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风光”?风险?

2010年02月26日 10:37  专家观点 我要评论

  

昨天,在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中海地产以70.06亿元夺下了上海的长风地块,成为了新的“中国地王”。频频出现的地王,到底会对楼市的走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场疯狂的“地王”游戏的背后,又会有着怎样的风险?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
 
70亿上海拍出新“地王”,天价拿地,价位是否合理?   
  
霍德明:拥有国企背景高价拿地备受议论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当然70亿这是很重要的关键,不过这个地16亿还没有人要。同样的北京广渠路15号,一年半以前,也是没有人要的地,到后来又变成一个“地王”了。而我要介绍一下,这次新“地王”的开发商中海地产在国内也算大牛级的地产开发商了。它是中国建筑总公司的下面一个分公司,也就是它有这个国企背景的。因为它有国企背景,所以这次新闻议论也是比较热闹。而中海地产,在国内是比较谨慎、理性,而且稳健。到今年8月份以前都没有出手,到8月19号才到山东高价拿了三块地。于是记者就访问中海地产的董事会主席,主席说他们不玩“地王”这个游戏。

张鸿:“地王”频现,风险因素为人忽略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从昨天开始,下午就有媒体在报,说新“地王”要诞生了。这个新“地王”的概念,就是相对于全国来说,价格最高的一块地。当时大家是以为是绿城,因为绿城是有备而来,因为它和平安信托有一个框架性协议。平安信托给他有资金上的支持,所以他们认为能拿到这个“地王”。还有上海协和有外资背景,两家外资也是志在必得。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视线再拉宽一点的话,70.6亿的价位这也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从这个北京的广渠门10号开始拍以后,全国的“地王”频现。前一阶段在南京的一个“地王”拍卖上,拍卖师拍着拍着就说,说投资有风险,举牌必谨慎。这让我想起了股市,当股市上一片火热的时候,分析师就会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基本上没有人听,因为大家有钱,第二还有挣钱的预期。
   

潘石屹:地产业评价标准出现问题导致土地价格异常
(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

最近(地价)翻得都不正常,应该出现泡沫的苗头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钱太多,别的行业流不下去,是个行业就过剩。其实这个土地的价格,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另外一个就是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房地产公司的评价指标发生了问题。对一般公司的评价都是它的销售收入,都是它的利润。而对房地产公司就是,认为比利润和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它的土地储备。只要你储备的土地多,你的股价就高,上市之后的表现就好,融来的钱就多,这不就出问题了吗?
   
张鸿:地王频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房价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因为普通老百姓担心的是地价能推动房价,虽然有种观点说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价格涨就涨吧,反正老百姓不消费奢侈品。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土地基本上是一定的,如果整个奢侈品的这种价高楼盘多的话,它相应的这种价低的楼盘,老百姓能买得起的楼盘的那个土地就一定会减少。所以它一定会推高,某种程度上会推高这个房子价格。

霍德明:国有企业打着自己的算盘抬高地价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地价推动房价的这个事我有点不同的意见,去年8、9、10月正处于房地产低潮的时候房价是下跌,很多土地拍卖都拍不出去,那个时候基本上是房价拉低了地价。所以我觉得这一次“地王”这个事,第一, 70亿的金额是非常大,是一般小的开发商是玩不起的。这种大金额、大数字的投资,跟国企这种开发商有关系,而它基本上是一个企业投资的一个噱头。它靠这么一个大的金额来去取得银行的贷款,或者企业的融资,顺便坐上“地王”的宝座。对于这些企业来讲,应该是要在计算这个一本万利的事情,他花了70亿,100亿,将来他肯定还是要将本求利的。所以这是为什么大部分社会的民众关心的将来他如果求利的时候,会不会又把房价,或者是再后的地价再抬高上去。
 
竞拍升温,“地王”频现,民众关注新“地王”是否推高房价?哪些风险不容忽视?   
 
张鸿:地方政府的纵容导致开发商有恃无恐的拿地
(《今日观察》  评论员)

他们当然能闻到高价拿地的风险,但是他们即使闻到又觉得很远,因为没有落实到。去年的地价都已经下来了,导致很多地方流拍。开发商可以到地方政府那退地,然后还有地方政府说保证金先不交,也可以把地先卖给开发商。地方政府对开发商有时候非常像慈爱的父亲,不愿意把这个板子具体打到开发商的身上。比如像保利地产这一阶段连续在拿“地王”,拿到南京的“地王”,重庆的“地王”,成都的“地王”,苏州的“地王”,长春的“地王”,然后7月16号他还在广州的金沙洲买了一块地,就在两年前的今天,他在金沙洲拍下了两块“地王”,现在都是荒地,没有开发。但是并不影响他继续去拍“地王”,也没有受到什么太多的处罚。所以这个成本对他来说完全可以付的出,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风险的。

霍德明:要警惕风险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今日观察》  评论员)

我不知道开发商是不是闻到了风险,我闻到的是风险转嫁。因为地方政府、开发商,还有金融机构是绑在一块的。当房子在涨价的时候,到最后买房子的人,他要付很高的价钱。可是当这个房子在跌价的时候,由于土地价格是很高,这个时候金融机构就会有风险。到最后金融机构出了风险以后,肯定是全民来埋单。所以也许对单独地产开发商也没有风险,对于地方政府也没有风险,对于银行没风险,可是整个揪在一起来看的话,风险转嫁的结果就是到了老百姓身上去了。而这么一个转嫁的风险是应该我们要警惕的,它是老百姓必须要负担的。
   
叶剑平:企业、百姓各方行为均应理性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企业它应该以市场化运作的一个形式,那么企业去拿地,不管是“地王”,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也好,他拿地的话,首先应该是在理性的分析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去拿地。那么由于企业的构成不一样,所以他抗风险的能力也不一样,那么只要企业是个理性的,和我们的老百姓也是理性的,来对待这样的一个现象的话,实际上如果企业过于,所谓的过于的就是,就是非理性去拿地的话,或者冲动的那种去拿地的话,最终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了。
    那么毫无疑问,他所预期的价格,高于市场所能承受的价格的话,那么他的产品没办法推到市场上去,没有推到市场,那么他的利润就没有办法实现。
   
张鸿:国资部门应进入市场,纠正市场谬误
(《今日观察》  评论员)

对一个国企来说,他进入到房地产买这个“地王”,可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比如说我钱多了,然后我没地方可投,要投到地上来为未来做储备,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当这么多的大型的企业,都进入到这个“地王”的争夺战的时候,风险就是就出来了。这就是经济学上经常说的个体的理性可能会导致这个集体的谬误。所以这个时候可能不光是土地部门需要来严查囤地不建的情况,国资部门可能也要进来,因为他毕竟是国有企业的这个大管家。进来就像前一阶段严查国企这个投资金融衍生品一样,把“地王”这个事情也当做一个衍生品,能不能尽量减少国企的大量的进入到这个土地市场。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16:30)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