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农民养老路在何方(2010.1.27)

2010年02月24日 18:16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进入[聚焦三农]>>

 

>>返回 聚焦三农 首页

>>本期节目视频 

>>更多节目

中国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说的是希望通过养育孩子,能让自己老来有所依靠。但对于山西省山阴县的马宝仁大爷来说,辛辛苦苦培养成人的儿子,已经难以成为他晚年的依靠了。

日前,记者在山西省山阴县采访,看到82岁的村民马宝仁大爷跪在地上做饭,而他40来岁的儿子,却无所事事地站在一旁。

原来,马大爷的老伴去世早,给他留下的这个儿子有一定智力障碍。吃罢老父亲做的饭,马用就这样做在门口晒太阳。多年来,两个人就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和乡亲们的帮助生活。

在我国,千百年来,依靠子女供养的养儿防老模式,是农村老年人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而一旦子女失去了供养能力,老年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就会失去养老的依托。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家庭养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家庭关系就是影响农村老人能否得以顺利供养的重要因素。在陕西省志丹县,我们见到了72岁的苏金莲老人。

在村民们的反复劝说下,苏大娘才跟我们说了一些实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儿媳做出如此粗暴的举动呢?而儿媳的解释,似乎也指向了老人的性格缺点。

现在,苏大娘已经和儿子儿媳分开另过,老人有轻度的白内障,看东西比较模糊,生活得很艰难。对于不能给老母亲赡养费的问题,儿子似乎也有自己的解释。

村民告诉我们,老人确实有暴躁易怒等性格缺点。但不管怎么说,虐待老人,不尽赡养义务,都是错误的。采访中我们看到,这种因两代人性格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在其他村子也个别存在。但是,更多的老人,在家庭矛盾面前,选择的是默默承受。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说在农村里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意对外说。老年人在家里受了委屈、受了虐待、受了欺负,对外都不愿意说,他认为是一种丢人的事情。

专家说,农村老人由于没有收入来源,在经济上对子女有依赖性,这更导致他们遇到家庭矛盾时更容易选择忍气吞声,从而使他们的赡养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

一个是无力赡养,一个是不愿赡养,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晚年生活很让人担忧。应该说,这种比较极端的现象,在农村还是极个别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敬老爱老正在日益成为风尚。绝大多数老人,在各自的家庭里,过着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今年84岁的王玉莲大娘,正在用手机给孩子们打电话。原来,王大娘的孩子们在县城住,儿女们对她老两口考虑得很周到。

记者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多个村庄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超过八成的老年人对子女们的表现,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是,受地域经济发展和家庭条件状况的影响,还是有一些农村子女在照顾老人时,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尽管子女们努力为老年人考虑得很周到,但由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还是让一些老人觉得有些不便。

因此,很多农村老人与子女分家另过,下田劳动,经济上和生活上的独立,让他们在心境上得到一些放松。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解决好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一系列问题,当做民生工作的一项大事。作为家庭养老的一个有益补充,敬老院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依靠。在陕西省旬阳县、浙江省嵊州市采访时,我们看到,县、乡、村各级敬老院网络,已经初步建立。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