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关注农村一师一校(2009.12.7)

2010年02月24日 18:15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近段时间,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而教育公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根本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日前起草完毕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本。实际上,在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由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至今还存在着不少“一师一校”的现象,教育公平更是孩子和家长们心中的奢望。

秦红珍是云南省白沙沟村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今天是星期一,秦红珍和同学们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因为没有音响设备,学校里的每次升降旗仪式,都是像这样由老师领唱国歌。

白沙沟小学的教学楼是土木结构建造,老旧的程度可以从墙皮脱落的状况轻易看出。教室里,有些孩子已经戴上了手套,而有些同学却还光着脚。秋冬季节的云南素有“一雨成冬”的说法。如果赶上下雨天,本来温暖如春的气候就会马上变得像冬天一样冷。然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天气,同学们都要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

在当地,像白沙沟这样的小学被村民们称为“村小”。因为一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因此也被称为“一师一校”。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像这样的学校,在云南省还有1.2万所。

“一师一校”一般都是只有几个年级甚至一个年级的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白沙沟小学就是典型的这种学校。因为人少,班里的38名学生被分为两个年级。年龄较小的孩子被分到二年级,而年龄较大的则被分到了四年级。茶万红是这里唯一的老师,要同时给两个班上课的他,每节课都不得不在两个教室之间来回跑。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四年级的同学就要上自习。既要同时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又不能耽误孩子们对知识的吸收,万般无奈的茶万红,只能延长上课时间。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知识,茶万红尽量多开设课程。但是,介于自身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这让他苦恼不已。面对自身素质偏低这一现状,茶万红也很无奈,据他了解到的信息,像这样一师一校的老师一般都是一些岁数偏大的老教师。

茶老师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在边远山区任教的老师,多数都是从民办转为公办的。相较那些经过正规培训的教师来说,他们的自身素质本身就有一些差距,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质量。

因为没有经历过现代教师的专业培训,只能教授文化课程的茶万红老师对于文艺课程并不精通,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编排了一些简单的文艺舞蹈。

其实,除了教师素质偏低之外,一师一校还有另外一个硬伤,那就是教学硬件设施缺失。因为没有经费,白沙沟小学不仅开设不了电脑课程,不能查阅任何图书资料,即便是课外活动,在这里也很单调和简陋。

我们的记者了解到,偏远农村的一师一校凸显了三大困境:其一是校舍差,设备差,安全隐患大;其二是师资水平低,待遇低,教育质量差;第三是布局分散,生源锐减,教育资源大量闲置。这三大困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乡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偏远农村的孩子们却只能继续在这样的学校里完成学业。能够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是一师一校孩子们的心愿。那么,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能否得到改变呢?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成为国家教育部的工作重点。集中办学目前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时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

所谓“集中办学”,就是将这些零散的“一师一校”集中在一起。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通过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摒弃“村村办学”、“一师一校”的方式,对一些临近的学校进行了资源合并。云南省保山市丙麻乡奎阁小学就是由原有的那些规模小、缺乏运动场地、办学条件差和师资力量弱的小学撤并而来的。现在,周围20多个村寨的小学教育资源集中到奎阁小学,不仅增加了学校用地,也改善了教学环境。

云南省通过撤并3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在每个乡镇集中办一所中心小学和若干村全日制中心小学。集中办学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学管理,同时,教师队伍素质、办学条件和质量也得到了根本改善。

集中办学不仅从源头上克服了以往一师一校所存在的师资短缺、教师兼课等难题,也通过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李杰庆就是刚刚从一师一校转到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这里,她和同学们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课程。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