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一提起敦煌,我们往往会想起莫高窟绚丽的壁画、精美的佛教造像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就在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甘肃视察时,却重点指出,“不要让敦煌变成第二个楼兰”,总理的关注让敦煌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敦煌的生态情况究竟如何,为什么它会引起总理如此深切的关注呢?
2009年4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头顶。刹那间,酒泉市区及其下属的敦煌、瓜州等县市变得天昏地暗。人们打开电灯,却发现眼前已是一片混沌的世界。强烈的风裹挟着令人窒息的沙尘猛扑而来,这座戈壁中的古城仿佛在一瞬间之内,就被这场强沙暴吞噬了。
一场场沙尘暴,不仅在酒泉、敦煌,整个河西走廊乃至北京都能感受到它强大而暴虐的脾性,同时也让全国人民一次次将目光聚集在了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及所属的敦煌市,年均降水量仅为39.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
清晨,家住敦煌市杨家桥乡鸣山村的郑治福老人早早就来到自家院墙后,清理起前几日一场大风刮来的黄沙。由于担心流沙将院墙推倒,清运沙土成了老人近年来做的最多的事情。
位于敦煌市南面的杨家桥乡是全市距离沙漠最近的一个乡,在村子的南边便是浩瀚的库姆塔格沙漠。在郑老汉的印象中,沙漠每年都要向他的家园移动。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片巨大的沙丘正在以每年4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进,最近的风沙口,距敦煌市区只有4.5公里。
由于沙漠的步步紧逼,处在沙漠边缘的人们不得不舍弃故土田园,向绿洲深处搬迁。在郑治福老人的印象当中,因为流沙吞没田园、压塌房子而被迫搬迁的次数,就不下三次。沙漠,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品尝着失去家园的痛苦。
据了解,甘肃省酒泉市及其所属的敦煌市,土地沙漠化以每年27万亩的速度扩张,每年成灾的风沙危害在10次以上,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污染、耕地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近亿元。
一场场摧城拔寨的大风,一片片被流沙吞没的土地和田园,让我们一次次关注这片被风沙威胁的土地。敦煌在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价值?造成敦煌沙漠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敦煌,是酒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敦煌境内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阳关、玉门关等遗址星罗棋布,后人诗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及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等,都源自此处。举世闻名的“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更使这座沙漠绿洲中的城市扬名海内外。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沙漠化的不断侵袭,敦煌以及敦煌文物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沙漠化已对敦煌境内文物古迹造成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物遗址处在重度和中度沙漠化地带,一些文物遗迹已经受到严重危害。目前,敦煌市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28.49%,其中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寿昌城遗址直接处于重度沙漠化地带。大量的田野文物因自然灾害侵蚀,面临严重威胁,特别是莫高窟,受风沙侵袭,塑像和壁画病害日趋严重。
举世闻名的敦煌月牙泉是处在绿洲边缘沙漠中形似弯月的一泓泉水,它同鸣沙山相依相伴而成为大自然的一道奇观。然而近年来月牙泉水也在急剧萎缩:根据记载,1960年月牙泉的水域面积为22.5亩,最大水深达9米之多;而到1999年,水域面积仅为7.8亩,最大水深下降到1.49米。
记者看到,这棵树曾经距月牙泉只有0.5米,而现在它距月牙泉水面的距离是26米。
令人更为担忧的是绿洲周边湿地的萎缩和退化。在敦煌绿洲四周的戈壁沙漠中,分布着四个水草丰美的大面积天然湿地,但随着生态的变迁,其中的东湖湿地已经消失,北湖湿地濒临消亡,其它两个湿地也逐年退化萎缩。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天然林已减少了40%,草场减少了77%,湿地减少了28%。
此外,随着沙漠化的步步进逼,敦煌市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有统计表明,敦煌绿洲面积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43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10万亩,绿洲边缘天然草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76万亩减少至目前的135万亩,我国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绿洲及天然植被区推进3-4米,增加沙化面积2万亩。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湿地的消失,近年来,大风及沙尘暴的强度在不断加大,敦煌年均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高达15次至20次之多,累计日数为15.4天,且多集中于农作物幼苗生长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井灌区土地盐渍化逐年加剧,绿洲外围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随着沙漠的步步进逼,我们的家园在一点点被吞噬。曾经有专家不无担忧地说,一旦听任沙漠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不出50年,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城,我们将永远失去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那么,造成敦煌沙漠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遏制沙漠前进的脚步,挽救敦煌这颗明珠呢?
一组统计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市常住人口只有3.6万人,眼下总人口已达18.2万人,耕地由13.4万亩增加到41.72万亩。目前,全市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9945万立方米,远远超过了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30年,敦煌地下水位共计下降10.77米,且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由于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减少,敦煌农田的保水能力也是越来越差,灌水次数增加,周期缩短,形成了“越旱越采,越采越旱”的恶性循环。
那么,针对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趋势,当地相关部门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据了解,在敦煌,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85.4%,所以节水的重点在农业。针对严重的生态现状,当地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三禁”措施,即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的综合举措,严格限制农业用水。
那么,随着“三禁”措施的逐步推行和“关井压田”的实施,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棉花产量,改种节水的葡萄等经济作物,每亩农田不但能够节约用水40%,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之外,在敦煌,很多农民群众也积极投身于防沙治沙行动中。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老蔡,对沙漠化有十分沉痛的感受。2000年前,杨家桥生态林场被沙漠淹没了,周围200亩良田受到风沙侵害,风沙一起把人都能卷走。迫于无奈,良田不得不被弃耕,过去的家园如今也成了废墟。为了拯救故土,老蔡自筹资金几百万元,在这里植树防沙保护家园。然而,在这片沙漠上种树治沙,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当地老百姓都说,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和养一个孩子差不多。经过数年努力,林场植树450亩,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老蔡的农场是眼下敦煌生态建设成效的缩影。随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付出与努力,敦煌沙漠化的脚步已经逐步放慢。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国家正在对解决敦煌缺水的引哈济党工程进行论证。引哈济党工程如果实施后,每年将由大哈尔腾河向党河引水1.2亿立方米,此举将有效缓解敦煌的生态环境。
“不让敦煌变楼兰”既是总理的殷殷期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其实在很多方面,敦煌和楼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有同样灿烂辉煌的历史,也都遭受过或正在遭受着沙漠化的威胁,而不同的是,楼兰古城已经淹没在漫漫黄沙中,而敦煌还有希望。相信通过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努力,敦煌一定不会变成第二个楼兰。
>>更多精彩致富招数<<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