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节目视频〈〈〈〈〈〈〈〈〈〈
七年酝酿,杭州启动公务车改革,改革方案能否节约下真金白银?又能否取得实效?《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今天我们要关注杭州市正在进行的公务车改革。从今年的5月份开始,杭州市取消了局级以下的公务车,并且将其中的大部分向社会公开拍卖。同时,杭州的各级公务员,将按级别获得每月300到2600元不等的车补。这立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的关注。杭州的公务车改革,是有示范意义的大胆尝试呢,还是一种变相的福利补贴?挡在政府公务改革道路上的“公务车”的难关,到底应该如何逾越?今天我们将对此展开评论。
我们的两位评论员是霍德明和张鸿,同时请大家登陆央视网、腾讯搜搜网以及搜狐网发表您的建议和观点,稍候我们会关注到您的留言。
首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背景。
杭州公车改革遏制“车轮腐败”,车贴标准分9个档次,众多媒体的报道,让杭州公车改革成为了时下热门的一个经济话题。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的动作,首批21家市级机关参加了这次改革,这个动作是杭州市政府经过近7年的酝酿和试点才实行的,按照杭州政府制定的,三年完成计划,到2011年,除公检法等部门外,杭州其它所有市级机关都将不留公车,所有在编、在职、在岗人员全部参加公车改革。
杭州公车改革办法的细则规定,市局(副厅)级以下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及所有公务用车。车贴依据实际工作职务层次,划分为9个档次,上限为每人每月2600元,下限为每人每月300元。
据统计,此次首批参加公车改革的21家市级机关近两个月来,公车费用下降了32%左右。
何新根(杭州市发改委副主任 杭州市公车改革办公室主任):涉改的单位,公车有1200多辆,每年的公车经费要一亿多,按照我们的测算,就是公车改革之后,能够节约经费三分之一,这应该是非常大的数字。
同时,为防止公车补贴福利化的倾向,杭州此次车改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专款专用,卡内的车贴金额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有关的支出,如公交车、出租车、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加油站、车辆年检、车辆保险等,除此之外不能取现,也不能在商场、超市等地方消费。同时为了防止车改后出现公职人员向社会借车,或转嫁费用等,钱照领,车照用等不正之风。杭州市还配套了相关纪律规定,凡违反相关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
将“公车改革”进行到底
主持人:两位评论员,首先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杭州市的这种做法,取消这个公务车,同时按照级别来发放这个车贴,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张鸿:从公车改革的方向上来说,肯定是好的。因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普通的百姓,对公车的改革都有强烈的要求,民间也会觉得公务车的腐败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车轮上的腐败”。有一种说法叫公务车三分之一用于公务,三分之一是领导用,三分之一是司机用,但这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这种情绪,如果把它改革的话,我们算一个总账的话,起码能做到一点,就是总的用于公务车的支出会大幅度的减少。比如说杭州这一次,它本来全市的公务车的支出是1.2亿。
主持人:对。
张鸿:1亿2,如果说这一次公务车改革以后,按人头补贴了以后呢,它只有6千多万这样的支出,也就是说可以节省50%的费用,那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是特别景气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开源,那政府要建成节约型政府的话,节流显然也是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是通过这样的改革,让我们大家又开始关注公务车的改革,所以对未来,无论是一些城市也罢,还是中央政府也罢,对公务车的整体的改革能提供一些更好的依据。
主持人:是一个借鉴。
张鸿:对。
主持人:同时也能看到现实的效果,就是确确实实在这个整体用车这一部分的支出上是节约了。
霍德明:我想公车补贴,它可能不是理论上最好的办法,不过它的确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把它归纳成两个方向,第一个,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么一个改革,它其实是制度面从隐性的变为显性的,怎么说呢?原来一个局长他可能要给他配个车,包括一个司机,每个月的车子的养路费、油费,更不要说买车的原来一大笔的开支啦,这都在政府的预算里边,外面人是看不到的,今天像杭州这个做法,就把公车基本上都卖掉了,而且对于局长,局级这个阶层的人,就给了他2600块钱的补贴,所以至少从原来隐性的开支变成一个显性的开支,这是一个好事。第二件事,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就是当你在这个显性的过程中间,其实他拿到这一个钱,他的钱是打到IC卡里面去的。
主持人:对。
霍德明:他可以决定他去坐,譬如说公交车,他也可以当然去雇个出租车来,当然了,他还可以从市政府那里面办了一个所谓的公车中心,从那调个车来。
主持人:调度中心。
霍德明:他照样付钱嘛,所以这个花费,其实就由这一个首长或者领导他来决定怎么样花费,我说这还是市场化的一个过程,当然像这个市场越开,越发达的地方,这种市场化的过程也越完善,就是我们看到今天公务车的使用的变化成为补贴的这个过程,其实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
主持人: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就像霍教授说的,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但是呢,是一个实际的办法,同时这样的做法,还调动了一些社会资源,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很多观众朋友他们怎么看呢?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上传给我们的一些建议,
“魔法师”说,他说“至少我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我希望其它城市也改。改了肯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去解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态度。
张鸿:对。
主持人:解决问题的理性的态度。这位朋友说“我就是专车司机,双手赞成车改,公车浪费物力,还浪费人力。在国外,一个市长级别的人才有专车,并且还是在8小时工作之内用。 我们的国家,专车包括司机24小时,都是领导的,领导不要拿钱太多了,2600太多, 800就可以,不要集中什么服务中心叫车,那又是一种腐败,把钱给社会、给出租车,车改就是动了当官的蛋糕,所以全国才改了好多年也改不好!”他好像有点儿从自己的这个角度来出发。
张鸿:但是他能那么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司机,如果改的话,首先他自己会受损。
主持人:对,他的饭碗是在哪里。
张鸿:对。
主持人:其实每个人在改革面前都是需要做出一些付出的。
张鸿:对。
主持人:再来看这位朋友,他说“公车公车,本来就不是私人用的,干嘛补贴?行政机关本来就不要什么公车配备,有事招出租车就好,每月的开支向全民公开这不就结了,一切纳入预算,超支审批,岂不干干净净。”那么这一次杭州的车改在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现在我们就梳理了一下,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样的说法。
对杭州公车改革,媒体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杭州公车改革遏制‘车轮腐败’”这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援引专家的观点说,公车改革的关键问题不是车贴到底该不该与职务挂钩、是不是赎买特权以及怎样补贴的问题,而是车改到底有没有达到降低行政成本、遏制“车轮腐败”的成效,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实现公共利益。车改后节约下的真金白银,是对车改成效的最好验证。
《工人日报》,“杭州车改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文章指出,各地如果都能像杭州这样改革,全国的公车消费则会下降不少。在公车改革问题上,应当抱着现实的态度,不能过于理想化,车改不可能奢求一步到位。
《东方早报》则给车改中的补贴范围和额度提出了质疑,文章说,最高2600元的补贴,这个数目的钱,即使在北京、上海也算是相当可观的交通费了,更何况是在杭州这样的中型城市。即使在行政支出总量减少的情况下,这个数字仍然给人以触目惊心之感。
有争议,也有建议和呼吁的声音。
《法制日报》的文章认为,公车管理重点要落在强化监督,文章指出,没有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处罚措施,公车改革在“官本位”阴霾下只能昙花一现。
《检察日报》文章也援引专家观点指出,杭州的车改争议大,这是人们在呼吁更完善的改革方案出台的表现。希望我们的国家在推进公车改革上推出更成熟、更优化、更全面的方案。
主持人:我注意到媒体这一次对于杭州车改的这个关注的焦点,其实在这个300到2600,这样的一个车补,就车你不能用了,但是你可以拿这样的补贴,所以公众他们质疑,这个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钱我拿了,但是这个公车依然是照样在开着,在用着,其实我在想这种质疑的背后,是公众的一种担心。
张鸿:对。
主持人:那么两位评论员,你们觉得公众的这种质疑和担心,是不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同时像他们的这种担心会不会出现?
张鸿:这种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在其他的一些城市进行车改的时候,我们看到其实之后的确发生了一些这样钱照拿,车照开的这种情况,就是比如说我这个局长,你给我2600块钱,你虽然打到卡里,但是我这个卡可以让家里人用,又不是记名的,然后他可以去坐出租车,可以去加油,可以去坐公交车等等,那接下来我仍然用公车,改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说媒体没那么关注的时候,是不是我就可以在公车上又回头了,又走回头路,所以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自己我看也没有特别大的信心,就是杭州车改办的一个负责人,在接受咱们台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听到这么一句话,记者问他说,因为车改办是发改委的嘛,记者就问他说,为什么第一批试点单位没有发改委?
主持人:哦,就是不包括。
张鸿:你们为什么不以身作则呢?这个车改办的负责人他说,说是这样的,市领导觉得这个事如果有利益的话,我们发改委跑到前面就不太好。所以这个事从我们常识来判断的话,从1亿2的这样的一个总的开支,减缩到6千万的这样的开支,一定是对这些既得利益者是有利益上的伤害的,但是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有判断得很清楚,可能对这些既得利益者是一种福利上的一个反馈,或者说我们说是对他原来这样一个权力的赎买,就是买过来了,所以根本上是,我们这一笔钱花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福利,还是你的公务的消费?因为现在看来好像是福利的概念更多一些,因为它是按级别来分的,不是按实际用车的这样的一个需求来分,来补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很难说,他未来不会发生这样的,这个车照开,钱照拿的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也难怪公众会有这样的一个质疑和担心。
张鸿:对。
霍德明:我来澄清一下,这个钱照拿,车照开的前提是什么,像杭州这一次他就把公车大部分封存了。
张鸿:对。
霍德明:甚至拍卖掉了,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工作车用,所以了,如果真的有钱照拿,车照开的话,这个车子肯定不是属于他原来单位的,可能是属于他其它的也许权力上面有关系的单位,把车子调过来。不过我得说,这是一个特权的事情了,有关于特权的事,钱照拿,钱不拿,它都会使用,当然这一点上面我觉得杭州市这一次做法就蛮好的。我注意到它除了把全市的这个公务用车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公务调派的,公务用车调派中心,所以随时这个单位,原来它有配车的,现在没配车了,就打个电话,我今天到公务用车调配中心来,派个车子开过来,当然由这2600块钱里面或者300块钱里面支出。另外杭州方面,它还有另外一个有关于机关用车的纪律规定,很多时候,它是你不能用车的。我仔细算了一下,如果2600块钱,在杭州那个地区,如果1公里是2块钱来计算,一天120块钱的花费,那有,领导他基本上要花,每天要在这个车子上面要花60到90分钟,所以你想想看,每天要花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在车上,这样子的现象,大概也是不合逻辑的。
主持人:那其实在杭州的公务车改革之前,其他的地方也有过一些尝试,但是我们看到似乎这个成功的经验不是太多,那么公务车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公车改革怎样细化,才能真正降低行政成本?如何推进,才能实现公共利益?《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今日观察》。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杭州公务车的改革,现在很多观众朋友给我们上传了一些漫画,我们请两位评论员来分享一下,这一幅漫画这是一个稍微夸张一些的金元宝的这个意味,可能是真的是公众的一些担心和质疑。
霍德明:我想这里面车贴看起来好像是个金元宝,但是实际上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上面,车贴可能还是比较少的花费,如果说是公务用车原来那种隐性的花费的话,那会更多。
主持人:与其是隐性的,还不如把它变成一个金元宝,至少我能看得见,到底用了多少。
霍德明:是。
主持人:好,再来另外一幅,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车用得少,那我就可以省钱,把津贴省下来,那么办事的效率也就比较低了。
张鸿:所以他接下来呢,他很难避免有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必须得有后续的这样的一个办法,就是激励你起码该办的这个公务你要去办。
主持人:必须有这样的一个机制,不能说因为你为了省钱,所以你该做的事情都不做了。
张鸿:否则的话,因为这个补贴给了你,其实就等于是你腰包里的钱了,虽然他可能不能提现,但是它其实是可以以其它方式消费的,买油,打出租车等等。所以你要从他腰包里再掏出钱来为公家办事的话,那可能就需要有一些具体的办法。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个公务车的改革,那我们看到杭州它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那么这些年公务车的改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些阵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03年初,中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稳妥地进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工作。此后,在全国有不少省的市、县展开了公务用车改革试点。
2004年,南京的13个区县在当年内全部启动车改工作。按车改标准,今后每区最多只能保留10辆公务车作为备用车队,其它公车一律进行公开拍卖。通过给公务人员发放数额不等的交通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公务人员个人买车,变公车私用为私车公用。
2004年,威海市级机关全面推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参加车改的97个单位是威海市区内的各级党政机关,涉及1997名工作人员,核心是公务用车货币化,车改单位的工作人员,按照级别每月领取200元至2400元不等的交通补贴。
2005年,昆明市公布了车改方案,取消公务车,按行政级别发放车改补贴,补贴标准为副厅级月补助为1800元,正处级1500元,副处级1300元,正科100元,副科800元,科员500元。此方案也引起社会关注,媒体披露,保守估计,我国公务车目前已超过350万辆,每年用在公务车上的开支,在三千亿元左右,数字也折射出,我国公务车改革任重道远。
主持人:刚才两位评论员已经说到杭州的这个做法,取消公务车,同时改为车贴,用按级别,行政级别的方式来补贴这个车费,这是一个实际的办法,同时在目前看来,也是一个好的办法,那么两位认为,怎样能确保这是一个好的办法?怎么把它推进下去?
张鸿:其实我们今天演播室的这个讨论,包括很多媒体的一些争议和质疑,都应该在2600块钱出来之前,就这个方案出来之前进行,应该前置,为什么呢?因为它既然是一个涉及到公共财政的这样一个政策,就应该所有的公民都来参与,包括媒体,因为现在这个事情是改革者,正是被改革者,他要主动的在自己的利益上动刀,当然我们情愿相信他们有这样的勇气,但这不是一个制度的保证。比如说最近广为流传的,辽宁辽阳市的一个车改的补贴方案,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就是它的正处级,一年要补贴多少呢?7万6,这已经远远高出了他们当地的这个收入水平,正常的收入水平,那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利益驱动,那只有在我们所有的公众,包括人大、法律部门、包括审计部门都参与了充分地讨论和争议以后,才能够有效地遏制改革者和这些被改革者他们的这个利益的驱动。
主持人:参与和监督,尤其是监督是很重要的。
张鸿:对。
霍德明:公务用车的制度改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得好的,你刚刚讲到制度监督,这次杭州市他基本上是市里面的行政监督,我可以说是相当做得到位了。可是有关于更广泛的法律层面的,比如说市人大,他也可以进行监督。
张鸿:对。
霍德明:当然市人大对于市政府的这种公务用车的预算,以及使用方法,我觉得他在进行法律上的监督的时候,都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当然看一下比如说发达国家,我所知道的像日本,基本上这个部长跟副部长,他是有公车,以及专车与司机,但是仅限于他接送他上下班,或者是公务使用的,像局级干部,像日本的情况,它就基本上把他从办公室接送到车站,这么一个短距离,公车公用,所以当然像其它各个国家,比如说像新加坡,它全国就只有4个人有公车,有所谓专车、专司机的使用,德国、法国都限制得非常非常地很多,是不是有专车,或者有专人司机,甚至只是有公务,大家共用的这一个车子,所以我想在法律制度上的设置,尤其是将来的人大这方面,可以多下点功夫。
主持人:那么对于这一点,其他的朋友有什么看法现在我们接着来看看各位给我们发来的留言。
这位朋友说“公车下岗是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公车不下岗,也可以采用公车经费包干制,规定一年内每一辆公车的使用经费,如果经费不够,那么就停开一段时间,要么就实行经费个人负担超支的部分,经费使用情况年终必须向同级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审核。”其实把它作为就像财政的很多东西,你是需要拿来审核的。
张鸿:对,现在这些都是不透明的。
主持人:好,再来看这位朋友,他认为“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让改革者和被改革对象分离。公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共财政和政府的监督问题。在我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财政预算的审定者,是政府的监督者,如果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的预算,由人大来审批,而不是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来开支,并且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也许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张鸿:对。
主持人:那么这个是从根本上,法律的层面上来做到这一点。那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评论员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现在我们连线他。
宋晓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公务车过去是一个暗补,同时由于公车的消费,各地实际上也没有按照原来国家规定的那个标准做,有些公务车的配备,都高于过去的标准,所以干脆一般情况下,取消公务车,就是参考国外的这些,实行公务车的情况。我们现在的公务车搞得太普遍了,浪费极大。再一个就是说,公务车的补贴标准,现在各地搞得差别这么大,我觉得中央将来应该出台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要加强纪律方面的检查,相应的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才能跟上,才能行。
周天勇(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全国大概公车现在有600万辆,每年它的汽油费、保养、保险、高速公路费、停车费,不算司机的成本的话,就要花掉1580亿元。这些公车司机的费用,大概在1800多亿元。两项加起来的话,比如说2007年,全国就要花掉3400亿元左右。(车改)要考虑车补,但是车补要适当,(如果)车补一年给补了10万元,这比用车的费用还高,比如一台车,如果加上司机的成本,一年在6万多,显然把这6万全部加在公务员的工资里,我觉得是不合理的。
主持人:好,谢谢我们的评论员。其实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政府的公务车的改革,其实已经上路了,那么怎样在这个改革的路上,走得更好一些,更直一些,弯路更少一些,两位评论员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鸿:我的意见是先不要急着推进各地的这种改革,先做好透明。
主持人:透明。
张鸿:刚才有网友已经说了,就是人大要在公共预算上要把好关。事实上关于我们国家公务用车的这个数量,到底是多少,每年花费是多少,这一直是一个不透明的数字,我们不太知道。你看06年的时候,全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提到,说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到2000多亿元,而中央党校主办的这个《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2004年的时候,中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是4085亿,这个数字是什么呢?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这些数字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计算是不是有一些问题,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我们怎么知道我们超了多少公车呢?现在只是我们一个直接感觉说,车好像多了,公车私用了。所以说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们要把它先解决掉透明,和我们现在的改革,接下来才是未来的这样一个改革,否则的话,我们整个的各地这样分着去改革,去推进,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
霍德明:就宏观上来讲,公务用车的制度改革,肯定跟它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系的。我研究过,全世界你看那越不发达的国家,它其实国家很穷,老百姓更穷,所以所有的政府用车,那肯定是公务用车。
张鸿:对。
霍德明:更不要说是你是自己私人一个局长,或者一个司长,自己掏钱来买车,或者打车了。既然我们了解到,经济发展比较低层次的时候,它一定是政府来埋单,等到世界慢慢进步了,经济慢慢净化了,我刚刚举的几个例子,日本、德国、法国,这公务用车,它有很多很细节的规定,而使得这些官员他也认为,我只有在公务的时候,才有资格来用这个车,中国肯定还在这两个极端中间,但是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这次在杭州地区,杭州可以说咱们经济发展,在国内算起来的话,算是相当相当先进的地方,所以他们来首先做这么一个公务用车的改革,我倒也觉得是符合全世界经济发展这个阶段的它的规律性,当然像我们国家……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