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鹅肉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食品,随着现代人对食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的鹅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鹅肉在我国肉类市场中的消费份额已经从前些年的1%上升到现在的4%。
最爱吃鹅肉也最会吃鹅肉的当属广东人,卤鹅、烧鹅、白切鹅——无鹅不成席,一年就能吃掉两亿只鹅。在广东省的潮州市,更是自古就有逢年过节必吃鹅肉的风俗,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也不例外。除了节日,平时潮州人也极其喜欢吃卤鹅肉,有的人家甚至天天都吃。由于味道鲜美,连远道而来的北方人都喜欢上了卤鹅肉。由于有吃鹅的传统,所以人口不多的潮州市每年都要消费掉400万只鹅。
爱吃鹅肉,并不只是广东人的专利,在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中,广东菜、福建菜、浙江菜和江苏菜这四个沿海省份的菜系都有“无鹅不成席”的说法,年均消费肉鹅8亿只。
而在有“中国鹅都”之称的江苏省扬州市,每年肉鹅的消费量都达到3000多万只。在扬州市的生鹅交易市场,记者更是听到了一片“抢”声。但是记者了解到,这种抢鹅的现象往往出现在每年的夏秋两季前后,而在其它时间,则供大于求。多年来一直从事鹅产业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水禽营养室主任侯水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鹅的产蛋期集中在冬春两季。
由于鹅的饲养成本比较高,如果把冬春两季产出的鹅苗喂到夏秋两季再上市,那么鹅的成本就比售价还高,因此,大量的肉鹅总是在冬春两季就集中上市了。目前,我国各地的鹅种都存在这种季节性供应不均的问题。
那么,鹅产业的季节性供应该如何满足四大菜系常年稳定的需求呢?在广东省潮州市,记者了解到,当地的种鹅养殖大户黄得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两年前就动起了反季节繁殖的念头。当时这个决定立刻遭到了父亲黄镇坤的强烈反对,为这事,父子俩足足争论了半年,最终决定各让一步。黄得荣在当地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根据家族上百年的养鹅经验,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反季节育种技术,那就是在鹅的产蛋初期对鹅进行强制换羽,再加上光照、温控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黄得荣第一年的反季节实验就取得了成功。而随着反季节鹅苗的大量上市,不但缓解了当前鹅苗紧缺的问题,而且售价也比平时高了很多。
除了反季节育种,专家还建议可以在全国推广“北繁南养”的模式,也就是在北方育种,南方养殖。这样可以利用北方高温持续时间短、鹅的产蛋期较长的有利条件,在夏秋两季繁殖更多的种苗。
随着反季节繁殖和北繁南养等新型养殖模式的不断推广,我国肉鹅市场上出现的夏秋两季供应不足的状况可望得到逐步缓解。但就目前来说,由于夏秋两季的鹅苗供应量不足,鹅苗的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对养殖户来说,要想养鹅致富,疫病防治尤为重要。
我们来到养殖户谢镇炮家中时,他正在院子里抓鹅,给鹅进行免疫。谢镇炮告诉我们,他养鹅这么多年,最怕的就是鹅生病。据了解,虽然鹅的抗病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鹅的成本比较高,一场疫病下来,养殖户往往损失惨重。07年的一场鹅瘟,就让谢镇炮一下子损失了五千多元钱。每次遇到鹅成批病死,老伴总会跟他产生口角,让他不要再养鹅了,这让谢镇炮更加苦恼。谢镇炮遇到的问题并不偶然,目前,疾病控制已经成为养殖户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
让谢镇炮没想到的是,去年加入村里的肉鹅专业合作社之后,通过有组织的培训以及与其他社员的经验交流,如今的他也能够独立对鹅进行防疫了。另外,当地政府还免费为养殖户提供疫苗,并由合作社统一发放,这些举措让谢镇炮家的鹅的病死率大大下降。
专家告诉记者,要从根本上解决鹅的疫病问题,还必须彻底净化养殖环境,包括净化鹅的饮用水和洗浴水,无害化处理排泄物等。单靠农户一家一户在家散养,难以做到。
而扬州市的养鹅大户徐永林,去年就搬进了政府出资兴建的养殖小区。这就是徐永林现在的养鹅场地。整个养殖小区种植了一千亩牧草,并建成标准化鹅舍三千多平方米,在这样卫生的环境下,鹅的疫病自然大大减少,而徐永林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眼看这里的场地科学、规范,养出的鹅疫病少,又是免费使用,很多养殖大户都改变了在家养鹅的传统习惯,搬进了养殖小区。
无论是为养殖户提供免费疫苗,还是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政府都在引导和扶持农户进行科学养殖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使鹅产业能够均衡、健康地向前发展,不但要应对夏秋两季供不应求的问题,也要解决冬春两季出现的季节性过剩,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市场疲软、价格下降等问题。
在江苏省扬州市的肉鹅交易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每天鹅的供应量和几个月前的高峰期相比,整整相差了四倍。
刘长山原本一直在南京做生意,而他正是瞄准了冬春两季肉鹅在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商机,跑到扬州办起了鹅肉加工企业,专在冬春两季低价的时候收购肉鹅,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如今,他的企业已初具规模,每年能加工肉鹅300多万只。
在扬州,像刘长山这样把眼光投向鹅肉加工的企业家还有很多。目前扬州市每年都可以加工肉鹅8000多万只,足以消化冬春两季增加的供应量。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仅能解决肉鹅的季节性过剩的问题,还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户的收入。专家提示,不单是鹅肉,鹅肝、鹅蛋甚至鹅毛都能创造价值。
从农户手中收购的鹅毛经过初级分类、水洗、脱水、烘干、冷却、再分类等多道工序之后,就成了有“软黄金”之称的鹅绒。
据了解,这家企业每年都能从三百多户农户手中收购200吨鹅毛,仅此一项,就给农户带来800多万元的收入。而在全国范围内,鹅产业每年都为我国的羽绒加工业提供5万多吨鹅绒。
据统计,目前,我国鹅的年需求量在8亿到9亿只左右,养鹅数量也在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需求量和存栏量都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虽然每个产业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作为一个传统产业,鹅养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另外专家还建议,未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做好良种选育,努力实现养殖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以便更好地解决季节性的供应不均,让鹅产业这个传统的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