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北京明年逐步告别暂住证,推广居住证,一字之改,是否有质的变化?《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北京市综合治理办公室昨天透露了一则消息,北京正在进行暂住证改为居住证的调研,力争在明年进行立法,在全市推广使用带有电子芯片的居住证。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在北京存在了近24年之久的暂住证将淡出历史舞台呢?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一个字的差别会给北京市的近千万流动人口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两位评论员是霍德明和刘戈,同时请大家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和腾讯今日话题发表您的建议和观点,稍候我们可能会关注到您的留言。
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一条来自北京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消息。
解说:北京明年逐步告别暂住证推广居住证,北京市综治办副主任苗林昨天透露,暂住证改为居住证正在进行调研,力争明年进行立法,在全市推广使用带有电子芯片的居住证,这种居住证,将集纳个人基本情况、住房情况、就业情况、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信息,并附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证,这意味着在北京存在近24年之久的暂住证即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北京市实施暂住证制度始于1986年,目前,外来人口在京购房、买车,在北京人才中心建立社会档案,报名考试,应邀应公赴台或办理商务赴港澳台通行证时,需要出示暂住证。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环节,暂住证依然是一道重要的门槛。
据统计,北京市暂住证登记人口总数已超过800万,取消暂住证后,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又能享受到哪些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北京市综治办副主任苗林说,单纯地换发证件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附加什么样的服务功能,这还在进行调研。
“暂住”到“居住”改变了什么?
主持人: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特别温暖,所以我特别关注,像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对于这个暂住证有非常多的感受,两位评论员你们关注吗?
霍德明:由暂时居住,“暂时”没有了,当然让人关注了。
主持人:关注。
刘戈: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北京已经住了十几年的这样一个暂住人口来说,听到这样的消息,感到很欣慰。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暂住证,可是你有了暂住证你能做什么,你有了暂住证,你不能做什么,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连线一位朋友,我看到她是通过视频连线的,来,我们来问问她。你好,这位朋友你好,请问你是从哪里来到北京的。
网友:您好,小丫,我是从内蒙古来到北京的。
主持人:内蒙古来到的,那跟刘戈是你的老乡,都是从内蒙来的,你有暂住证吗?
网友:我有,每年都办。
主持人:每年都办,有多少年了?
网友:有5年了吧。
主持人:5年了,那你觉得在把暂住证变成居住证之后,你觉得你的生活,你希望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网友:那变化应该就大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吧,比如说在北京买车、买房,你要是有暂住证的话很麻烦,如果要是变成居住证了之后,这些问题都应该会解决了。
主持人:好,谢谢你,谢谢你的参与。现在我想请问一下,像我们刚才这位朋友,她提出来的,由暂住证变成居住证之后的这种生活的变化,两位评论员你们觉得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样的观点?
霍德明:北京市的居住证细节还要出台,不过从心理上面它是从一个被管理者,到居住证的被服务者,我想对于这个持有者,尤其是外地来到北京市的这些居民朋友们,他一定是有不一样的感觉的。使用居住证来吸引各地的人才,包括城市建设,所以这种我们是可以拭首以待的。
主持人:会有一些变化,那会有哪些是不会变的呢?
刘戈:我今天特意拿来我的暂住证。
主持人:我们都很熟悉。
刘戈:对,我们都很熟悉。那么我们看新的居住证里面,它会用芯片,那么来把一些个人信息,把一些居住信息和一些工作信息把它加进去,但是我们现在看,这个暂住证里面这些信息应该说已经有的,已经是都有了,也就是现在这个暂住证已经能够完成这种功能,但是我们所期盼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未来的居住证里边会有一些服务的功能,但是从今天的这个苗主任的这样的一种描述里头,好像我们看不到这种具体的服务内容是什么,而且我注意到苗主任他的身份是什么呢?他是综合治理办公室,其实前面还应该加几个字,叫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这样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预防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是这样的一个机构。那么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机构,发布这样的一个信息,它表现出来,实际上是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说它仍然是着重于管理,也就是说怎么样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就是把这些流动的人口通过这样的一个居住证把他管好。总体上来,我的感受就是这样的一个措施现在看来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管理功能大于服务功能,技术进步大于理念进步。
主持人:而且刘戈你注意你的那个暂住证。
刘戈:对。
主持人:你看那个后面有几页叫做查验记录是不是?
刘戈:对。
主持人:查验记录。
刘戈:是,查验记录。
主持人:我估计居住证上肯定不会有“查验记录”这几个字对吧。
霍德明:对,这就是被管理者到被服务者的区别了。
刘戈:对。
主持人:对。那么向外来人口实行居住证,其实北京也不是首创,在一些外地人口比较多的城市也有过,比如说像上海等等城市,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解说:不仅是北京,暂住证已在全国多个地方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型居住证取而代之。
昨天,《大连市居住证暂行办法》讨论通过,该办法将本月25日施行,这意味着,施行多年的暂住证制度在大连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生活在大连的数十万流动人口,今后将在计划生育,子女就学,劳动就业,申请驾照等十多个方面享有相关权利。
再来关注上海,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符合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等五个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都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
申办常住户口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按规定排队轮后办理。
在深圳,从去年8月起,深圳市居住证制度实施,居住证制度使来深建设者在深圳享受到一系列便利服务,包括其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可在当地办理赴港商务签证,持有长期证人员,将纳入深圳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等。
主持人:从这个短片当中我们看得出来,其实上海的这个步子迈得更大一些,他们已经从居住证,迈向拥有本市的户籍了,拥有上海的户口,通俗地来说。我记得在今年的时候,就有一位环卫女工,她就是在上海工作了很多年之后,她就拥有了上海的户口,她叫李影,现在我们接通了她的电话,来访问一下她。李影,你好。
李影:你好。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你好你好,听得出来你的声音很高兴,现在还在兴奋啊。
李影:对对对。
主持人:你感觉你有了上海户口之后,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你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变化?
李影:生活应该是说越来越好了,应该是,其实工作是没什么大的变化,就是说自己工作起来、生活起来心里更踏实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可以加金,像加四金之类的,像养老金,什么医疗金,心里就是说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多保障,尤其是还有一点,就是我女儿读书的事情,现在也解决了,特别特别地激动,心里,特别激动,对的。
主持人:看得出来,你今天说起这个事情你依然都还是非常地喜悦。
李影:是的。
主持人:充满了希望。祝福你在上海能够愉快地生活和工作,谢谢李影,谢谢。
李影:好的。
主持人:其实刚才听到李影的这一番话,我特别能够感受她的这种踏实和喜悦,特别是对一个母亲来说,它解决了女儿上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大事。霍教授,你通过她的这一番话,您观察到什么了?
霍德明:上海户口为李影提供了保障
霍德明:我觉得她是有这种上海市民,原来有户口市民的同城待遇,这个上面可以表现在两个方向,第一个你也看到了,她从此以后,包括她的子子孙孙,就业问题,上学问题,还有包括小孩子入托的这些很小的事情,她现在都是上海市民了,难怪她会这么感动,更何况对她自己来讲,她现在还很年轻,将来还要退休,所以想想看,她的养老问题,她的包括社保,将来的一切一切,都是上海市政府的责任,所以对她来讲这就好像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当然我相信她还是原来以她自己的这个祖籍为荣,可是到一个新的环境,能够融入被这个城市接受才是她最感动的地方。
主持人:其实她有一种成就感,觉得我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种新的生活成功了,被认同了,有这样的认同感,其实我挺羡慕她的,我在想,刘戈你是不是也很羡慕?
刘戈:上海经验值得借鉴
刘戈:对,我也很羡慕李影,而且我觉得她很幸运,她幸运在什么地方呢?她幸运在上海市政府有这样一个政策,有这样一套制度设计,最后让她多年的这种努力得到了一种回报,居住证制度的一个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一个低门槛,也就是说45岁以下,你只要有固定的工作,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你就可以获得居住证,七年是上海就是居住证变成户籍的这样一个条件,当然你还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说连续地交税,连续地交你的社保基金。
主持人:良好的记录。
刘戈:等等这样的一些条件。那么就是上海的这个经验,它核心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它把你个人在这一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所做的贡献,记录了下来,并且变成了你最后拥有上海市的户籍,被这个城市所认同的这样一个条件,这个互相之间搭出了一个桥梁。
主持人:那我们也知道,由暂住改为居住,这一字之差,给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口的生活和工作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稍候继续我们今天的评论。
解说:多城市暂住证退出历史舞台,面对大量流动人口,探索一小步,能否推动同城待遇一大步?《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今日观察》,我们今天关注的是由暂住证改为居住证的一些变化,现在我在这里找到了几幅颇有意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来看这第一幅,这个是全国第一个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当中的两张图片,这个创办人孙恒他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一张暂住证无时不刻地在提醒你作为一个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双重身份,而你面前的这面墙就休想闯过去,其实就是说这个区域的地域的变化,导致了你的不可改变。
霍德明:很辛酸的记录。
刘戈:我计算了一下,如果要是一个人从1986年就暂住在北京的话,可能需要理论上要办70多本这样的暂住证。
主持人:刚好,你说得太好了,这些这个暂住证就是这个参与筹建的王德志,他捐出来的,他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暂住证,不同的年份有太多的感受在内心。来看另外一幅,这是今天我在检索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的博客,他在这个上头写的特别地幽默,可能字有点小,我给大家念一下,他说:“我是北京户口,老婆是外地户口,老婆前几天去派出所办了暂住证,自己的老婆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拿着结婚证却要去办暂住证,暂住在自己的家里。妻子说有些不是滋味,暂住证尴尬了谁?”
这个确实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那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个暂住证有可能要变成了居住证,那么对于此,很多媒体,还有很多知名的财经人士在他们博客当中也有他们的一些看法和评论,我们一起来了解。
解说: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一字之差,内涵却丰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居住证首先应具备更多服务功能,如社保、医疗、教育等,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全部参与到这个平台上,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市民化的服务。
户籍研究专家、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教授认为:居住证体现了责任与权利的对等,赋予了持有者与户籍居民享有同等、同城待遇的意义。但他也指出,既能让流动人口因为居住证所附加的服务而愿意主动办证,又不至于引起人口急速膨胀,这种两难状况需要政府进行权衡。
北京的《新京报》肯定了“‘换证’是进步”,但提醒“欢呼需谨慎”。如果最终只完成对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而并未赋予任何服务功能,“换证”就成了一次流动人口普查。
新华社文章呼吁,关爱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有大量具体的工作需要做,也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真正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主持人:这个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差,但是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期望是很大的,我们都看到了各方媒体的评论也希望是给大家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其实就是在这个服务功能上,而且我注意到,这个北京综治办的苗林副主任他也提到,现在还在调研,那我就想请问两位评论员你们也来动动脑筋,如果说这个暂住证变成了居住证,那么要有一些附加的服务功能,都有哪些服务功能能够提供给大家?
刘戈:期待居住证的服务功能
刘戈:从服务功能上来说,我觉得可能比如考大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一时半会还解决不了的话,那么可能是不是还有一些比较好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办护照的问题,我是不是一定要回原籍才能办到护照,比如说结婚登记的问题,是不是结婚的时候,一定还回原籍才能登记,居住证是不是可以替代这个户口本来办这样一些东西。另外的话,其实我更多的看重的是,就是这个居住证它的记录的功能。就是说你在北京呆了多少年,你纳了多少税,你为这个城市做了多少贡献,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最后作为你获得这个城市居民资格的这样一种资质,或者是条件。
主持人:对。
刘戈:因为其实国外很多的,你比如说你移民到另外一个国家,可能那个地方,那个国家给你国民的待遇,最后也是以你在这个地方居住多长时间为参考的,再一个,两地之间也通常是这样。
主持人:对。
刘戈:所以呢……
主持人:通常也就是说这种良好的记录……
刘戈:被记录很重要。
主持人:鼓励你做一个非常好的公民。
霍德明:对。
刘戈:对。
霍德明:呼唤同城待遇
霍德明:我想由暂住证到居住证,我不希望只是换了一个名字,它应该有这种所谓的同城待遇,或者至少要有准同城待遇,怎么说呢?像刘戈刚刚讲的,如果我今天有了居住证以后,那么应该是政府提供给我这些服务了,而是服务的内容最重要,你刚刚也提到了,比如说我今天办个护照,很显然,要我大老远跑回内蒙去办个护照。
刘戈:对。
霍德明:作为北京市的居民来讲的话,为什么不能够在北京办呢?还有你可以想到很多很多事情,就是应该政府主动提供服务,给当地的或当市的居民的。而这样子的一个服务的心态的改变,是和以前暂住证它所谓查验,甚至以管理心态出发,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今天北京市政府还在做调研,我也希望调研赶快出台,让我们看到北京市政府能够经由这一个制度上的改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或者是说对北京市有贡献的人才,对这个城市的建设有帮助的。
主持人:那接下来是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来听一听观众朋友的看法和意见。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关注,现在我们来听一听,看到了很多网友他们的观点,我们来听一听。
“蒲公英的女儿”,他说“期待能够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真切的便利,和拥有当地户口的居民一样,外来务工者同样也是这个城市建设的贡献者,付出的劳动不亚于有当地户口的人们。”
好,再来看“踏雪无痕”,他说“从‘暂住’“到‘居住’,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个称谓上的简单变化,体现出北京对于外来人口身份的肯定和认同,是‘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非京籍人员在住房情况、就业情况、计划生育等方面能够享受一定的对接,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谢谢各位。
我在想我们都是,这都是我们共同的期待,接下来我们要请出我们的特约评论员,他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陈少峰教授,他曾经就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做《正义的公平》,现在我们来听听他的观点。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只要居住在这个地方生活和工作的人,都是属于一个城市的市民,应该获得基本的同等的待遇,可能从长远来讲,涉及到一个户籍的改革,但是从眼下来讲,同等的权利,应该是所有的城市的市民,应该共同拥有的。另一个层面,要区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基本的权利,另外一个层次,就是一种发展的权利,医疗保障,各种社会保障,还有子女的义务教育,或者是一些补助,他必须获得同等的对待,这是我们作为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这个城市是应该普遍提供的,或者叫平等提供的。
主持人:这个暂住证改居住证,看上去只是这个证件的名称改了,看上去可能是一小步,但是如果说你真正地去理解这个字面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一大步,可能是观念上的一种变化,角度的不同,一种变化,那么怎样为外来的这些人口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真正公平的一个待遇,我们还有多少路可以走?未来的路有多长?
刘戈:其实这些年来,我们看包括像社会保障这一部分,像经济适用房等等这样的一些利益越来越多的加在户籍上面,反倒是使这个户籍改革越来越难了,比以前难了,但是呢,自由迁徙这样的一种权利,这是大家是共识。
主持人:对。
刘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共识下面,我觉得不管怎么难,现在的话你一定要往前推,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有一些其他城市,包括上海这样的一种尝试,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那么现在北京也开始松动了,那么我相信就是后面的那个服务功能加上来以后,那么一定会让一些,常年暂住在他工作这样城市的一些人,他心理上有一个变化的同时,他也越来越多地能够享受那个城市所应该提供给他那样的一个待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信号。
主持人:自由迁徙是我们的权利。
刘戈:对。
霍德明:户籍制度的改革,居住证这个是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不仅仅从一个城市管理的角度,而到了一个城市服务的角度,而且我更还要讲,它是对事不对人的,我们在讲国际贸易期间,时常也谈到国民待遇,什么叫国民待遇呢?外国的企业到我们的国家来了以后,我们对它就像是我们本国的企业一样,你看到没有,这就是对事不对人……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