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阵痛的背后(上) (2007.8.27)

2010年02月24日 17:59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碾格图村是当地有名的奶牛村,这里家家户户都靠养殖的奶牛盖上了房子,改善了生活。奶农云喜威是村里有名的奶牛养殖户,已经饲养奶牛24年了,因为他饲养的奶牛品质好产奶量高,过去一头牛就能挣上5000元钱,最多的时候家里一共养着37头奶牛。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云喜威却遇到了一些麻烦。

  

    云喜威家里原来养着的37头奶牛,曾为他带来了一年十多万的收入。然而现在他不得不压缩牛棚里的奶牛。现在栏里的奶牛还剩下21头,云喜威告诉我们他还想继续压缩奶牛的存栏量。

  

    云喜威告诉我们现在养一头奶牛几乎没有多少收益,他只好考虑通过节省饲料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获取微薄的利益。在云喜威给家里的16头牛成乳牛喂食的时候,他告诉我们,目前每顿饲料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奶牛只能吃个半饱,产奶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我们了解到在拥有2000多头奶牛的碾格图村,现在已经有许多村民压缩了牛群的数量,一些过去的奶牛养殖大户已经不再养牛了。而云喜威也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养了24年牛的农户不想继续再养牛了呢?

  

    云喜威所在的村子里有个收奶站,目前生鲜奶收购的价格是1.84元每公斤,几年来奶价仅仅涨过几分钱。涨幅只有5%到10%,但是喂养奶牛的饲料价格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翻了一倍,从过去的0.8元每公斤涨到了1.6元每公斤,涨幅达到100%。而饲料的成本占到了所有养牛成本的一半。为了降低饲料的成本,云喜威在自己的地里全部种上了玉米、苜蓿,再掺上买来的饲料配着给奶牛吃,但是面对70亩的玉米地,云喜威犯愁了,雇人收割租用收割机,这些费用使得养牛的成本相应增加了不少。但是他毕竟还有自己的地。对那些自家土地很少甚至没有土地的奶牛养殖户来说,日子就更不好过。奶农吴孟来就给我们算了一笔帐。

  

    吴孟来是从外地到呼和浩特养牛的农民。他喂奶牛的饲料全部靠买,随着这几年用作饲料的玉米大幅涨价,再加上人工费,水电费等等的成本也在涨价,像吴孟来这样的外来户收入就一年不如一年。吴孟来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都是在亏本。尽管他也曾经想过放弃奶牛养殖,但是到目前为止,吴孟来已经在奶牛养殖上投入了八十万元,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头奶牛只能卖到5000元来算,他现在的60头牛只能卖到30万元,亏了有一多半。

  

    和云喜威不同的是,吴孟来没有什么养殖奶牛的经验,除了没有自己的地可以种植饲料玉米以外,吴孟来养殖奶牛亏本的情况还跟前两年奶牛热有关。2002年和2003年,全国的奶牛养殖行情看好,饲养奶牛的农民遍及全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奶牛存栏量以20%~30%甚至是40%以上的速度增长。于是许多根本不懂得奶牛养殖的人也一头扎进了这个当时看来非常挣钱的行业。

  

    专家告诉我们,当时奶源"炒"得过热,牛奶收购价格最高达到了每公斤2.5元左右。虚高价格刺激了养牛者高价采购奶牛,而这种不正常的高价必然要回落,首先伤及的就是像吴孟来这样的应市而入的奶农。从目前全国奶农的总体效益来看,只有三分之一的奶农能通过养殖奶牛挣到微薄的利润,有三分之一基本持平,仍有三分之一在亏本饲养。

  

    2006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出口的奶粉及原料占全球的份额约为70%~80%,出口的大包装奶粉价格与前一年相比,涨幅高达100%,而全球乳制品的价格受到饲料上涨的影响,也在大幅度上涨,作为乳制品的原料——生鲜牛奶,在我国的收购价增涨幅度却只有5%左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等一些超市的奶制品专柜了解到,每天在这里销售的奶制品包括鲜奶、酸奶、奶酪、奶粉等品种多达几百个。由于市场上牛奶的供应量增幅达到了30%,而喝奶人群的增幅只有15%左右。面对乳制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许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不得不想出种种办法来促销,以此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北京、上海的几家大型超市里记者发现,最常见的促销方式是买赠的捆绑式销售、降价促销和厂家搞的形形色色的抽奖活动。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是他们购物的宗旨,但是对企业来说,要赢得市场份额就必须要在物美价廉上具有优势,尤其是中低档鲜奶和酸奶产品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以后,乳制品销售的价格就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焦点。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背后,乳制品的价格被压了下来,而不少加工企业因为价格的竞争而承担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乳品企业能盈利的占整个行业的三分之一,持平的占整个行业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有调查显示,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大小小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利润再次下降。2006年乳制品行业销售的利润率为5.12%,与2001年的6.29%相比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对大型乳品企业来说扩大规模,利用科技投入来降低成本,是保持产业利润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大多数中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来说,要内部消化成本就很困难。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进一步降低成本,他们就只好把压力转嫁给了提供奶源的奶农。

  

    另外一些乳制品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就用进口奶粉兑水后生产液态奶,这种复原乳在一定程度上争夺着奶农的收益。

  

    我们来算一笔帐,按照一吨1600美元来计算,采用生鲜奶和進口奶粉这两种不同原料生产液态奶, 每公斤制作成本可以相差到0.2元左右。

  

    (1600*8(2006年美元汇率)* 8(兑水倍数)/1000公斤 = 1.64元

  

    如果把13.7万吨奶粉全部用来生产还原奶 ,可以生产110万吨还原奶,相当于我国28万多头牛的产奶量,以每一个农户饲养大约三到五头奶牛计算, 大约是5到7 万个奶农的年产量。

  

    饲料价格的上涨、生鲜奶收购价低迷、奶牛热的降温和还原奶的竞争这几个因素都影响了奶农的收入和奶牛养殖的积极性。但是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奶农自己身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和增收。

  

    每天下午五点半,云喜威就会赶着家里这十几头奶牛到村里的奶站去挤奶,挤出来的牛奶由奶站统一收购,作为原料奶再卖到乳品加工厂去。由于最近给奶牛喂的精饲料少了,奶牛不光产量下降,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从奶站了解到,生鲜奶收购价每公斤1.84元只是一个基准,企业收购还是会按质论价。如果奶中的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每公斤的奶价还可以向上浮动一两毛钱,好的可以达到两元多一点一公斤。但是一直以来散养的奶农为了节省成本,基本以喂粗饲料为主,奶的品质刚刚能达到生奶收购的基本标准。另外,许多奶牛养殖户并没有注重科学的饲养方式,依然是粗放管理,奶牛的产奶量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得知由于这几年各种饲养成本的增加,过去产3吨的牛奶能赚钱,现在产6吨牛奶才能赚钱。如果是由于奶牛本身品质不好只能产到4吨以下或者因为得病无法高产,那么这些牛就会成为奶农的负担,应该成为被淘汰的牛。

  

    村民告诉我们,这头牛产奶量只有2吨多一点,前几年舍不得卖觉得产多少都是产,但是现在养不起了,所以咬咬牙把它卖掉,再买一些高产奶的品种回来。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效益,国际上奶牛的淘汰率在20%左右,而我国一家一户式养殖的淘汰率不足10%,舍不得淘汰劣质牛,也是奶农效益下降的一个因素。

  

    牛奶总产量的增加却并没有给奶牛养殖户带来成比例的效益,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奶农自己的问题。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奶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国家在奶业发展之初都经历过这样的阵痛,而现在既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低潮,同时也是一个好机遇。那么面对目前复杂的奶牛养殖局面,如何来改变奶牛养殖业效益不理想的状况?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让中国奶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奶牛养殖和奶业良性发展的出路。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