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东县是“荔枝之乡”,20万果农耕种着30万亩的荔枝地,面积占到全省荔枝的6.67%。行进在路途中,记者不时会碰上一些准备出售荔枝的农户。
按说今年是个荔枝小年,“货少价高”是市场的基本规律。既然现在荔枝农户不赚钱,那么,经销商的利润又怎么样呢?
据了解,前几年农户种植荔枝的成本,每公斤大概在1.0—1.2元,而今年随着化肥、农药、人工等价格上涨,每公斤投入的成本上升到2元左右。而如今收购价只有1.2元,对农户来讲可谓是血本无归。听黄建喜介绍,今年雨水较多,果实容易发霉。
今年阳东的荔枝可谓是命运多舛,从最初20年未遇的连月阴雨,到收获期的暴雨夹击,这些恶劣天气到底给荔枝带来了多大影响呢?
除了雨水造成的减产外,农户面临的另一个压力就是荔枝病害。据专家估计,今年阳东县荔枝整体减产至少在40%以上,低于往年5.5万吨的产量。如果接下来天气不能持续转晴,树上的果实也会传染疫病,严重时农民将颗粒无收。
虽然我国荔枝产期从4月下旬延续到8月下旬,但其中70%的产量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由于阳东荔枝恰好也在此时成熟,所以销售压力非同一般。与往年的车水马龙相比,今年阳东收购市场的确有些冷清。记者找到一家正在做运输前最后处理的经销商,他们说由于好果难收,病果风险又大,这也许是今年收购的最后一批货了。
如果说今年荔枝市场的变数已经让人应接不暇,那么,油价上涨等运输途中的一些障碍更是令人措手不及。
据了解,“双肩玉荷包”是阳东县荔枝的主栽品种,高峰期的鲜果上市量每天为5000—6000吨,而当地现有荔枝企业每天的鲜果加工量仅为250吨左右,远远不能缓解鲜果供应压力。再加上今年收购商数量锐减,由此将近40%的荔枝都积压在农户手中。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曾经作为一种名贵的果品、一种身份的象征,在1993年价格一度飙升到每公斤600元,由此,全国面积迅猛增长,也就在这时候,广东阳东县的荔枝面积由最初的几万亩扩大到30万亩,成为广东省的荔枝大县之一。然而,就在荔农们四处奔波寻找销路之际,却有这么一个农户,稳坐泰山不卖果,对销售商的邀请无动于衷,这是怎么回事呢?
茹嘉励是阳东县大沟镇新梨村农户,在1993年荔枝价格飞涨之际,回到村里种植了30亩荔枝,至今已有15年。此后,虽然荔枝价格年年沉浮不定,但由他经营的果园从来没有赔过钱。而面对今年的自然灾害,难道他们家的荔枝能逃脱雨中掉果的厄运吗?
“三分种 七分管”,别小看茹嘉励比其他乡亲少掉了20%--30%的果子,这其中的门道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茹嘉励在村里是个意识超前的人,2000年他的荔枝就曾经出口澳门,2001年第一个在镇里组织起了农产品协会,2008年6月又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如今,找上门的买卖不做,对茹嘉励来说他有什么顾虑呢?
怪不得茹嘉励不着急卖果呢,原来是“名花早有主”,虽然已售出了当下最高记录了,但是对照往年的高价老茹还是有点不甘心。由于目前我国荔枝主要由60万农户分散种植,所以像茹嘉励这样的农户毕竟寥寥无几。近年来,我国荔枝高峰期每年扩种50万亩的“神话”不再续演,荔枝价格连续七年走低,部分农户常年连1元一斤的成本也难以为继,荔枝面积更是稳中趋减,失管和丢荒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为什么荔农无论大年小年,总也摆脱不了“果贱伤农”的怪圈呢?中国荔枝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荔枝产业如何应对发展瓶颈呢?
来自国家有关数据显示,由于受寒冻和暴雨的袭击,估计今年全国荔枝产量大约在129万吨,比去年的165万吨减产约20%。目前我国荔枝85%以上是由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果品质量不能统一,上市时间缺乏规划,高峰期全国每天鲜果销售量要达到2万吨,市场流通首当其冲。那么,荔枝产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
记者在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获悉,虽然今年广东、广西荔枝歉收,但福建荔枝却全面丰收,弥补了市场空缺。同时,今年消费市场令人感到一丝惊喜,对荔枝的等级要求更加细化,品种分流趋势明显增强,以北京地区为例,销售主要是糯米糍、桂味等优质品种,其它一些普通品种,即黑叶、玉荷包等批发后大多流向京外省份。综合广东江南批发市场情况可以看出,大中城市荔枝消费渐成气候,小城镇市场尚待开发。
作为荔枝丰年、歉年的调节平衡剂,加工企业可以“削峰垫谷”,对鲜果销售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然而,只有学会以国际视野经营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局。根据我国与东盟十国签订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零关税”水果登陆我国,其中越南荔枝对加工企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据业界人士分析,由于越南荔枝主要凭借廉价成本和数量取胜,目前占据了国内大约30%的荔枝干果低端市场。未雨绸缪,广东这家企业不仅早用科技武装自身,同时对农户种植提出了新要求。
据专家透露,全国目前以荔枝为原料加工生产罐头、果脯等,加工能力要由现在的9万吨提高到50万吨左右,才能保持国产荔枝的良好发展势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荔枝出口瓶颈逐步打开,近几年来,我们已经与日本、欧美等1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荔枝出口检疫条约,标志着今后以荔枝为首的水果也能够大举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全国每年出口荔枝的数量仅为1万吨,与我国平均年产量150万吨的数字相比开拓空间很大。然而,面临荔枝产业新一轮阵痛期的出现,解决荔枝销售应该积极调整思路,拓展国内市场,目前各地政府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在广州市的萝岗区,政府年年在荔枝成熟季节开辟销售专区,加快了新鲜荔枝的流转速度。同时,地方上涌现出的荔枝专业合作社,也成为提升荔枝产业水平的新生力量。廉江市2003年成立的良垌日升荔枝合作社,是广东首家具有出口贸易权的荔枝专业合作社,由于规范了标准,保证了品质,提高农民收益。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