,打拼过很多年,至少打拼过十几年,然后才锻炼出来的人才,而且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人才的团队……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