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的背后(2007.04.19)

2010年02月24日 17:5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家里的牛产崽了,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在辽宁省喀左县三道营子村的李永富家,这件高兴事却引起一片恐慌。李永富说他家的牛生了一个怪胎。这件事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到底是怎样的怪胎呢?

  

    当记者找到李永富家时,他正在牛圈里干活,在他的指点下,记者看到了那头被称为怪胎的小牛犊。

  

    奇怪的是,这头小牛看上去和普通牛犊没有区别,李永富为什么一口咬定说它是怪胎呢?

  

    原来,这头小牛是李永富家的一头黑白花奶牛所生。在李永富看来,黑白花奶牛应该生出黑白花的小奶牛才对劲。

  

    会不会是牛的父系不是黑白花奶牛呢?这个疑问立即遭到李永富和当地畜牧工作人员的否定。

  

    就在大家满怀疑惑的时候,村里又有一头黑白花奶牛生出了怪胎。

  

    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李永富在生怪胎的母牛身上,早就发现了一个很蹊跷的情况。

  

    更巧的是,村里另一头生怪胎的黑白花奶牛,也出现了黑毛掉颜色的情况。

  

    黑白花奶牛为什么会生出白牛或黄牛呢?买回时黑白花明显的奶牛,为什么会出现黑毛掉颜色的情况呢?李永富经多方打听,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村民的猜测是否有道理呢?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

  

    [字幕;蒋林树 北京农学院副教授、博士、多年从事奶牛养殖的研究]

  

    那么,牛为什么会被焗油?据了解,由于当时黑白花奶牛以产奶量高、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能卖出高价。一些不法商贩就把普通耕牛进行焗油化装,冒充黑白花奶牛出售,为的是牟取暴利。

  

    就在大家怀疑这几头掉颜色的奶牛是锔油牛的时候,一个现象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看法。

  

    更令人震惊的是,不仅是几头掉颜色的奶牛产奶量低,三道营子村共买进了112头黑白花奶牛,普遍存在产奶量低的情况。

  

    村民们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些黑白花奶牛是2003年花5900元一头买的,当时买回的是三个月大的牛犊,每年要投入2000多元的饲料钱。几年下来,大家吃苦受累不算,已经在每头牛身上投入了一万多元,可是牛不产奶,这些钱等于打了水漂。

  

    村民陈发礼家买了5头奶牛,因为怕奶牛冬天受冻,他把家里有供暖的主房让出来给牛住,全家人住进了偏房。可是,钱投进去了,心操碎了,这些不产奶的牛,却让他背上了3万多元的债务 。

  

    而村民张美林家因为买奶牛借了贷款,无力偿还,眼看利息越积越多,她只得咬牙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还债。如今一家六口无家可归,借住在村里一间破旧的土砖房里艰难度日。

  

    三道营子村的奶牛为什么不产奶呢?这些不产奶的所谓奶牛,大家又是怎么买回来的呢?我们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据了解,正常情况下,这种黑白花奶牛,每头牛每天的产奶量最低在30斤以上。而三道营子村的奶牛,产奶量普遍只有五六斤。这是为什么呢?

  

    三道营子村的奶牛几乎不产奶的事反映到上级部门后,喀左县畜牧局的技术人员对奶牛品质进行了鉴定,得出一个让人意外的结论。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本地牛和黑白花奶牛杂交,产下的第一代牛犊,称为一代改良牛。一代改良牛再与黑白花奶牛杂交,产下的牛犊为二代改良牛。一般要经过五到八代改良之后,牛的产奶量才会达到高产奶牛的标准。而三道营子村的奶牛,虽然有黑白花奶牛的外貌特征,但它属于二三代的低代次改良牛,根本不能作为高产奶牛饲养。 但是,三道营子村的老百姓之所以养奶牛,恰恰是为了致富。因为它是基于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个扶贫项目---双百村扶贫开发项目。

  

    为了动员村民们参与这个扶贫项目,政府确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各级干部的宣传动员下,村民们对养奶牛致富充满憧憬。

  

    那么,一个好端端的扶贫项目,村民们怎么会养上赔本的低产奶牛呢?这批奶牛又是从哪里买来的呢?据村民们说,这些牛都是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引进的,引进的过程十分奇怪。为了了解奶牛引进的情况,记者找到了参与考察引进奶牛的村干部王凤池。

  

    [字幕:王凤池,2003年购买奶牛时任村委会治保主任,现任村支部书记]

  

    据王凤池介绍,因为涉及扶贫项目,他们十分慎重,先后进行了五六次考察。行程遍及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的一些大型奶牛饲养基地。而让他们敲定买牛地点的,竟是缘于高速公路上的一次偶遇。

  

    在与这个叫王成江的牛贩子结识后,他们随后赴牛贩子所在的黑龙江双城进行考察,并决定就从双城引进奶牛。

  

    既然考察了那么多大型奶牛场,为什么不到正规奶牛场引进,而要找一个牛贩子呢?

  

    据王凤池说,他们是冲着价格相对低廉选择了王成江,但是这牛是引回来是让老百姓致富的。对于质量,他们心里有底吗?

  

    既然不懂,那么,有没有想到请专业人士把关呢?

  

    那么,这样一个扶贫项目,动用的是国家的扶贫资金,与卖方签订一个正式合同,以保障自己的权益,总该是一个必须的程序吧?

  

    于是,王成江根据与考察组人员的约定,将牛送到了三道营子村的村委会大院,镇村干部经多次考察后引进的奶牛,村民们对牛的质量深信不疑。

  

    事情的来龙去脉算是清楚了,因为引进的奶牛质量出现问题,老百姓损失惨重,但是,谁该对这份损失负责呢?我们听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几种声音。

  

    2006年,喀左县组织一个调查组对白塔子镇的奶牛事件进行了调查,他们得出了村民应该对损失自行负责的结论。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记者找到了调查组的负责人了解情况。

  

    按照县调查组的说法,既然是村民自治组织办的事,责任就应由村民自己承担。当记者问及镇里的包村干部也参与几次考察,是否意味着镇里也参与这个扶贫项目的运作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答。

  

    在白塔子镇政府,镇领导则否认镇里参与了外出考察引进奶牛的事。

  

    在谈到外出考察人员是否有责任时,这位镇领导是这样说的

  

    对此村民又是怎么看的呢?

  

    作为运作此事的村委会,也表示不能负责。

  

    自从发现奶牛的品质有问题后,三道营子村的老百姓就开始到处上访,他们无法接受损失应该由他们买单的事实。

  

    虽说不能接受损失应该由自己负责的说法,但是,村民们却不得不承担起由此带来的后果。 这样的奶牛再养下去只能是越亏越多,许多人只好忍痛把牛贱价卖掉。

  

    发展扶贫项目,帮助老百姓致富,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是,由于外出考察的干部没有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至于引进质量低劣的奶牛,让一个扶贫项目变成了一个致贫项目。李永富说他家的牛生了怪胎,其实这起奶牛事件本身不是更象一个怪胎吗?它在拷问某些干部的责任心和公仆心!当喀左县的各级干部面对镜头为责任的归属问题百般辩解的时候,他们是否更应该想到,如何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教训,杜绝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如何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减少损失,远远比寻找理由推脱责任重要!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