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地处热带的海南省是我国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70%和60%。天然橡胶的种植也是当地不少农村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丰厚的利益回报,曾让当地胶农将橡胶树喻为“摇钱树”、“致富树”。但在去年底今年初,海南省的胶农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邱慧云是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侨南村的农民,她家里种有100多棵橡胶树。对于她来讲,这些橡胶树就是家里几代人的“绿色银行”。
邱慧云告诉记者:尽管前些年,橡胶的收购价有些起起落落,但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正因为如此,当地农民对种植橡胶树的热情非常之高。在邱慧云所在的侨南村,天然橡胶的种植历史已经有近70年,全村橡胶种植面积达到57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橡胶树,不少农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当地天然橡胶的收购价开始一路走低,其跌幅是村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在一户村民家中,主人向记者出示了一份2008年他家的橡胶销售记录。
在侨南村,当地村民都习惯将收集起来的胶水、通过晾晒、挤压,做成湿胶片后出售。去年11月的时候,湿胶片的价格跌到了历史少有的每公斤4.5元后,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上涨迹象。村民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胶园大约可以产出100公斤的湿胶片,但是每亩胶园的投入就有550元左右,如果这样的市场价持续下去,他们就会赔本。而在当地,家里种植橡胶面积越大的农户,损失就越大。
由于价格低迷,不少农户索性不再出售胶片,而是屯放在家里,等待价格的回升。有的农户家里甚至积攒了几个月的胶片,足有上百公斤。邱慧云家里也有不少的胶片,由于存放的时间较长,有的已经发霉、变臭。即便如此,邱慧云也只是在手头紧张的时候,才出售一两片。
从每天早上10点钟后,都会有一家橡胶合作社到侨南村收购胶水。邱慧云经过的时候,都会上去向收购人员打听一下收购的价格,但得到的回答总是让她感到很失望。
这家合作社在侨南村一共设立了两个收购点,在现场,记者发现:尽管合作社在以比市场稍高的价格收购农户采割的胶水,但前来卖胶水的农户依然是寥寥无几。
而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是在儋州市,海南省的其它地区,胶农也同样遭遇了市场的“严冬”,以至于有胶农无奈的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斤橡胶的价格,买不了一斤猪肉”,这着实让胶农感到无奈。而另一方面,因为无胶可收,海南省不少橡胶收购加工企业都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即使是有胶可收,一些企业也不敢多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是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的一家橡胶加工厂,厂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收胶一般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年底。以前收胶的时候,这里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但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几乎没有人来这里卖胶了,即使偶尔有胶农前来卖胶,因为数量少,加工成本增大,再加上外面的收购企业难以及时回款,他也只好暂时关门歇业。
而像这样的情况,在当地并非个例,记者在海南省不少橡胶加工企业采访时发现:厂区内已没有了昔日繁忙的生产景象,设备上满是厚厚的灰尘和杂乱的蜘蛛网——这些企业已经停工很长一段时间了。
胶农和企业的困境,来自于市场收购价的暴跌,使橡胶种植业入不敷出。那么,天然橡胶的现货价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走势,交易情况又怎么样呢?
据了解:2008年上半年的时候,期货市场上,天然橡胶每吨最高收购价曾突破3万元;最低的时候,跌幅到了8千多元,而即使是这样低的价格,也是“有价无市”的局面。
海南农垦下属的海胶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加工企业,集团财务总监李光元告诉记者:如果以这样的价格出售橡胶,集团将损失巨大的经济利益。天然橡胶历来被世界各国视为战略物资,与煤炭、钢铁、石油并列为四大工业原料。那么,如此重要的物资,价格为什么会出现连连暴跌呢?
莫教授认为:天然橡胶价格走低,最深层的原因就是由于当今世界金融危机、海啸般迅猛袭来,整个经济从全球来看急转直下,表现在一些重要的使用橡胶的产业部门,比如汽车工业、制鞋工业等等都受影响,特别是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现在大量地减产。
据了解:目前我国天然橡胶每年消费量约为200多万吨,其中约有150万吨需要进口,这两项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同时还是世界重要的轮胎产业基地,下游消费萎缩是胶价下跌的直接原因。
在海南,橡胶的收割可以从4月一直持续到来年的1月初,但早在2008年的11月底,就已经有胶农停止了割胶。过低的收购价格,让一些种植橡胶的农户,难以看到市场的春天,甚至产生了砍树的想法。而这在有关人士看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胶农和橡胶生产企业都遭遇了市场的“严冬”,可以说是进退两难。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又该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度过这一危机呢?
我国橡胶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广东,2008年产量约为52万吨。而海南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橡胶产地,占全国橡胶产量的五分之三。有专家分析、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天然橡胶的价格回升,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尽管海南省不少胶农早在2008年的11月就停止了割胶,但当地的橡胶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停止。在不少地区,当地有关部门将生产的重点转移到橡胶树的养护上,组织、号召胶农在胶园开挖“营养沟”,为的就是利用这一市场的“淡季”,让橡胶树“养精蓄锐”。
与此同时,当地还出台了一些补贴办法,鼓励胶农继续种植良种橡胶树,为此,仅儋州市就向胶农发放了300万元的橡胶良种补贴。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迎难而上”的目的是什么呢?
而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生产企业,海南农垦的产量占了全国一半,它下属的海胶集团,拥有360多万亩橡胶园,近10万人靠橡胶吃饭。为了维持承包胶农的收入,海南农垦一直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每吨12000元,在收购胶农的橡胶。而集团每天要为此,赔本200万元。
海胶集团库存曾经达到8万吨,相当于积压了半年多的产量。尽管每天在赔钱收购,但海胶表示,作为最大的橡胶企业,如果不保住这个价格,就会影响到胶农种植橡胶的信心。
海胶集团以每天200万元的亏损,稳定了近10万胶农的信心。但海胶集团所收购的只是集团下属胶园的橡胶,当地人称之为“国营胶”,而不少胶农家中的“民营胶”并不在海胶集团的收购范围。那么,“民营胶”的出路又在何方呢?
春节过后,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国家储备局已经开始,按市场价上浮一定幅度,分批次收购海南、云南两大垦区库存的天然橡胶产品。每吨成品胶的收购价为14600元,海南农垦所积压的成品胶已全部销售一空。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橡胶还处于停割期,世界三大橡胶产地——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已步入落叶期,天然胶新增资源供应压力在3月前呈现出季节性缩减趋势,市场供应出现短缺。受国家政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成品“民营胶”的价格,目前已经上涨到了每吨14000元,广大胶农终于等来了市场的“春天”。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工业领域,对医疗卫生等消费领域影响还不明显,所以一些橡胶生产企业也准备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原料利用率。有专家建议:在目前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下,应该尽快建立国家储备和调节机制的同时,加强商业贮备,通过国家、企业,以及我们的胶农自身的种种努力,使我们宝贵的产业基础不致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确保广大胶农的利益。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