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7:5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2007年4月29号,在美国科学院会堂,世界各地最杰出的科学家都聚集在这里。袁隆平院士登上大会主席台,在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册上庄严签上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美国科学院本年度的18位终身外籍院士中的一员。大会执行主席、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尔先生说,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世界奇迹,为世界粮食的安全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增产的粮食每年可多养活世界7千万人,顿时整个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袁隆平1930出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正是对农业发展的美好憧憬,袁隆平最终选择了学农。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和栽培,196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当时的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受到毛主席诗词的感召,袁隆平意识到:农业才是当时中国的根本。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在水稻领域的探索。
1965年10月,袁隆平写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但是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袁隆平又没什么学术地位,论文多次寄出都石沉大海,尽管后来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报》杂志发表了这篇文章。然而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些人说他对遗传学无知,更有人嘲讽他是异想天开。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并不顺利,稻谷不但没有增产、反而减产,稻草反而增加了70%。
初战即告负,正当大家士气消沉的时候,熟练掌握辩证法的袁隆平的一句话不但鼓舞了大家的士气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继续支持.
眼前的危机算是暂时渡过了.可是袁隆平心里清楚,道理是没错,但是要把杂交优势发挥到稻谷上,可不是他像领导汇报的那么简单.
那时候的袁隆平顶着生活,事业上的双重压力,依然埋头杂交水稻的研究.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后,他发现用常规稻种做杂交,因为亲缘关系太近,效果并不理想,必须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当时情况是, 野生稻分布在海南,云南,广西等地的偏远地区,找到一株符合他们要求的野生稻,无异于大海捞针.那么,这株影响着袁隆平事业的野生稻,最终又是在哪里找到的呢?请您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节目.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