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8:0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2003年秋天,丹棱县小伙罗丹平带着在北京打工认识的云南姑娘唐琼梅回到梅湾村的老家来认门,这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也准备借这次机会和父母商量结婚的事情。可是,就在姑娘一踏进门,小伙子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就像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描述的那样,梅湾村由于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很拮据,周边许多村庄的闺女都不愿嫁入梅湾村,而梅湾村的女子也都纷纷选择外嫁,就连一些小伙子也被迫选择到外地做上门女婿。“光棍村”一度成为梅湾村的代称逐渐流传开来。于是,一些和罗丹平一样的年轻小伙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不少同伴都曾在异地他乡邂逅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但那些姑娘最后都被他们所在的穷村穷家吓走了。
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罗丹平分外珍惜。而对面前这个痴心重义的小伙子,唐琼梅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经过慎重考虑,唐琼梅决定留下来和罗丹平共同创造新的生活。但是唐琼梅的决定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他们不忍心自己的小女儿嫁到这样一个穷乡僻壤去受苦。
由于唐琼梅的一再坚持,拗不过她的父母终于默认了女儿的选择。唐琼梅和罗丹平在破旧的小屋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小两口计划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来改变家庭的状况。这时唐琼梅又遇到了一个意外的难题。
原来,梅湾村是四川省定点血防科研点,水田和湖湾中都有大量的血吸虫尾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高达20%,“只见怀胎不见娃”是村里的那些大肚子病人的真实写照,由于血吸虫病目前还难以根治,村里人只能是一边种着地,一边对感染后的身体做保守治疗。这些都让唐琼梅对自家里的几亩水田望而却步。
2004年,眉山市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全市的农业产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启动了“一村一品”建设行动。梅湾村有着3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农户利用林地种植柑橘的比较多。当地政府结合国家血吸虫防治“水改旱”的措施,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将水稻改种柑橘树,发展柑橘特色产业。
在参观了村里示范户的橘园之后,正愁致富无门的唐琼梅和丈夫决定将自家的四亩多水田改种柑橘,没想到这一做法却遭到了婆婆的强烈反对。面对婆婆的顾虑,一心想改变家庭状况的唐琼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年,唐琼梅和村里的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一起,带头把自家的四亩多水稻田改种上了柑橘树。两年以后,他们就尝到了这些致富果带来的甜头。
在这批示范户的带动之下,以梅湾村为中心,周边村庄的村民们也将原来的耕地、坡地和荒山全部变成了果园,形成了梅湾水果基地,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28500亩。梅湾水果基地不仅成为了全县第一个“一村一品”示范点,而且还送走了盘踞在这里几十年的瘟神。
利益的驱动使得柑橘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产量猛增。2006年,梅湾水果基地的水果年产量已达到8万吨,比四年前的产量翻了一倍,要为这些新增的柑橘找到市场是一个新的难题。当人们担心柑橘会出现卖难的时候,现实情况却出乎大家的意料:梅湾的柑橘不但没有出现滞销现象,反而比往年卖出了将近高出一倍的价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眼下正是柑橘落花座果的季节,而记者在梅湾村看到,一些村民的果园里竟然挂满了红彤彤的脐橙,往年11月份上市销售的脐橙现在竟然还挂在树上而且还卖起了鲜果。同样的水果因为不同的卖法,果农的收益就翻了将近一番。他们究竟有什么秘诀呢?
原来,面对水果种植产业快速发展可能面临的市场问题,丹棱县未雨绸缪,通过成立梅湾水果协会,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引导农户增加品种特色,优化品种结构,探索反季销售,重点发展市场稀缺、行情看好的中晚熟品种。现在,全村水果已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搭配,脐橙桃子立体种植的发展模式。
水果协会还在农户中积极推行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梅湾水果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梅湾水果产业化基地被批准为全国无公害脐橙生产基地,并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认证。由于品牌的效应,梅湾柑橘开始走向全国。
梅湾水果产业只是眉山市发展“一村一品”的一个缩影。在各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换代升级,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是眉山市在发展“一村一品”进程中走出的一条自己的路。
这些天来,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村民刘青松一直在菜地忙活,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家的青菜是要出口到美国的。小小青菜会有什么能耐呢?原来,当地一家龙头企业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引导他们利用青菜做起了增收的大文章。
为了使农户种青菜能实实在在赚到钱,眉山市通过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定单的同时,向蔬菜种植户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目前,东坡区规模种植蔬菜面积达20多万亩,泡菜加工企业达到了43家,年加工能力30多万吨,占四川全省的40%,东坡区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
随着一村一品创建工作在眉山市的深入开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初步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207个、专业乡镇11个。这些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扬的优势产业就像颗颗棋子,在眉山市地域经济的版图上走出了一盘盘活棋。目前,全市已有194个专业村实现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48个,会员农户2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村一品,使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品牌农业?我们从眉山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找准切入口,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将中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当地工作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顺势而为,特色产业的“棋子”才能在市域经济的“棋盘”上走出一盘盘“活棋”,“一村一品”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广大农村才能因“一村一品”而“兴一业、富一方”。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