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千人中毒 怎样的心病

2010年02月26日 10:35  专家观点 我要评论

  

今天要关注的是发生在吉林市的一起千人疑似中毒的事件。上个月的23号开始,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时间当中先后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工人们怀疑这和集团隔壁的一家化工厂排放的毒气有关。但是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却给出了这样的意见: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关。上千名的工人,他们到底是有毒气体的受害者呢,还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在纷纷扰扰的争吵、反反复复的这些调查的背后,究竟什么才是事件的真相?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向松祚和张鸿共同评论。

    吉林市近千人不良反应,员工怀疑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医疗专家定性为心因性疾病,调查结果公布,引发争议,事件到底暴露出谁的心病?

  
张鸿:环保、安监、卫生三部门结论互相矛盾引发公众质疑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事件主要涉及三个部门,一个是环保部门,一个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还有一个就是卫生部门。各方部门都有自己的结论,环保部门说空气中没有异常,所以不是环保的问题。安监部门得出结论是没有毒气泄漏,不是安全生产事故,但是安监部门说是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然后接下来是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结论是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就是心理作用。

所以这个事件前后左右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其实政府部门的确是有结论的,但是这些结论让大家觉得不可信。比如说第一环保部门,市政府也公开要求康乃尔整改,要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给它停产了。第二这两天安监部门的网站公开的这样一个信息,康乃尔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泄漏事件的时候,又起波澜了。第三卫生部,如果它真的的确发生了泄漏事件那卫生部此前的这个结论就应该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现在安监部门又说是工作失误把这个给取消了,是某一个统计司出现了工作失误。可是一个部门面对公众的时候,是代表着整个的部委对公众公开信息。你告诉我是失误,那不失误的结果是什么,所以现在大家就有理由继续怀疑。

向松祚:-相关部门结论闪烁其词 疑点众多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这几个相关的部门他们自己的一些说法或者是结论,看似是很相互之间是矛盾的。但是看似这些矛盾的说法的背后有一个非常一致而且并不矛盾的一个理由,或者说一个动机,就是说这些事情跟这些部门是没有关系的。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说这些部门开始在调查和处理这个事件的一开始就想把这个责任撇清,但是现在的受害者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就觉得他们是想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因为这么多部门的介入,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天,没有给大家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这是让整个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受害者都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不满的。

迄今为止整个这个事件里面最大的疑点就是本来大家认为是一个化工气体中毒的一个事件,却突然变成什么是职工自己有病。医学上对心因性疾病的解释,它是因为有某种的诱因,比如说某一个人生病或者少数人生病之后,那么他把那种心理上的情绪,传染给他周围的一群人而得了心因性的疾病。我们注意到这里边有一个关键词,这个心因它有一个因。这个因究竟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有一千人中了毒,出现了头晕、恶心这种症状。可能有999个人是患了心因性的疾病。那最初的那一个人究竟是什么病呢?这个没有得到任何的解释,这个因到底是什么?值得大家去考究的,而且也是需要主管部门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有病就得治,心病谁来医?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回应公众疑问,哪些环节有待完善?
 张鸿:相关部门行动迟缓应急方案准备不足
(《今日观察》评论员)
4月23号当发生这样一个中毒事件,尤其是涉嫌集体中毒事件的时候,政府部门应急方案里应该把它想的最坏,所以应该启动的是一个应急的公共安全方案。所有的部门都应该来检查,但是第一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的部门都进来。第二5月14号的时候,距事件发生已经过去20多天了,政府部门才开始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开始公开结论。而这个结论的目的也很明显都是为了平息这个事件,而不是把公共、公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实从松花江上空弥漫着两种空气,一个是可能的有毒气体,现在有毒气体被被否决了。那接下来还弥漫着一种空气,就是恐慌的这种心态。如果真的是心因性疾病的话,是不是因为这20天信息没有公开的这种紧张导致的。恐惧在一天一天地扩散,而且如果现在的结论还不令人信服的话,那这个恐惧的这种气氛,还会再进一步的继续在松花江上空蔓延。所以要治这个心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让大家有一个信服的真相。

   
向松祚:政府要克服对责任的恐慌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相关部门把事件复杂化的背后,其实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好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就是说尽可能让这个事件平息,不要让公众知道,要把自己责任要撇开。也许政府部门可能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我倒觉得政府在处理类似这样的事件里边,似乎有一种心因性的因素。就是说他怕这个责任担在自己身上,被社会公众来指责。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如果政府遇到这样的事件不能及时公开透明的处理反而可能会让一件非常容易解决的事情,最后变得非常的复杂。最后,可能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会使得整个事件的成本会大幅度的上升。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的政府,正是要克服这种心因性的这种对责任的一种恐慌或者一种回避。


展江:政府公开信息后还要配以相应的问责机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对于违反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原则的官员,怎么进行处罚,怎么进行问责,我觉得现在缺少这一块。所以我希望下一步,信息公开(条例)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就是要逐渐修改,要增加问责方面的条款,另外一个就是尽早把它变成一个正式的法律。
   
李楯: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类事件态度消极反映迟钝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当地政府做的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是它们的反应迟钝,最起码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再一个(社会)转型期,在信任链条断了的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这样做,恐怕会增加负面的影响,我们能不能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健康和人的生存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政府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如果真正能够尽早做出解释,给予使大家能够信服的答案,情况就会好一些。
   
张鸿:政府传统的做法已不和适宜  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有病一定要治,如果是老百姓得了病,尤其是1千多人都可能陷入一种恐慌的话,那他就不是原来我们猜测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可能变成了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一个城市里一千多人都得了心音性的疾病的话,是不是当地就要启动公共卫生的预案呢?不是说让他们赶紧出出院,而是要继续治疗。怎么才能让他们尽快的消除心中的这种恐惧,这种心因的因是很重要的。如果老百姓没得病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政府部门在传染着一种病,这种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上的,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让这些事情能在他们的控制之内,而不去更多的把他们的关注点放到公众的民生的一个安全的当中。所以说如果有这种病的话,那政府部门也得治病。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