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媒体的报道,在浙江省的宁波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在入学的时候被要求要提供,计划生育证明、无犯罪证明、劳动合同证明等等多达10种的证明文件,不少的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因此就无法顺利地入学了,十证入学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他们离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究竟还有多远?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陈伟鸿与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和沈竹共同评论。
宁波部分地区外来工子女就读需要十证齐全,设置障碍,透视出哪些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沈竹:“十证”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惯性的歧视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第一感觉就觉得它很荒诞,这10个证中,一类是家长犯错,孩子受罪,一类是家长无能,孩子埋单。最引起媒体争议的就是,必须家长无犯罪记录证明,孩子才可以入学。再有一个就是养老保险缴费单,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刚刚找到工作,可能是刚刚落实下来生活,还不知道养老保险怎么交,很多家长说,我办不下来这个证,所以不能入学,我的心里是冷冰冰的,空荡荡的,所以他设计这个证,骨子里是对外来务工人员长久的惯性的一种歧视,潜台词是说,能不能不来我们学校。
当地的解释也很无奈,说是自己的教育资源不够,我们在十几年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关注农民工子弟学校,我们曾经尝试用市场办学的方式,来推进农民工子弟的就学的问题,在教育的投入上面,农民工子弟学校永远困扰的就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双重失灵,使得他们在资源分配上,总是没有办法在夹缝中求生存。它不是偶然情况,郑州、贵州……不断有五个证七个证,十个证的情况,其实他们也是自有苦衷,但是他们这种无奈的理由,不能成其为这种做法的理由。
霍德明:“十证出台”其实就是人为设限、制度缺陷
(《今日观察》评论员)
除了无犯罪证明,我还注意到里面还有无违规生育证明,如果家长违规生育的话,原来合法生育的,都不能入学。这种人为设限,跟中央政府把赞助费等费用取消的正常是完全抵触的。我不能接受地方政府无奈或者是不得以的理由,尤其是宁波市,这是一个副省级城市。它一年的财政收入是800亿,但是务工子女就学之事,总是有一些条条框框的的账摆在这里。这是和我们制度上的缺陷是有关系的,教育是分灶吃饭,中央出政策,可是实际地方需要准备财源,应付实际上的一些支出,所以像这么样一个富裕的地方,都没有解决务工子女问题的话,在其他稍微落后的一点,或者比较不富裕的城市,可能会更多的这种问题。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该如何落实,有哪些环节还需稳步推进?
沈竹:银川经验:引进民间力量、重新调配教育资源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特地搜了一下数据,现在我国务工人员的子女达到了1400万,其中适龄儿童需要义务教育的人数达到了1126万,这个数字意味着8个城镇儿童当中,就有1个是外来务工子女。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 3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是务工子女,所以它的人群基数是非常大的。但是号称西北的小江南的银川市,就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有一个公立的学校,公立的学校发现外来务工子弟越来越多,政府就给它投入2000万来扩建,但是在扩建之后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老师怎么来调集,教育资源怎么来重新的划分,这时候它引入了民间力量,出现了一个半民营,有政府色彩的民间的一个学校。他们又跟家长商量,是不是能够为了孩子的理性考虑,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一年出几百块钱,这样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想浙江省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尝试一下这样的努力。
霍德明:发放教育券也是个很可行的政策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想这个怪象第一个牵涉到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态度问题,第二个是它的教育资源分配。浙江省的瑞安市两三年前就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全市有3万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把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照顾的很好,以至于有些务工人员到瑞安来,是因为想把他子女到那儿送去上学。瑞安市政府认为,这些务工人员是资产,不是负债。至于说怎么样把教育资源平均流通,在两会的时候,提到过教育券的问题,教育券本身,是一个数额,甚至是一个记录,农民工子女拿了这个教育券,到宁波去上学,它有一个记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可以对不同省份务工人员子女做一个教育资源的重新再分配,所以教育券本身,它应该也是一个可行的政策。
陈玉琨:要把关心弱势群体 作为考核政府的重要指标
(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今日观察》评论员)
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因为没有这样的观念,没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今天这个门槛撤了,明天会设新的门槛,永远会形成这样的(循环)。第二政府要拿出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把能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良好教育,作为考核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一条指标,政府不能在这点上不作为。
林絮:政府要监控学校执行中是否违背法规
(长春市希望高中校长教育学者,《今日观察》评论员)
好的资源的学校是有限的,整个教育的投入是个定点,你往好的学校投入,那么差的学校就越来越差。这个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教育学上的马太效应。它必然导致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差的学校越来越差。咱们现在全国确实在教育配置上不是很平衡的,也不是很合理的,你政府就要监控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是不是违背了规律,或者违背了法规。
郑也夫:应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是倒行逆施,父母到这儿来生存是非法的吗?子女就因此不能受教育了,教育上就要设置门槛了,这都是荒诞的。教育的门口应该是彻底敞开的,为每一个在该地生存的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这应该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前提的,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此前都存在着若干制度上的障碍。我觉得社会上最大的公正,应该是让下一代的人,在受教育的起跑线上是公正的。中国古代的传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我觉得应该是有教无类。
沈竹:政府部门要充分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
(《今日观察》评论员)
像宁波这样的城市,它的外来人口急剧的增加,教育成为了他们的一个负担。但是首先,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毕竟浙江省的发展,宁波市的发展,很多都是靠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辛勤的工作,如果他们的心态不能稳定下来,他们的孩子没有书读,在乡村做留守儿童,我觉得对他们经济也是不利的,在这个角度上去看,我觉得政府部门不能短视,一定要有一个长久的眼光,为经济发展打造一个非常夯实的基础。
霍德明:不能因父母的某些原因 导致孩子无法受教育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可是不能因为国家很大,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就对基础教育有任何缺失,中央现在已经免除了很多税费,可是有些地方政府设置这种人为的障碍,这就是地方政府认知上的差异,那些应该受到义务教育的子女们,没有办法受到教育,原因居然是因为他的父母亲有违法生育,或者曾经有犯罪记录,我想对于教育这种百年树人的大计,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