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8:13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在世界育种界,培养一个新品种要1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新疆,有一位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育成优良细毛羊品种的人,不仅打破了百年的神话,而且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刘守仁。
1981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新疆,看到一群只有在澳大利亚才能见到的细毛羊时十分惊讶,第一句话就问“这是哪个国家的羊”,当得知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羊时,他说“这个羊好”。
1973年,王震将军到新疆视察,专程来到种羊场,看到我国自己培育成功的“军垦细毛羊”时,十分高兴地说,培育出这种羊的科技人员应该重奖。
刘守仁出生在苏州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他考入南京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时他和同学们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报效祖国的理想,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4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来了一位大学生,人们觉得新鲜,大学生到天山放羊,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当时刘守仁21岁。没有人想过,这个文弱书生的到来,将对这里,或者将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对于人才及其缺乏的种养场来说,把刘守仁这个大学生可当成了宝贝。1956年,他接受了将哈萨克粗毛羊改良选育成细毛羊的任务。
刘守仁拿起赶羊的鞭子,开始独立看管700多只母羊。刘守仁与羊群为伴,与牧工为师,给每一只羊建立档案,翔实地记录着它们的生长发育状况,为日后培育良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正是饥荒时期,粮食问题尚待解决,能穿上纯毛料的衣服几乎是奢望。然而作为毛纺工业前端的科研工作者,刘守仁却怀揣着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伸手向国家要条件要资金,而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克服困难,专心致志搞科研,一心一意要成果。
为了从当地土种羊培育出良种羊,从配种到产羔,刘守仁不肯离开羊产房半步,每天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由于劳累,他染上了羊群中流行的疾病布氏杆菌病。他拖着病弱的身子继续搞研究,终于使中国第一代细毛羊在他手中诞生。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