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守望者—袁隆平 (下)(2007.05.23)

2010年02月24日 17:5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今天,我们继续关注袁隆平院士。从1964年到1970年的七年间,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实验进展的十分艰难,在经历了成百上千次失败之后,袁隆平依然乐观,,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他还是坚信自己的理论一定能够实现。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袁隆平把眼光锁定在了野生稻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孕的野生稻.现在看来,这个发现应该是他杂交水稻事业上的里程碑。

  

    我们搞科研工作的其实就是在许多不可能中寻找可能---袁隆平

  

    突破口由此打开,,经过大量的实验和长时间的总结,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而在此之前,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也搞过同类的研究,但搞了两年就放弃了.当时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现在,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一半以上。有人算过一笔帐,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我是一个从小爱跳高的人,现在搞科研,就像在跳高一样,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袁隆平

  

    


80年代末期,袁隆平又创造性的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的理论设想,他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国家列为”863”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在科研中,袁隆平不搞门户之见,尊重并吸取常规水稻研究和其他学派取得的成就, 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水稻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两个大关。如今77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水稻亩产900公斤的科技攻关。

  

    生活中的袁隆平爱好广泛,游泳,打排球,拉小提琴样样精通,家庭中的袁隆平简单,率直,甚至还带有一点点童真.

  

    家住在湘潭县尚泉村的杨国安今年56岁了,在人多地少的湖南,他们老两口只有四亩地,老人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水稻,种袁隆平的杂交稻就是不一样.

  

    杨国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杂交稻和普通水稻相比每亩地多打200斤,超级杂交稻又比杂交稻多打200斤,现在他家一年种两季稻,水稻上能多收入1000多元

  

    


农民的朴素,真诚不止一次感动了袁隆平,他觉得报答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都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作为一个科学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目前,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不仅破解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或引种杂交水稻,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多个国家开展试种示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增产效果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

  

    在采访中袁隆平告诉记者:他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他把这个梦中的意境叫—禾下乘凉梦.我想,这也是大家的梦想

  

    像许许多多成功的人一样,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但不同的是,当他到达了自己事业的高峰之后,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够走得更高更远,正是及于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相信,袁隆平真正的顶点还在未来。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