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产业如何“过冬”(2008.9.25)

2010年02月24日 18:06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林厚云的加工厂曾经非常繁忙。然而,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如今老林的鳗鱼加工厂却是杂草丛生、鳗池干枯,场地狼籍、设备风蚀,昔日忙碌的场景一去不返。
    福建省福清市是我国鳗鱼养殖的发源地,鼎盛时这里有养殖场500多家,烤鳗加工厂12家。其中,每年仅林厚云加工的鳗鱼出口量,就占到了国内总量的1/15,居全国首位。而如今林厚云的3家工厂,分别处于停产转产状态。
    感到焦虑的不仅仅是老林,福清市12家烤鳗厂大部分处在停滞状态。截止今年8月底,当地鳗鱼出口总量不足3000吨,仅占往年的1/4。我国鳗鱼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福建占国内40%的份额,广东则占“半壁江山”。如今福建市场陷入困境,广东的状况如何呢?
     随着国内加工企业的停产、倒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据了解,由于鳗鱼出口主要规格为3P—5P,即每公斤3-5尾,而超过3P也就是400克以上的鳗鱼则被称为菜鳗,只能在国内销售。因此,鳗鱼养殖时间越长,价格越低,农户损失越惨重,其中一些养殖大户甚至亏损达上千万元。据业界人士估计,今年鳗鱼养殖行业亏损将高达40%。史无前例的遭遇,把鳗鱼产业带入一个漫长的寒冬期。
    鳗鱼压池、工厂压货,鳗鱼产业危机四伏。据了解,我国目前从事鳗鱼养殖、加工、饲料、运输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0-30万人,鳗鱼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计问题。人们不禁要问导致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我国鳗鱼产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最早养殖鳗鱼的国家是日本,由于自给能力不足,他们对进口鳗鱼的需求,为我国鳗鱼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979年,随着福建省率先养鳗获得成功,全国鳗鱼养殖一拥而上。因此,养殖户在为日本提供充足鳗鱼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攀升。
    日本自古就有食鳗的传统,至今已有600多年,鳗鱼文化已经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国民称“鳗鱼是维生素的宝库”,认为它能够补充精力,消除疲劳,强骨健体。同时他们讲究夏日进补,将每年夏季立秋前的土用丑日定为鳗鱼节。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鳗鱼产业迈入高速发展阶段,年产量由80年代的1万吨猛增至13-15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3以上,烤鳗加工厂也达到鼎盛期约60家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出口烤鳗以日本为主,因此中国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很快从1990年的15%上升至1999年的90%。
    然而,随着日本国内鳗鱼生产能力的提高,鳗鱼行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况,日本市场正常年份每年鳗鱼的需求量约为10万吨,而我国实际供给量达13万吨以上。2000年后,我国鳗鱼出口形势急转而下。专家指出,供大于求、过度依赖日本市场是这次产业遭遇“寒流”的根本所在。同时,由于我国鳗鱼产业缺乏行业规划,形成了60余家工厂分食1800多家养鳗场原料的产业格局,各自为政导致工厂开工率不足55%,甚至于出现加工品价格低于活鳗价格的尴尬局面。
    我手里有组数据,日本每年消费鳗鱼的数量是人均接近1000克,韩国是375克、我国每年仅消费23克。目前,日本韩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对鳗鱼的认知、消费也在不断扩大,市场潜力巨大。而相对国际市场的热销,国内鳗鱼市场消费却显得有些冷清,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在北京新发地水产市场内看到,40多家水产商户中,仅有3-4家店铺经营鳗鱼。
    鳗鱼最早产于南方沿海,对一些北方人来说相对陌生。记者随机在市场内询问了几个消费者,连鳗鱼都没见过的北方人不在少数。见过而没吃过的消费者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尤其是北方人对鳗鱼的积极性不高呢?在一般消费者印象中,鳗鱼的油腻、胆固醇含量高使得他们望而却步。那么,消费者的这种担心有没有道理呢?
    专家介绍,胆固醇以及一些脂肪酸类,都是人体在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尤其是对人的神经系统发育是非常必要的,摄入胆固醇含量的多少要与自身体内的营养相平衡。
    鳗鱼的奇效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鳗,去劳损、甚补益”。根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活鳗销售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香港等南方地区,一般消费者将其视为营养补品,在宴请、结婚等场合都会用到。而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烤鳗相对容易接受,而活鳗却少人问津。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供求失衡,严重依赖出口和国内消费量偏低使处于冰冻期的鳗鱼产业一片萧条,当大多数企业和农户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之际,有那么一些企业却独辟蹊径,为自己开拓出更宽广的市场空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虽然目前鳗鱼养殖场倒闭和加工厂破产的消息不断在业界传递,但有人却主动收购了一家即将关停的鳗鱼养殖场。这个人就是福建三明的姚弓善。回看姚弓善的鳗鱼发展历程,从1984年养殖开始,到现在仍然是少数几家开工的企业之一,他之所以能躲避过鳗鱼产业的两次大的冲击波,都是采用了“逆道而行”的反常规经营思路。不依靠单一市场发展的姚弓善,今年4月其成立仅2年多的鳗鱼加工厂,又成为国内首家鳗鱼行业建立“鳗鱼产品身份追溯系统”的企业。“从源头到餐桌”,最先进的检验、管理模式,使他抢占了更多商机。
    与姚弓善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福建长乐市的林依水也有自己独道的经营策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不会说也听不懂一句外语,居然能单枪匹马的考察十多个国家,最初的想法就是要为自己打开更多的机会大门。
    欧盟认证、美国认证、日本认证等,在企业打入国际市场之前,林依水就已经给他的鳗鱼办好了多个国际通行证。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普通的鳗鱼出口企业,建立一套鳗鱼检验检疫设施就要花上1200多万元,相当于再建一个新厂的资金投入,这样的决策具有多大的必要呢?为了使鳗鱼产业抵御"严寒",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和全国鳗业工作委员会,在9月3日分别召开鳗鱼业界代表座谈会,共同探讨解困之计。
    帮助鳗鱼产业走出寒冬,当务之急是帮助国内消费者全面客观地认识鳗鱼,增加适合国内消费口味的加工品,扩大国内销售量。同时专家建议,合理规划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格局,严把质量关,避免恶性竞争,打造我们自己的鳗鱼国际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国际市场。其实,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后,我国的鳗鱼产业已经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鳗鱼产业的春天不会太远。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