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阵痛的背后(下) (2007.8.28)

2010年02月24日 17:59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2007年7月,上海市进入高温天气,连续几天都是35度以上的高温,对上海五四奶牛场的2100头奶牛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奶牛怕热,一热产奶量就减少。现在牛奶的产量正是最低的时候。场长唐新仁也正在为今年奶牛场的效益发愁。

  

    尽管五四农场的牛奶质量普遍很高,每公斤原奶的收购价格比普通原奶的价格高出0.2元,但是在饲料上涨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去年五四农场还是亏了74万元。唐场长告诉记者,受上海夏天闷热气候条件的影响,奶牛在下半年只有三个月能正常产奶,因此下半年一般都是亏本经营,靠上半年的盈利来弥补。但是目前上半年的盈利也非常微薄,唐场长感到压力很大。一方面奶牛养殖场的经营很困难,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能给上海市场提供新鲜的奶源。

  

    在上海郊区有5万多头存栏奶牛,这些奶牛承担着为上海市区居民提供新鲜优质牛奶的任务,然而像五四奶牛场这样身处困境的奶牛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许多负责人都表示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来度过难关。

  

    8月,唐场长的2100头奶牛拿到了50万元的饲料补贴,用于购买好的青贮玉米饲料,保证奶牛产奶的产量和质量。

  

    除此之外,考虑到能更多地降低饲料的成本鼓励奶农在奶牛养殖场附近种植优质的饲料,上海市政府还给与了青贮玉米收割机每台40%的补贴。这样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方便了青贮玉米饲料的加工,解了奶农的一块心病。就在上海给与奶农生产资料补贴后不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拿出了一千万元用于补贴奶农的饲料成本。

  

    地方性补贴政策的出台让一部分奶农又重新燃起了对奶牛养殖业的信心。我们从农业部了解到这些政策将帮助奶农民暂时度过难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政策的出台,资金的补贴并不是长期稳定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出路,有专家指出,要让中国的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走入良性循环最关键是要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记者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访时正赶上当地奶牛挤奶的时间,一些奶农赶着各自的奶牛去奶站。记者数了一下,家家户户差不多都养着十来头奶牛。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按照奶牛进小区的养殖管理模式,已经都在村里建了各自的养殖小区。然而当记者问起小区养殖以后奶牛产量有没有提高时,奶农告诉我们即使饲料没有现在这么贵的时候,奶牛的产量依然还是保持在每年3.5吨左右。

  

    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奶牛268万头,其中农户散养的约占70%。目前养殖奶牛的盈亏平衡点为每头牛年产奶4.5吨-5吨,而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养殖大县,奶牛的单产水平几乎全部处于这一临界点以下。除了部分单产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可以保持一定盈利外,大量的散养户只能基本持平或赔钱。

  

    崔志刚是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养殖户,从17头奶牛开始发展,到现在他的牧场里已经饲养了300多头奶牛了。让崔志刚津津乐道的是,他牧场里的奶牛产奶量远远高出了附近村民家里散养的奶牛。而且直到现在他的牧场每头牛依然有300元的盈利。

  

    崔志刚告诉我们,许多奶农因为价格贵,没有购买好的奶牛品种,而在奶牛产奶之前的两年投入期,想节省成本不愿意喂好的饲料,一直到奶牛开始产奶了才喂一些精饲料,并且还想少喂一点,但奶牛产奶的时候却又希望多产出一些,最后牺牲了奶牛的产量和牛奶的品质,其实根本的办法是通过规模化养殖来降低饲料采购的成本和养殖管理的成本,通过集约化科学饲养提高奶牛的产量和质量。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众多散养奶牛的农户也能转亏为盈的办法呢?我们了解到在一些奶牛养殖散户集中的地区建立了奶业养殖合作社。

  

    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将来奶联社发展的方向并不是加入奶联社的成员谁都来管奶牛养殖,而是以股东的方式用奶牛入股,每年参与分红,把奶牛交给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来统一管理,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而股东就可以腾出手来出去打工,获得额外的收入。除此之外,减少牛奶市场的恶性竞争也有可能提高生鲜奶的收购价格,保护企业和奶农的利益。

  

    2007年6月,中国奶业协会联合各大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年会上签署了一份《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宣言倡导各乳制品企业自7月23日起,取消所有涉及乳与乳制品产品的捆绑、搭赠销售行为,禁止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取消特价、降价销售。对于特殊的已超过二分之一保质期的产品,其销售价也不得低于成本价。这一宣言在行业内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但是业内人员也指出,仅仅通过一个宣言,要规范乳制品行业,要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谐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如果无法平衡他们的利益,他们还是会把利益的压力转嫁给奶农。

  

    我们了解到,为了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的路子,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自己企业的牧场发展高档奶市场。武延统是我国仅有的三个有机奶生产基地之一的负责人。他的牧场的原奶收购价比普通的生鲜奶高出了许多。

  

    为了达到有机奶生产的标准,这里从空气到水质到草场的每一项指标要求都极其严格。

  

    这样一来,成本就比喂养普通奶牛贵得多,但是因为牛奶的价格也比普通牛奶高得多,产量也保证稳定高产,因此场长告诉我们他们还是能够挣上钱。场长还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能够挣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牧场和企业一条心。牧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奶农和企业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奶农提供的奶源是中国的乳制品冲向市场的基础。无论是走国内的大众化销售路线还是走国际市场的高端奶路线,奶农和企业永远是不能分割的部分。因此企业扶持奶农,奶农依靠改善养殖模式,提供高质量的牛奶,和谐发展,中国奶业才能走出阵痛和低迷,实现又一个跨越式的大发展。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