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一场没有所有权的拍卖风波

2010年02月26日 10:34  专家观点 我要评论

  

一直以来,圆明园遗失的文物倍受国人关注。本月将在法国拍卖的鼠首、兔首铜像是我国圆明园十二生肖的组成部分,这个消息一出来便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2月12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姜瑜表示,中国对这件文物拥有不可质疑的所有权,这样的文物应该归还中国。为什么我们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上遭遇如此多的波折呢?cctv2 《今日观察》主持人陈伟鸿和评论员是何帆、张鸿共同评论“圆明园文物”拍卖风波。

正常商业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为何引来社会争议?流失海外的文物要不要回归?又该如何回归?
何帆:铜首拍卖手段  欲情故纵令人反感
(《今日观察》评论员)

   围绕铜首拍卖的过程,佳士得摆出市场营销的姿态,整个过程里面就是“欲情故纵”。等你情绪平息的时候,再挑逗一下,然后又煽起来国人很多情绪。吊足胃口,吊足全球买家的眼球,所以如果单纯从一个商业营销的案例来说,它做的比较成功。但是靠激起十几亿中国人民感情,来为自己造势这种操作手法非常令人反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文物所有权的条文规定,由于战争而被抢走或者被丢失的文物都是要归还的,而且这是没有任何食欲或者地域的限制,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国际公约,我们外交部发言人才会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对这两个文物有无可置疑的所有权。
    我曾看到一个材料,圣罗兰在1986年从两个文物商人买过来,那时不是拍卖,直接从文物商人手里拿过来,文物商人已经是转手的第4道。也许从商人自己的角度觉得自己有道理的。但实际上不要忘了,地球人都知道这两个铜首是中国圆明园里大喷水池的12生肖雕像,在我们中国,不长翅膀,怎么飞到法国去,所以不是偷就是抢。法国文豪雨果曾说“圆明园是世界文化瑰宝”,两个强盗对圆明园,一个抢夺用火烧,一个强盗用掠夺,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张鸿:铜首拍卖风波刺激了中国民众情绪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事件是在刺激中国民众的情绪,因为火烧圆明园是中国民众心中一个非常灾难性的记忆,所以这个事一出来就使中国民众受到了刺激。去年10月份当知道将有两个铜首拍卖的时候,中国各大网站都设专门讨论区,网友跟帖特别激烈,90%以上说不许拍卖,要追讨它。然后平息没到一个月,在10月份在纽约有预展,后来佳士得说在这个月底如期拍卖,中国人民的情绪降到谷底,民众情绪又激起来。全球化的人,包括法国一些民众当中产生非常冲突的一些意见,比如说在佳士得法国公司的门口,就有很多法国民众去抗议、游行,说这是中国的东西应该归还给他们,所以我预计这个事情直到这个月底展出、拍卖的时候,会是特别激烈的一个事件。

国际公约,商业规则,面对流失的文物,回流如何日渐艰难,讨要为何总遭遇尴尬?
何帆:国际公约的约束力不强使得文物追诉难
(《今日观察》评论员)

 表面上尽管已经有追诉文物的国际公约,但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比如在1954年在海牙会议上,有一个在武装冲突下如何保护文化财产的条约。1970年,禁止和防治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方法的公约,然后1995年罗马外交大会上,国际统一司法协会有一个关于防止这个盗窃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国际公约都是有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一方面,参加这些国际公约的,曾经是强盗的那些发达国家太少,另一方面,如果要参加的话原来从别人手里抢的那些文物都归还。这个公约也不是强行法,他们也不在公约约束范围内。另外有一些国家参与公约之前可能就已经逃之夭夭的。而且公约文本规定如果想要求追回流失文物,得看是不是善意的拥有等等,而什么是善意取得、什么是合理赔偿等等这些规定是模糊的。
 最后这个公约的背后都是斗争。为什么发达国家死死不肯让步,他们举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然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2002年发达国家非常有名的博物馆,像法国的罗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签订一个叫做全球博物馆价值的宣言,说现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在法国卢浮宫里放的中国和埃及文物就是全世界的文物,只不过代替保管,而且更安全。表面上看有道理,此外,尽管铜首是全球性文明产物,同时也是民族性的文化遗产。

张鸿:文物在多次转卖中价钱升高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追回流失文物无非三种途径,一个讨还,这很难;还有赠送,有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时候,在国外收购一些流失的文物然后赠送,这个相对来说数量也非常少。多一点就是回购,但是回购面临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卖不完,光圆明园流失最多的文物150万件,一把火烧没了, 200多座博物馆当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有167万件,流失民间的可能超过10倍,这么大的量根本买不完。而且买的越强,价格上涨。85年最初发现三个铜首一个美国的收藏家,他路过私有游泳池,看到游泳池两边有两个铜首,你把这两个铜东西卖给我。当时4500美元。然后一次又一次拍卖,所以价格自然而然提上去,要不然为什么值2亿元。

余光中:希望流出去的文物都能回来 
(台湾著名诗人):

一样东西有资格称为文物,就表示这个物上面还有精神的价值,所以你当代的皮包再好,LV它不能叫做文物,所以文物一定有历史感,有历史价值,有文化的价值在里边。所以纯以商品而言,是可以买卖的,可是以文化而言,当然跟一个民族的传统有关系,因为文物已经变成文化的载体了。将来法律上怎么样来分辨(商品与文化品),恐怕会有很多争论。原则上当然流出去的文物如果能都回来,那是最好的。
   
舒乙:通过掠夺、战争、侵略这种手段流出的文物应该回来
(中央文史研究馆):

总的来说,我是希望这些被掠夺出去的东西最后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再回来。首先这些东西的流出是非正常的,是通过掠夺、战争、侵略这种手段出去的,迟早应该回来,至于怎么回来要看事情的具体情况,在回归的途中肯定已经多次倒手,倒到最后的这个人可能已经不是侵略者了。所以文物的回归要根据具体情况,看对方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物力、财力,给他们适当的报酬,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何帆:有理有据有节地追回文物
(《今日观察》评论员)

文物的追诉要用文明的方式。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些东西是偷来、抢来的,一直不愿意归还?比如流失的仕女图,大英博物馆一直不肯归还给,而这实际上是不文明的方式在传播文化。当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博物馆里看到这样一个中国文物的时候,实际会感到不光彩。在追诉文物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文明的方式,以有理有据有节的方式,一举两得,随着不断努力,通过外交途径、民间的途径,用协商的方式甚至是各种可行的途径,使更多原本属于我们的文物回到祖国怀抱。事实上,我们追随文物回来的时候,也向全球展示了一个跟一百多年前的政府完全不一样的新中国形象。


张鸿:民间和政府形成合力追诉流失文物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国家对拥有主权流失文物态度非常鲜明,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追诉权,这种表达声音放的再大一点,就是民间和政府完全可以形成合力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政府对追回流失的文物的强烈愿望。也对买家也形成巨大的压力,他买的时候,知道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追诉权,拍卖公司也有这样的压力,如果有主权讨要声音不断伴随耳边,其实对它的价值有影响的。也不敢轻易地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刚拍卖。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