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8:0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大平地村是昆明市禄劝县旱情较为严重的村子之一,这里已经连续3、4个月基本没有下雨。因为干旱缺水,村民们都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背水喝。在村民们背水的山路上,记者见到了已经64岁的张秀梅。像这样的山路,张秀梅每天都要往返2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她一天的生活用水。走完这近9里的山路成了张秀梅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
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像大平地村这样,已经通上自来水管的村寨在云南省的山区还属少数。持续的干旱,如果让这里的村民都已经开始背水吃,那么,那些位于山区,却还不具备这种通水条件的村寨,村民们的饮水是否也受到干旱威胁呢?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来到了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老板田村。
村子里本来有一口井,但因为干旱,水量有限,村民们只有错开打水时间,分量取水。即便是这样,村民们一家一天也只能挑一次水。干旱还在持续,眼看着赖以生存的水井水位日益下降,人们忧心忡忡。因为干旱缺水,洗衣服几乎成了村民们最大的奢望。为了能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它最大的用途,村民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持续的干旱不仅使村民们的饮用水出现困难,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在云南山区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然而,在红河州的山林村,记者却发现,很多村民正在收割小麦。虽然云南地处我国西南,但按照正常的时令,小麦收割最早也要到5月中旬,那么,真的是这里的小麦成熟期比别的地方都早吗?看着上千亩颗粒无收的麦田,村民们心疼万分。为了补种经济作物,村民们只能将地里的小麦悉数割下,堆在地头。
小麦是山林村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小麦大面积的绝收让他们的损失非常严重。按常理来说,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像这样一个雨水丰沛的地方,不应该出现旱情才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的旱情呢?旱情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云南省的水资源总量4100亿立方,人均占有径流量5500多平方,是全国平均值的近3倍。但是,年内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却很不均衡。
近年来,为了与旱魔作斗争,云南省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和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水库、塘坝等设施的调蓄功能的同时;还鼓励和扶持山区、半山小水窖、小塘坝、小蓄水池等集雨工程建设,帮助村民们摆脱这种饮水困境。那么,这些措施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解决干旱地区村民们的饮用水问题呢?在禄劝县记者看到了一座正在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
据沈局长介绍,目前像这样的水库修好的已有46座。沿库区周围的村民们饮用水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小型水库的建设对地理环境有一定要求,居住海拔较高的村民们很难享受到它的惠泽。那么,在修建小水窖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山区、半山区等地因旱造成的饮水困难呢?
对于山区、半山区的村民来说,小水窖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干季时的农田用水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弥补农户们的损失,云南省及时下发了救灾资金,仅泸西县就下发了近1700多万元的救灾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户手中,并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自救。
当地农业部门针对近年来的干季缺水等问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技术。
日前,针对全国的旱情,国家财政部、水利部紧急拨付6亿元特大抗旱补助费和30亿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用于部分地区抗旱保春耕工作以及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改造。
年初的凝冻灾害与持续旱灾,使云南省的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减慢,这种灾害的连锁反应与后续反应会不会对秋粮有所影响呢?那么如何设法消除灾害后续反应对于秋粮的影响呢?
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位的云南用旱情告诉我们,不是雨水丰沛,我们就可以掉以轻心,未雨绸缪才是最好的应对措施。面对旱情,云南省在不断加大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进程的同时,总结出了一套抗防集合的集中育苗技术,也许其他遇到类似困难的地区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目前,夏收的战役又即将打响,我们应该从春旱就考虑到夏收、考虑到秋粮,只有眼光长远,才可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打赢丰收战。
null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