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末以来,“消费券”发放一直成为各地民众热议的话题。继成都和杭州等地发放“消费券”之后,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分份建议将计划发放“消费券”,建议同时还说,深圳市可能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发放20亿元“消费券”,那么这种“消费券”是不是真的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该不发不该发?应该怎么发?CCTV -2《今日观察》主持人王小丫与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深圳发消费券是否“对症下药”
拉动内需,深圳传出消费券办法,专称消费券发还是不发,究竟是一道怎样的考题?
霍德明:深圳消费券发还是不发?
(《今日观察》评论员)
深圳市计划发放20亿的“消费券”,900万市民人均200余元。按照深圳的发展水平,人均200余元的“消费券”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如果像社会福利方面能多发一点,产生的经济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当然深圳现在具体的发放比例还没有决定,如果比较倾向于“普惠”——向全民发放,可能像杭州的形式;如果是“特惠”——向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可能就是类似成都的发放形式。
深圳市市长许市长对消费券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深圳是沿海发展比较早的城市,基本上以工业、服务业发展为主,从去年金融危机开始,深圳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产业产出滑落非常快,原来产出10点几,现在8%点几,在工业上,税金数字上减少60%左右,而对于深圳这么以外销为导向的这么一个城市,如果说是用发消费券的形式来救城市的经济发展的话,可能有一点,牛头不对马嘴,所以我觉得可能也是许市长对于消费券这件事情不置可否,他也是在进一步思想到底怎么解决深圳的问题。
张鸿:发放消费券应兼顾公平
(《今日观察》评论员)
媒体普遍关注两点:发放方式、发放人群。发放方式,一种是特惠消费券,(和成都有点像),针对低保、退休人员、伤残人员,起到救济的作用,可以全额使用,拿一百钱券消费一百块钱可以,另外带有刺激内需、刺激消费功能,叫普通消费券,必须得和现金捆绑起来使用,买两百元,一百元掏现金。
深圳它是中国特别特殊的城市,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大多数,只有少数的200多万本地人口,如果严格按户籍只有200多万人领到,这次社科院说900万人,有深圳居住证都可以领消费券。
从发放方式和发放人群来看,深圳方案刺激需求同时,更多想兼顾一下公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绝大多数来希望发,对市政府考虑发放时机的问题。
张鸿:发放消费券的初衷主要是“未雨绸缪”
(《今日观察》评论员)
深圳社科院提出这个方案,相关人士接受采访表示设计这个方案,其实“未雨绸缪”,市政府把这个方案拟定交给他们,所以他们把这个方案拿出来,是为未来某个时候市政府做决断将可能采用的方案。但是是不是采用,还是由市政府决定。一些经济学者他们分析深圳经济形势,觉得没有到发消费券的时机。 1月份CPI,全国1%,深圳是2.6%,单纯从消费这个角度,因为深圳平均人均收入比较高,消费能力比较强,单纯从消费这个角度,深圳消费的萎缩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说,可能未来,比如未来5、6月份,可能3、4季度深圳季度,面临严峻的形式时或许会采取这样的方案。很多消费券毕竟对经济刺激有推动作用。
消费券是福利还是救市工具
这若干亿的消费券是拉动经济的新办法吗?当下的问题是要对阵下药,还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服务?
霍德明:消费券并不一定提升消费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关于消费券经济效果很多人会有不同看法。一个社会救济方面的事情,当然越穷的人消费券花掉的比例大。一般中产阶级,比如杭州这次,就算把消费券全部花掉,也不代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特别的提升。怎么讲呢?很多时候我今天要去花这个钱,代表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我将都不用再花钱了。因为我在4月份买的东西,2月份正好用消费券提前买了,所以这个消费券有没有提升内需的效果。99年日本全国发消费券的效果,大概也只有30%消费券真的花掉,70%消费券储蓄起来。这种情况在我们台湾地区也出现,大家知道今年台湾过年的时候发的消费券每个人3600万台币,我这回探亲用家里消费券买了脚上的鞋,2900块钱,因为我鞋子一年买一双,不是3月份,4月份买,就是过年的时候买。现在正好发放消费券,那我现在就把它花掉,把以后买鞋的钱存起来。所以,一般经济学家对消费券“提振内需”持保留态度。
张鸿:消费券不是拉动内需的退烧药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成都和杭州已经发放的两个城市的例子来看,看起码地方公布的数据还是有一些乐观的成份在里面,比如成都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上个月底就到期,所以它基本上100%转化成真实的消费。最重要的是成都低保人群有100%的转化率,这是因为收入越低对新增的钱用于消费的数量越多。
有统计说,说中国5%经济最穷的人,如果给他一百块钱,他可能90块钱用于消费;对高收入来说,可能很少用于消费。低保特惠,起到作用特别大的。如果谈到能够刺激内需,杭州有一个统计, 现在已经回收一半。春节期间,一月份对当地经济还是有作用的,比如发放消费券对商场作用3.59倍,对电影作用为5.42倍。但我们可能不能那么乐观,比如本来我想买洗衣机,刚好有消费券我就买了。但中间有多少是替代现金的作用,没有办法严格统计出来。只是敢肯定对杭州本地的一些家电企业有促进作用。
很多经济学家说消费券对经济拉动,没有成熟效应,不像投资,投资一下相关行业就将带动一些经济增长。
日本转为储蓄的重要原因,因为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不需要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只是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所以觉得还是现金为王,不愿意即时消费。
消费券:特困群体应全国发放
海闻:各个城市应量力而行 认真考虑是否要发消费券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
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很重要,非要发消费券。其实现在未必靠发消费券就能拉动经济。我觉得只是其中措施之一。哪些城市搞了就搞了,并不需要说全国都来搞这件事情,而且搞多少,我觉得都要量力而行。还有一个,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发放消费券同时能起到两个目的,一个是补助贫困,一个就是能够促进企业的销售。
林祖嘉:消费券考虑如何切实地发放给每家每户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
日本发消费券是配合着买东西,就等于是在消费上进行补贴,因为大家所得没有,大家不愿意买东西。所以最后消费券实际带动经济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台湾的消费券我们的感觉是,应该会比日本的效果来得要好。最主要是我们整体的经济环境,并没有萎缩得那么惨。而且我们最重要是,消费很普遍性,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我想中国(大陆)发放消费券,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个消费券确实地发放到(每)家(每)户的手里面。这个问题比较大。这个钱落越是落在基层民众的手里,可以创造的消费效果就越大。
王吉绯:奖励式消费或许更合算
(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我个人比较赞成的是,是奖励式的消费券,所谓奖励式消费券,就是说由政府财政补贴一点,比如说5%,由商业企业折让一些,10%,那么普通的老百姓可以用这个工资收入,或者是其他的个人的资产现金去购买消费券。如果是可以购买消费券的话,等于用85块钱买到了100块钱的购买力,这样是很合算的。
霍德明:不要混淆消费券和消费内需
(《今日观察》评论员)
消费券应该是属于公共财政里面福利措施讨论的重点,而不是公共财政里面刺激内需的方面。尤其是现在讲到消费内需,这个千万不能跟消费券混在一起。
所以如果发消费券,去考虑全国的农民工的福利方面的可以讨论,我甚至鼓励应该多发一点。但是如果每一地方都拿发消费券,作为消费提振内需的说辞,我不同意。因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提振消费最主要的要把医疗,教育,最后的社会退休养老等要做好,才能够把长远消费提升起来。我们消费占GDP只有36%,37%左右,跟欧美国家70%相比比起来,还是差太多。我国 80年刚刚改革开放,消费只占6%,从过去30年中间,国家越来越福,老百姓越来越不敢消费,因为大部分把钱放在银行里面,而我国老百姓有这么多储蓄,相对来讲消费太少,而用消费券解决这个问题,那肯定“药不对症”。
张鸿:城市和农村的困难群众应统一发放消费券
(《今日观察》评论员)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消费券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国在税改以后财富的分配存在一些问题。民间没有钱,所以才没有钱去消费,而消费券是第一次真正地让财政收入换汇于民这样一个措施,它体现了财政收入的惠民性。现在如果说地方发消费券的话,肯定是财政有盈余了。这就说明这样的发达一些的城市会更有机会发放,而那些边远山区,穷的地方,财政没有钱,怎么办?所以我建议对于特困群众,无论城里农村全国要实行一盘棋,统一发放消费券。当然医疗教育等等民生的工程,才是最终的消费券,所以这些工程是长远的撬动消费的最主要的办法。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