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年系列专题片《一号行动》第二集(2008.12.10)

2010年02月24日 18:07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这是1982年发行的《长沙晚报》,作为中共长沙市委机关报,她对当时蓬勃兴起的农村改革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就在这一年的11月16日,《长沙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新闻呢?
    1982年的中国,城市里又出现了穿草绿色旧军装和布鞋、挎军用包的年轻人;李宁因在第六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一人夺得6枚金牌而家喻户晓;山口百惠成为年青人的超级偶像,各种新兴事物层出不穷……而在广袤的农村,“中央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万元户”是农民们嘴里时髦的流行语。尤其是类似张三万这样的“万元户”,更是人们艳羡的对象。在望城这个不大的县城里,他变得几乎家喻户晓,他又是怎么出名的呢?
    胡富秋闻风而动,当天就赶到了望城县某某乡某某村。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张三万,他已经是七十多岁了。1982年11 月 14日,这位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几回的的普通农民见到了来自省城的大报记者。
    一个普通农民居然因为发家致富要上报纸,张明尧跟电影里的冒富大叔一样难以置信。在当时,像张明尧这样收入比较高的家庭,被很多人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老张不由地想,难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否则怎么会吸引记者的到来呢?
    张明尧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家里年年欠账。1979年,他冒险承包生产队无人敢问津的养猪场,其实是从越来越松动的政策里看到了机会。这是张明尧走出的第一步。
手里攥着70多元现金,安分了三十多年的张明尧隐隐感到了个体经济的力量,开始不安分起来。此时,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公元1982年,党和国家的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活,张明尧决定扩大猪场,抓住这个致富的机会!
    1982年,除了养肥猪这个“1万”之外,张三万的第二个“1万”来自田野。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望城县也跟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开始轰轰烈烈地推行!回到报社,兴奋不已的胡富秋开始奋笔疾书。第二天,作为党报的长沙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报道:《望城出了个张三万》因为成了“万元户”,上了报纸,张三万成了远远近近的名人
    198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为中国理顺农村生产关系打开了新路子,彻底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一部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都像“张三万”一样变得不安分起来。1982年底,望城县召开代表会,号召农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作为全县第一家靠养猪起家的“万元户”,张明尧被推做典型。但是,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中国农民心里并不踏实。政策会不会变?它生产的生猪能否自由交易,自己打算办农副产品购销站,搞饲料加工的想法能否实现,能不能雇工,这一切,他心里都没有底。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在逐渐脱离土地的束缚,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萌芽已经出现。无数像张三万一样的中国农民都在关注,1983年党和国家会不会继续出台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老的政策会不会变?还会有新政策出台吗?让我们继续回到那个难忘的岁月就在亿万农民热切期盼新的政策时,中央决策者和智囊们已经开始行动了。这里是西山八大处的北京军区招待所,当年讨论第二个一号文件的许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其实,从1982年3月份就开始1983年1号文件的调研工作了,调查的结果在会上进行了反复讨论。他叫陈志雄,是广东高要县一位普通农民,1998年的一个春天,这位年仅62岁的老人静静的离开了人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20多年前,正是他和全国另外一些大胆先行的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论,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使得参与1983年一号文件制订的人们,多了一个关于雇工和跨队承包的谈论话题。
    1981年,陈志雄的鱼塘扩大到497亩,除了常年雇用5名农民外,全年还需请2300天短工,净收入预计近4万元。然而,老陈没有想到,他从此被抛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一个养鱼的农民会惊动中央,是因为1980年中央75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准雇工。”并且,绝对不允许个人跨队承包 ,而陈志雄却“胆大包天”,不仅仅跨队承包,而且还雇了5个工人。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调查报告,并以“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为总标题,进行了为时三个月的讨论。
    各种各样的意见争相出笼亮相,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这场争论也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几场最著名的争论之一。 陕西的王建民说:这样可以调动能人的积极性 福建的范根新说:陈志雄承包鱼塘要有个限度 河北省乐亭县水产局不敢不说:解放“能人”不能忘了根本,更不能准许雇工剥削。
    到底允不允许雇工、允不允许合伙入股修鱼池,按股分红?允不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和汽车?允不允许私人跑长途运输?关于陈志雄的调研报告和其他调研报告一起,被迅速反馈到了中央高层。针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经过字斟句酌、反复讨论,《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问题》即1983年中央1号文件终于制定完毕并与当年1月2日正式公布!文件明确指出:按地域联合,跨地域联合,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对农村中新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应当区别对待。例如,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换工,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力不足者为维持生活所请的零工,合作经济之间请季节工或专业工、技术工,等等,均属群众之间的劳动互助或技术协作,都应当允许。
    1983年一号文件的颁布,使人民公社时期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工商业从政策层面开始放活,让农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和曙光。1983年3月18日,也就是中央1号文件发布两个月之后,安徽滁县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新闻!长春汽车制造厂专门为滁县地区农民生产了 100辆汽车,来解决当时农民运输难、买车难的问题!
    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场景。100辆解放牌大卡车一字排开,整齐的停放在滁县火车站的广场上。人们难以掩饰内心的狂喜。这位老人名叫刘立余,当年,他作为农民购车专业户的代表,曾在这个万人集会上致词。
    滁县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一直颇受关注,由于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9年到1982年的4年间,滁县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近1倍,油料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收入增长近2倍,农村存款增长5倍多。从1980年起,就有许多像刘立余一样不安分的农民悄悄地搞起了长途贩运。老刘靠运输成了“万元户”,但是这个“万元户”却像偷来的锣鼓,敲不得。
    长途贩运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视作典型的“投机倒把”,并受到严重打击。个人购买大型运输工具更是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副产品连年增产,农民迫切需要将农产品运往城市,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然而,对农民长途贩运的限制制约了农业发展,进而牵制了农村工商业搞活的步伐。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改革派的经济学家曾就“长途贩运”的解禁专门向中央高层提出建议,因为长途贩运同样也被视作搞活农村工商业的标志:如果禁止私人从事长途贩运,就无法做到货畅其流,而流通领域不活,整个经济就没有办法活跃。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文件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这短短90个字,正式为农民购置、拥有农机具和车辆开了绿灯!
    滁州人显然比电影里的农民更有气魄!1983年3月13日,安徽省专门派出由省农委相关负责人带队的代表团赴长春“接车”,车辆运往滁州城后,滁县地委决定,在滁州火车站广场上举行万人集会,要大张旗鼓地为那些从事贩运业务的农民举行新车交接仪式!
    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上,刘立余代表农民购车专业户的致辞,意味着曾经“灰头土脸”的贩运户开始光鲜地亮相。从此,他们将成为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人群”!
    同样,1983年的一号文件也让湖南的张三万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就在这一年,勤劳致富的张明尧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来,他果真用赚来的钱办了农副产品购销站,从事饲料加工,贩卖生猪的生意。这一年,广东的陈志雄承包的鱼塘由原来的四百多亩扩大到了近两千多亩。
    把握住好时机的不光是刘立余、张三万他们 ,1983年1号文件发布后,全国各地的种粮专业户、果蔬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加工专业户、运输专业户等风起云涌。放活农村工商业之后专业户这个新的经营形式,使广大农民扬长避短,各显神通,实现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搞活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副产品供给,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农民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脱去了政策的桎梏后,他们迸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联合国统计的商品有50万种,在这里就能买到30多万种;2007年,它的成交额达到348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成了是全球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它与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有1万多名国际客商常驻这里进行国际采购;它就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人们不会想到,它的发展同样与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密切相关。
    1983年1号文件出台后,义乌县委开放了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那些靠鸡毛换糖和摆地摊度日的农民在这里开启了致富之门。
    随后,义乌县委进一步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从此确立了义乌发展生产力、富民强县的发展路径。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在同一年 12月6日,占地面积13590平方米、1849个摊位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
    这一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上缴国家税收284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24%。20多年来,小商品市场八度扩建,一代代更新,从1982年的700多个沿街水泥板摊位,发展到如今的“华夏第一市”!58000多名个体工商户手中每天流动着亿万资金。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显示,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个体工商户实有2621.4万户,从业人员5309万人,注册资金达8.3万亿元。从“资本主义尾巴”到“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市场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为实现载体的个体私营经济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要感谢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因为他提出要放活农村工商业,才成了这一江春水最初的源头。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