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共和国“三农”模范人物展播(10)创造玉米高产奇迹的人——李登海(2009.9.27)

2010年02月24日 18:1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了38年的时间,把我国的玉米高产纪录不断地刷新:由最初创造的玉米高产500公斤达到如今亩产1400公斤,使我国的夏玉米产量达到了世界之最,这个人就是李登海。那么,李登海在一步步创造我国玉米高产纪录的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又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被称为“紧凑型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当我们见到这位被光环环绕、身价二十几个亿的李登海时,他依然是脚穿一双黄胶鞋,依然是每天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他说,他就是穿着这双黄胶鞋走过了38年的玉米高产创新之路。

据测算,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为国家累计增产玉米1000亿公斤,可满足5亿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李登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1966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喜欢钻研农业技术,李登海被选入村里刚刚成立的农科队。1972年,村里任命他为农科队队长。

在李登海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从小就看到村民种的是老祖宗给留下的农家玉米品种,二马牙、小粒红,产量在100公斤左右,遇到灾年产量就更低,有时村民辛苦一年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六十年代初,由于全国闹饥荒,是用粮票换粮的年代,李登海一家也不例外,经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想吃一顿饱饭那只是幻想,而每到月底的时候,也是全家最难熬的时候。

当时二两粮票只能到食堂换回两个玉米饼,而这两个玉米饼也是他和母亲两天的口粮。正当李登海把玉米饼放到嘴边要吃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旁边站着一个同样饥饿的老爷爷。

这一幕让李登海从内心深处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萌发了一个愿望:他要攻克玉米增产难关,解决温饱问题,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此后不久,李登海从烟台农科所那里得到了一份我国农业专家到美国考察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介绍了美国的玉米育种情况,美国当时的玉米亩产产量竟高达1250公斤。

受到震动的李登海暗下决心:美国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办到。

没有前例,没有经验,怎么攻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只能靠自己探索。查资料,咨询专家,李登海开始了没黑夜没白天研究玉米种子的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登海根据烟三10号杂交玉米种籽的种植表现,增施有机肥料培养地力,采取“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的集中施肥方法,采取粪、肥、种隔离的播种安全措施等,九个人一头牛忙了一下午,种了1.2亩地的高产攻关田。奇迹,就在那年的秋天发生了。

1972年秋天,第一次用烟三10号在每亩3800株的情况下,开天辟地第一次闯过了千斤关,亩产达到512.2公斤。初次告捷,给了李登海极大的鼓舞。

李登海说:“我们看到了玉米高产的潜力,增强了信心。所以每年我们采取什么办法采取什么品种再拿高产,因为美国是2500斤,我们还差1500斤呢。”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