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电影《英雄》中大队骑兵激战的精彩画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马。提到马,我们就会想到万马奔腾、金戈铁马、秣马厉兵,但这些场景如今我们只有在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和利用马的国家之一。马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历史上,马曾经在生产、交通乃至战争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使我国的养马业十分兴旺。那么现如今,马产业发展的情况又怎么样了呢?
五月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正是草场泛青、牲畜欢腾的时候。然而,记者在这里却很少能见到马的身影。
作为我国最大的马匹养殖地区之一,内蒙古的马产量曾经占到全国的近一半。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更是我国有名的“马王”之乡,曾经家家户户都养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通辽市扎鲁特旗境内还有颇具规模的军马场。然而现在,马群嘶鸣的场景早已不见了踪影。
为什么曾经红火的养马业如此萧条呢?“养马挣不到钱”是当地许多牧民的回答,一些养马专业户甚至提到马就摇头。
养殖户们告诉记者,由于需求量的萎缩,这些年马的市场价格下跌得很厉害。往年价格一般都在5-6千元一匹,而如今2-3千一匹也没人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许多养马户纷纷低价处理掉手中的马,转产干别的去了。
随着大量养马户的转产,通辽市的传统马业开始急剧萎缩。据通辽市2008牧业年度统计,全市马的存栏仅为28万匹,与同期的其它大畜相比,马处于最后一位,马产业的往日风光早已不再。那么,全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韩国才教授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如果长此以往,不仅草原上将再也看不到万马奔腾的场景,就连零星的马匹也无处可觅,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也将失去这个伴随他们上千年的伙伴。
与中国马产业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发达国家马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外,养马驯马都是十分赚钱的行业,收入颇高。即使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的马养殖和马市交易依然红火。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驯养和利用马的国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没落呢?对比欧美国家马业的持续增温,我们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困惑?
在科左后旗,我们见到了至今仍坚持养马的牧民额日根巴雅尔,他是全旗为数不多的养马户之一。做为一名蒙古族汉子,他对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难以忘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马匹成群的盛况。那时,马是蒙古族人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改革开放解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使马匹的养殖供不应求,许多像他这样的养马户都富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四轮代替了沉重的马车,汽车、摩托车代替了落后的奔马。马的使用生产价值逐渐丧失,也就渐渐淡出了牧民的生活。
牛、马等畜力生产价值的丧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论是民间生产还是战争军事上的应用,马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上千年来,马一直作为生产工具,其肌肉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肉质粗糙,腥酸味重,就连食用价值也很低。专家告诉记者,国外等发达国家的马产业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然而很快他们就顺应市场变化开始发展观赏、比赛和娱乐用马,使马产业很快就走出了低谷。
显然,我国的马产业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也到了转折路口。虽然马在第一产业的作用已经基本丧失,但是在旅游观光、传统现代赛马、马术表演等第三产业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科尔沁草原出产的蒙古马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蒙古帝国的开山鼻祖成吉思汗,当年就是依靠由蒙古马组成的强大骑兵队伍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马优良的品性、享誉世界的盛名,一度令人们对它的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事实上,蒙古马如今面临的却是有名无市的尴尬境遇。
长期以来,我国都把马做为生产工具使用,尽管马种改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起步,但始终停留在提高力量、提高腕力的阶段。蒙古马耐力强,适合长途跋涉。在中长跑比赛中,英纯血等国外马只能望其项背。但是,蒙古马身材矮小,不好看,而且爆发力弱,无法参加以短跑为主的各类国际赛马会。
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养殖一直注重力量和耐力,而对其外貌和体形却不那么在意。身材矮小、不好看的蒙古马,连旅游用马的外观要求都很难达到,与比赛用马的要求相差就更远了。和蒙古马相比,国外的英纯血马、西班牙马、阿拉伯马等名贵马种均体形高大、修长健美,爆发力一流,短跑速度非常快,在以速度赛为主的国际大赛中,几乎无马能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马的认识一直是重生产而轻娱乐,马种的改良也一直向着力量型的方向转变,国内的马术比赛也一直是以中长跑的耐力赛为主。事实上,国外的马种改良很早就转向了娱乐方面,国际的马术比赛也主要以短跑的速度赛为主,这就使得我国的马产业很难与国际接轨。那么,我们的马产业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如何使我国优良的蒙古马种资源在新形势下继续放出光彩?马产业究竟怎样才能继续成为牧民致富的产业?
针对新的社会背景进行马种改良迫在眉睫,一些有远见的牧民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己开始着手进行马种的改良。
额日根巴雅尔的个人力量有限,改良方法也并不正规,所以改良后的马还远不能和国外名马相比。然而,尽管如此,他改良过的马在国内比赛中也屡屡拔得头筹。由于他养殖技术精湛,饲养的蒙古良马膘肥体壮,全国各地的许多人当时都慕名前来买马。现在参加赛马比赛获取奖金已经成为他经济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额日根巴雅尔也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在经历了阵痛和迷茫之后,他的马群又壮大起来。
不过,养马、改良马种毕竟是一个科技、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产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就像额日根巴雅尔所说,要把它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珍稀物种和种质资源。近几年来,农业部非常重视马的品种资源保护,目前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建设了保种厂和保护区,并对濒危的马种资源给予政策性补贴。在保证数量、质量的同时重视马产业、马匹功能开发。
2009年4月14日,额日根巴雅尔他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通辽市和香港恒联控股有限公司就马种改良发展等问题正式签属协议,预计投资5亿人民币用于发展马繁育、销售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发展定位是打造通辽“中国马都”。这让更多的牧民又看到了希望。
新闻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马术俱乐部200多家,仅北京就有48家,良种马6000匹以上。
我国的伊犁马、三河马、山丹马等马种的主产地,近年来纷纷利用当地充分的马匹资源,从英国、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良马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成果显著。
科技的进步已经让许多曾经帮助人类劳作的动物朋友离我们远去,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就面临衰落的危险,农牧民的利益也面临着损失。如何认识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的保障农牧民的利益,是各级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辽马产业的阵痛告诉我们,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否走到了尽头,不在产业的功能是否被其它技术完全取代,而取决于产业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