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4日 18:16 深度报道 我要评论
我国传统的腊八节刚刚过去不久,想必大家对吃到的腊八粥还记忆犹新吧。做腊八粥需要的原料很多,有大米、小米、绿豆、红小豆、花生、大枣等十几种,这其中有一大部分属于杂粮,眼下,大米、玉米、蔬菜等大宗的农产品都纷纷涨价,这杂粮的价格究竟怎么样呢?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
腊八节期间,记者在北京的一家超市,就腊八粥中的主要原料:小米、绿豆、黑豆等杂粮,做了调查。
人们俗称的“五谷杂粮”中的 “杂粮”,是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的杂粮品种有:高粱、谷子、荞麦、燕麦、糜子、绿豆、蚕豆等。而近期,作为腊八粥的主要原料的绿豆、黑豆等的价格上扬,不仅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其他杂粮尤其是小宗豆类的价格2009年的价格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
据了解,2009年小米、大麦、燕麦等,价格相对平稳,价格波动最大的是以绿豆为代表的小宗豆类。零售价差距最大时,由每公斤6块钱上涨了8块钱左右。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杂粮的价格,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以出口价为例,自2004年到2009的杂粮出口价格来统计,价格几乎翻了一番的就有荞麦、芸豆、谷子、绿豆等好几种作物。
记者就2009年杂粮价格上浮的采访了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组长柴岩教授。专家还介绍说,近几年来杂粮价格趋势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是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按照专家的说法,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于杂粮的需求是越来越高,所以,杂粮的这种涨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持续,那么这会不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杂粮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杂粮即便是涨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消费者购买的热情,尤其是春节即将来临,很多地方买杂粮的消费者排起了长队,真是异常红火。那么广大消费者为什么对杂粮如此青睐呢?
原来,现代人只吃精米、白面是不符和平衡膳食原则的,尤其是现代人饮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太多,而杂粮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铁、镁、锌、硒的含量要比细粮更多更丰富一些。现如今,消费者开始注重粮食品质和营养搭配,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吃粗粮、杂粮已经成为调整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小杂粮的单价,每年平均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是,消费者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小杂粮的销售一片红火。那么杂粮行情看涨,给种植区的农民带到了多少实惠呢?我们的记者来到了杂粮生产大省山西和陕西省进行调查。
山西沁县是我国自古以来有名的小米之乡,这里的农民们的一大经济来源就是种植谷子去壳卖小米,沁县漳源镇罗卜港村村民刘贵国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这些年老刘靠着种谷子挣了些钱,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自然是心里乐开了花。
不仅仅杂粮大省山西省的农民靠种杂粮获了益,陕西的农民也受益匪浅。陕西省佳县方塌镇尚寨村的村民尚光武和他的乡亲们一直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在这里,绿豆、小米是他们每天必须的食物。以前,尚寨村人,靠着种杂粮、吃杂粮来填饱肚子、靠卖杂粮挣钱致富却还很困难。
这些年,随着杂粮市场的走红,消费者对杂粮的追捧,尚寨村的村民们,已经可以能把种植杂粮作为自己的一大收入来源了。
据了解,我国常年种植小杂粮面积约1.5亿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小杂粮出口创汇也达到了8.6亿美元,居全国粮食出口量的第四位。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民,都从事杂粮的种植,杂粮数量虽然小宗,但与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
在我国的西北、东北、西南的一些贫困地区,杂粮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食,同时又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调查中,我们的记者发现,这些年,随着小杂粮价格的上扬,农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小杂粮却很难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杂粮产业的发展呢?又该如何突破产业瓶颈呢?
山西沁县漳源镇罗卜港村的村民卫学军看着同村的老刘种的谷子都卖了个好价钱,自己却在家里唉声叹气直发愁。
老刘一年仅在谷子这一项上,纯收入就有八千多块钱,而卫学军不仅仅种的谷子一点都没卖出去,还赔上了自己投入的钱。同样是种谷子,同一个村子、同一片土地,同样的气候条件,老刘和卫学军家的收入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卫学军的谷子产量和质量上不去的问题是出在种子上,这里的多数农民都采取自己留种的方式,导致谷子的品质很难提高。在我国,杂粮种植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杂粮的良种率只有30%-40%。除此之外,杂粮具有生育期短、地域性强、耐旱耐寒的特点。这就加大了杂粮大规模推广种植的难度,而目前的杂粮主产区农民几乎都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
记者调查得知像卫学军他们这样,缺良种、缺良法的农民不在少数。据统计,我国杂粮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10%,但是产量却只占粮食总产量的4%。“种植科技含量低”已经成为我国杂粮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现在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杂粮产品,大多是杂粮的原料产品,加工产品和深加工的品种缺乏。山西省沁县的黄小米是早在乾隆年间就享有盛名的贡米。这里的加工企业也是国内响当当的龙头企业,可是最近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却在发愁。
原来,这家加工企业的加工流程,就是将农民手中的谷子回收,经过筛选、去壳、清洁、抛光等初级加工,变成小米。负责人告诉我们,即便是他们想要谋求进一步的精深加工,也是困难重重,就连最基本的硬件配套设施,他们都需要自己亲自研究。
记者了解到,我国的杂粮加工基本停留在原料初加工的层面上,深加工产品少,科研力量薄弱,技术手段缺乏,整体的“加工科技含量低”成为产业做大作强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那么,应该如何突破产业瓶颈,把小杂粮产也做大作强呢?一些杂粮产区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山西沁县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由龙头企业从山西省农科院引进良种,免费提供给农民,企业在种植过程中免费提供化肥还要教授农民种植技术,谷子收获后再由企业统一回收。
良种的问题解决了,而且都是免费的,农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而在陕西省榆林,当地农业部门针对过去小杂粮种植只能靠天吃饭的现状,研究推广了一种双垄钩覆膜技术提高了产量。而面对深加工产品缺乏的问题,一些企业也在千方百计开发新的杂粮产品。
专家指出,小杂粮产业在种植上应该朝着绿色、健康、无公害的方向发展,在深加工方面,应该努力提取杂粮中的特有营养物质,添加到日常的食品和饮品中去,拓宽加工延伸品的范围。
专家呼吁说,杂粮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我们国家针对杂粮种植的相关扶持力度,还远远没能达到农民的需求。希望有关部门能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角度出发,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助推小杂粮的产业升级。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小杂粮的期望值高,参与种植的农民数量大,可以说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专家指出,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还可以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补充,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仅要 “抓大”,还必须“扶小”,而提高种植和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消费引导力度才是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的必由之路。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