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今天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说到环境污染,很多人都会想到工业烟气、污水等等,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污染来自自然界,比如说,到了春夏交替的季节,我国北方很多地方都会遭到沙尘暴的袭击,很多人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一旦刮起沙尘暴,那漫漫的黄沙遮天蔽日,再加上呛人的尘土味,这种滋味可不好受。沙尘暴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进而损害到我们的健康,还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4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头顶。刹那间,整个酒泉天昏地暗,人们打开电灯,却发现眼前已是一片混沌的世界。强烈的风裹挟着令人窒息的沙尘猛扑而来,这座戈壁中的古城仿佛在一瞬间之内,就被这场强沙暴吞噬了。
在持续了几小时后,沙尘暴不仅没有退去,反而变得更加狂暴。行走当中的人们只能捂着嘴匆匆赶路,由于能见度急剧降低,行驶中的汽车纷纷打开大灯,小心翼翼地行驶。
这天,家住酒泉市瓜州县西湖乡的余生福老人正在家里休息,此时,他突然发现窗外起了大风,空气中随之还传来了一股刺鼻的尘土味。
多年的经验告诉老余,沙尘暴来了。而这时老余首先想到的,是自家那十几亩刚刚发芽的棉花苗。随后,老余立即出了门,这时,一股猛烈的大风携带着沙粒,呼啸着向他扑来,天色也瞬间暗如黄昏。
随后,老余冒着狂风赶到了自家地头,即便是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地里的情况依然让他十分震惊。
由于正值作物发芽开花的时期,此次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暴,给老余一家造成了一万多元的损失,而在整个酒泉地区,像老余这样的受灾农户还有很多。
4月24日,在肆虐了16小时之后,强沙尘天气终于过去了,人们也开始着手灾后的复种工作,然而,大自然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六天后的2009年4月29日,一场强度略弱于4月23日的强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甘肃省酒泉市,还没从前一次强沙尘暴中回过神的人们,又一次遭到了风沙的袭击。
一周之内,连续两场强沙尘暴,这在酒泉市的气象史上,也是很罕见的现象,接踵而至的沙尘暴不但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也会造成损害,那么,这两次次强沙尘暴在酒泉乃至甘肃省究竟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沙尘暴中, 酒泉市部分地区的瞬间风速甚至达到了每秒24.3米,风力达到了9级。强大的沙尘暴撕裂了塑料大棚的棚膜,掀翻拱棚、揭起地膜,将刚刚发芽的作物吹干、甚至就连挡风用的防护林,也逃脱不了它强大的威力。
除了强风带来的农业作物和设施损失外,强沙尘暴往往还伴生着其他次生灾害,有时候,这些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了沙尘暴本身。
据初步统计,这两次强沙尘暴使得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新疆南疆盆地等都受到了冲击,沙尘天气覆盖我国范围约有73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近2000万人,其中沙尘暴影响的区域约29.2万平方公里,仅在甘肃一省,就造成256.7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31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2724公顷,树木损失2.5万棵。
沙尘暴过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农户对大风刮起的地膜进行重新压埋,修复大棚等农业设施,并对受灾程度较高的作物实行补种。
连续两场强沙尘暴带给酒泉人的损失是惨重的,然而从历史上来看,整个河西走廊几乎每一年都要遭受沙尘暴的袭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有这么多的沙尘暴呢?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无数世纪以来,祁连山冰川融化的雪水成了这片土地的唯一水源,也成为整个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据统计,每年祁连山带来的70多亿立方米水,为甘肃省创造了70%的商品粮、99%的棉花、35%的油料和50%的瓜果蔬菜。然而,除了带来水源之外,绵延高耸的祁连山,也为当地人带来了一个他们并不欢迎的东西——大风。
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酒泉市两侧的祁连山和马鬃山两大山脉在这里分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口,来自新疆南疆盆地的风到到达这里后,便陡然加速,这就是所谓的“狭管效应”。那么,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有什么是造成酒泉地区沙尘暴肆虐的原因呢?
酒泉处于巴丹吉林、库穆塔格两大沙漠包围之中,是全甘肃省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年降水平均只有79毫米,但是蒸发量却达到了2500多毫米。再加之2008年底以来持续的干旱,使得土壤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从而形成了此次强沙尘暴灾害。
坐落在这个巨大的“气流狭管”中,使得酒泉地区常年大风不断,其中瓜州县甚至被称为“世界风库”,尤其在春季,8级以上大风更是司空见惯。对于这些生活在沙漠戈壁边缘的农户来说,沙尘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中的常态。
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既要与干旱做抗争,又要时刻防止沙尘暴的侵袭,酒泉农业可以称得上是“风口夺粮”。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要想完全消灭它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想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有效的监测沙尘暴,减少它对农业以及其他方面造成的损失呢?
针对沙尘暴多发的现状,相关政府部门有没有采取什么预防措施呢?
据了解,近两年来,针对酒泉地区春夏之际沙尘暴多发的现状,当地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很多的预防措施,除了手机发送短信息进行灾害性天气预警之外,酒泉市还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及时将沙尘暴到来的消息传递出去。
通过准确的预测与及时的防范,沙尘暴造成的损失也在逐步的减少,以今年4.23沙尘暴为例,虽说其强度与持续时间都是近十年来所罕见的,但是此次沙尘暴造成的损失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大幅增长。那么,除了预报预警之外,还有什么是导致风害损失减少的原因呢?
据了解,近年来,酒泉市针对风灾频发的问题,加大了生态建设力度,全市累计实施封滩育林育草面积550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17个,划定自然保护区面积7336.4万亩,共建成农田林网1.16万公里、绿色通道2500多公里,综合治理重点风沙口23万亩,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减少沙源,降低风害的作用。
通过积极防范和治理,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灾害次数呈下降态势,截至四月底,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共有7次,比2000年以来1至4月的平均次数11.3次明显减少。其中4月以来沙尘天气过程有3次,比常年4月的平均次数5.4次减少2.4次。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由于建设生态屏障、恢复植被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对于酒泉这个严重缺水的地区而言,水资源却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建设无疑要与农业生产争水,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当地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据了解,近年来,酒泉市通过采取节水灌溉,阶梯水价、日光温室等方式实施农业节水。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亩均综合灌溉定额由上年的506立方米下降到496立方米。
由于广泛采取了农田节水措施,使得当地能够拿出更多原本用于农业方面的水资源支援生态建设,而恢复好的生态环境,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多年与沙尘暴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生态须先行。沙尘暴作为一种与人类共生的自然现象,要想完全杜绝它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如何有效防范并减少它发生的次数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应该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指示精神和农业部关于《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启动抗灾应急响应,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