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打工妹生存现状调查已经连续播出几天了,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打工妹在城市里的生活状况。故事就从一位从河南省信阳市到广东省东莞市务工的打工妹说起,她叫黄东林,两年前的一次不幸,使得打官司成了她在东莞生活的全部,那么这到底是一场什么官司呢?
晚上8点多钟,在一处简陋的出租房里,我们见到了这位30多岁的打工妹黄东林,她在厂里做了一天的工刚刚下班回到家里。
黄东林要解决的事情就是要回自己的工伤赔偿,两年前,黄东林在另外一家厂子做工时,不小心被摔成腰椎二体骨折,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最终被鉴定为九级伤残。厂子在支付了医药费之后,就不肯再支付其它的费用了,无奈之下,黄东林把厂子告上了法庭。
黄东林显然没想到打官司居然要这么长的时间,两年多来,她不得不拖着病体一次又一次进厂做工,因为除了维持自己的花销之外,她还要给家里寄钱。每天下班之后,黄东林就开始在出租屋里整理打官司的材料,为了节省开支,黄东林只租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房租大约90元。
为了在这个城市生存,她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虽然每个月有4天的休息时间,但是为了多挣一点加班费,她通常选择不休息。两年多来,从工厂到出租屋,从出租屋再到附近的法庭,三点三线构成了黄东林在城市生活的全部。
和黄东林的执着相比,来自四川的唐中美工伤之后,选择了沉默。唐中美的手被鉴定为九级伤残,出院之后她就和那个厂子没有什么关系了,原本想再找份工作重新开始,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手残疾之后找工作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
没有工作意味着就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可是不留在城市,她还能干什么呢?谈到未来,刚满20岁的唐中美一脸茫然。苦恼的时候,唐中美通常会到医院病友那里寻找安慰,唐中美告诉我们,其实她和病友并不是很熟,只是因为有共同的受伤经历,才感觉有共同的语言。
医院的负责人介绍,由于经常发生工伤事故,所以这个城市的骨科非常发达,医院的数量也发展迅速。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2004年,东莞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1个,而仅仅过了4年,到了2008年年末,全市医疗机构猛增到2375个。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在城市生活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的时候,有4成以上的打工妹回答“工伤”以及“工伤以后维权困难”,而这些打工妹一旦工伤之后,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她在城市的生活,大部分只能离开城市,提前返回农村。
对于黄东林、唐中美她们来说,城市就像是一个驿站,她们在城市的生活本身就离不开工作,全国妇联开展的一项“千名进城务工妇女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打工妹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实际上,除了工作,还有一项最让她们焦虑的是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一比例高达60.3%。
招呼着孩子去上学之后,来自河南信阳的刘翠平也开始自己忙碌的一天,她要利用孩子上学的空档做点小生意,之前她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后来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辞掉工作。
刘翠平有两个孩子,去年老二开始上学后,家里的负担就重了,这让她心里着急。刘翠平的丈夫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由于经常赶工,也很少回来,平时主要由刘翠平照顾着这个家,原来家里只有一张床,后来刘翠平从二手市场淘来了电视和这个大衣柜。
刘翠平租的房子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农村,由于房租便宜,有不少打工族都在这里租房子,据说村里村民才有1000多人,而房客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万人。刘翠平说,这间大约12平米的平房房租是300元,加上水电等各种费用每个月要给房东350元。对刘翠平来说,住在这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距离孩子上学的地方近。
刘翠平是在孩子要上小学的时候,才把她们接到北京的,她想让孩子接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户口问题,最终只能把孩子送到这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弟开设的私立学校。在这里,她们既享受不了老家的免费教育,也无法享受北京正规学校的义务教育。
这所新公民学校的前身是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到了一家公益组织的援助,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无法和正规的学校相比,有些校舍还是用活动板房搭建的。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教育质量当然不能和公办学校相比,这与刘翠平盼望孩子成材的愿望大相径庭,有的时候,她把一肚子的气都撒在孩子身上。
为孩子发愁的不止刘翠平一家,来自陕西的刘会英也在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她的儿子林国栋今年六年级,再过4个月就要上初中了,但是哪所初中可以接受一个打工妹的孩子呢,她心里没底。
刘会英告诉我们,将来即使附近的初中肯接受孩子,那也需要一笔不少的赞助费,刘会英目前兼着两份小时工的工作,这刚够她们母子目前的花销,为了筹措儿子上初中的钱,她甚至在晚上偷偷开起了城里人所说的“黑摩的”。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不少打工妹家庭处在漂泊动荡的状态,她们迫于生计的压力以及自身素质的限制,7成左右的打工妹把孩子留在老家,只有3成左右把孩子带到打工城市,但是打工城市的教育政策常常令她们和孩子很难融入。
采访中,不少打工妹也反映,因为是外来人口,要想在城市站稳脚跟,必须要承受比本地人多出几倍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租房、子女上学、就业门槛、医疗保障等等。
在大城市里生活,安全保障、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居住困难等现象都是打工妹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针对这些打工妹们当前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社会上的一些民间组织首先行动了起来。
针对那些打工子女的教育,北京红枫中心在北京石景山华奥学校、第一新公民学校马各庄校区、大兴行知新公民学校和北京市广安中学等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了帮扶行动。
通过红枫老师的帮助,刘翠平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误区,现在正在学着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红枫中心的老师采用入户访谈、跟踪辅导、发放家教手册、举办家长课堂等形式,受到农民工家庭的热烈欢迎,亲子关系有很大改善,子女的心理面貌也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也考虑把打工子女纳入到当地的义务教育范围:
上海:农民工子女义教阶段“同城待遇”
近日,上海市教委向社会承诺:2010年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全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
海南:外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免费借读
从今年开始,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海口接受义务教育,将享受与本市户籍子女同等待遇。
广东:义务教育取消借读费
从2009年1 月1日起,符合广东省规定的外省户籍学生,在办学校就读的,可免收杂费、课本费。
重庆:农民工子女有望免费读名校 入学首先将逐步简化
重庆市今年将增加农民工子女免费入学的学校数量,由此前的指定就近入学逐渐变为全面就近入学。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将逐步取消学校限制,有望免费进名校。
针对打工妹在工作中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在广州,一个叫打工族之家的公益组织,伸出援助之手,免费给她们提供法律援助。
在民间组织帮助打工妹维权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了保护女性权益的有益探索,例如,从今年年初开始,山西在全省私营、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中推广《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具体条款是为女职工“量身定制”,涵盖了大多数企业女职工遇到的共性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已签订合同8063份,有86万女职工从中受益。
专家认为,造成打工妹权益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其实对于非农户口的渴望只是一种表征,她们迫切需要得到帮助的是在就业、分配、社会保障上与城里人拥有同等竞争的社会地位。
近日,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等部门专门推出“ 彩虹计划” ,号召各个企业积极实施集体合同制度, 把集体协商作为职工与企业凝聚合力、共担风险、共渡难关、共谋发展的制度保障,进行重点推广。
这几年,各级政府和社会爱心组织在改善包括打工妹在内的农民工在城市的打工环境、生活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特别是打工妹,要想真正生活在城市里,真正融入城市,还依然有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放宽城乡流动的限制,提供更加平等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打工妹也要以更加积极的面貌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