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莫让挖掘成为遗憾

2010年02月26日 10:36  专家观点 我要评论

  

6月13号下午1点开始,在一片争议声当中,兵马俑一号坑大约200平方米的区域将被陆续地挖开。这是继1985年第二次发掘之后呢,时隔了24年,兵马俑迎来的第三次的挖掘。在坑内的考古学家热火朝天发掘的同时,其实坑外也在对于这次的发掘行动展开着热烈地讨论。那么这神秘的200平方米土地下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一些秘密呢?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对待这些古人们留下的秘密?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刘戈共同评论。

时隔24年,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该不该挖,专家网友众说纷纭,从上市之争到发掘之争,兵马俑究竟面临怎样的尴尬?

刘戈:要适度开掘  也一定要科学研究
(《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1974年的3月29号被发现的那天起,就备受全世界的关注,被称为在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5年11月份的画报,第一次全面地报道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一些现象。画面里有三个绿色的小人,实际上是刚发掘的时候,有一些兵马俑上面是有色彩的。据当时的考古专家说是因为接触到空气以后,很快氧化,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带色彩的兵马俑了。这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现在如果把这些兵马俑再挖出来以后,那么能不能保证挖出来以后会不会跟以前一样发生色彩变化。

适度的开掘一定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为文物保护法的第28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考古发掘必须基于科学研究。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一次秦始皇兵马俑的开掘的背后似乎有旅游开发的影子。这次开挖的时候,格外提出了一条,开始挖掘的时候,不影响旅游和游览。很多专家现在也质疑,如果要是这么多的游客在现场,那么湿度、温度会不会来影响到出土文物,能保证它们不受损耗吗?

何帆:能不挖最好不挖   考古是遗憾的科学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关于这个事情,坑里和坑外的声音是非常不一样,坑里面现在正在攒足了劲想挖,希望挖到一些新的重大发现。但是坑外质疑的声音还是很多的,大家争议的焦点是现在条件到底是不是已经成熟,出土文物是否能完好无缺,而且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之前两次时机都不成熟,第一次是属于被动式的挖掘。第二次是在1985年的时候是主动挖掘,但是很多原来是彩陶在空气中氧化了。

即使现在不是为了商业开发,而是为了科学研究,我还是主张能不挖最好别挖。因为考古是一个遗憾的科学,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如果准备不得当,这个损害有可能将会是无法估量的,不可挽回的。最近20多年,国际文物保护界有一个新的理念,就是要保护文物,不是说把它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才是保护。让它埋在地底下,可能是更好的保护。这种知难而退的态度,跟过去知难而上的态度相比,可能是更负责任的。不仅是为我们的这些文化遗产来负责任,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来负责任。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