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证——湖北雪灾区采访见闻(记者 叶靖)

2010年02月25日 09:08  编导手记 我要评论

  

    CCTV.com消息:(《聚焦三农》栏目报道)1月2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第一个暴风雪红色警报——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将再次出现大范围的降雪。职业的敏感让我们首先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难得的采访选题。

    当天,我立即将采访计划向节目组制片人屈哲同志汇报,屈哲同志立即指示我和摄像常瑞民,迅速赶往灾区进行采访报道。可没想到,还没出发,我们就感觉到了暴风雪的威力。我们首选的地点是湖南省,可由于冰雪影响,但由于当时前往湖南的航空、铁路、公路已经全部中断。因此,我们决定前往同样受灾严重的湖北省。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武汉天河机场同样封闭;而前往湖北的火车和客车也难以通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联系湖北省气象局和民政厅,及时了解雪灾动态;同时准备好行李,紧紧盯着交通方面的状况——一旦可以出行,立即出发。

    等待、焦急、再等待、无数次的焦急——1月29日,武汉机场暂时开放,我们终于拿到当晚的机票。此时,离春节还有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当天正好是中心正在进行迎春联谊会,和同事们互道祝福后,我们急匆匆的赶往灾区。

    当时,由于座位紧张,我和摄像常瑞民不得不分开乘坐两个不同的航班,先后飞往武汉。不曾想飞机延误,等到达武汉安顿下来,已是次日的凌晨4点,来不及休息,并迅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情况。夜色中,陪伴我们的只有不断飘落的雪花。

    一大早,我们就赶到了武汉长途汽车站和武昌火车站,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采访。黑压压等待的人群、声音嘶哑的工作人员、忙碌的警察、停运的告示牌等等,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回家。

    在火车站,一名河南籍的农民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正带着打工挣来的电视机和电脑,准备回家结婚。他已经拿到车票,由于货物无法托运,他感到有些不满。但听说,取消乘客的货物托运,是车站方面为了更多的加挂客车车厢,运送旅客时,小伙子所有的怨气全部化成了理解的笑容。他告诉我: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回家,他就是扛着重物回家也乐意。

    当天晚上,正是传统的小年夜。等到子夜时分,我们结束采访,才感觉饥肠碌碌——为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采访上,我们一整天也就是在中午的时候吃过一个盒饭。

    在完成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采访后,我们直奔湖北省受灾较为严重的湖北省咸宁市。在咸宁的4天里,我们白天灾区农村采访,晚上接着回传信号,发送素材,保证节目组将灾区干部群众同舟共济、抗击雪灾的新闻及时播发。

    如果说,当时前往灾区采访,是新闻记者职业敏感的冲动,那么,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被感动所包围。

    湖北省嘉鱼县是全国第二大的蔬菜生产县,大雪使全县15万亩蔬菜受灾。而此时,湖北武汉、咸宁市的蔬菜价格一路飞涨,老百姓最常食用的大白菜竟然卖到了1.5元1斤。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嘉鱼县连忙组织200吨蔬菜,无偿送给这些城市,保证市场供应、平衡物价。而嘉鱼县,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遭受过特大洪灾,这次,在面对50年不遇的雪灾时,灾区人民再次用实际行动弘扬着休戚与共的传统。

    而这样的行为还不仅仅体现在政府行为中,为了将农民采摘的蔬菜及时运送、销售出去,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当地党委、政府及时组织一批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对外联系市场,销售蔬菜。

    而在当时,由于大雪尚未完全停歇,南方道路阻塞,不少经纪人运送的蔬菜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整车整车的烂掉了,给他们个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即便如此,这些经纪人没有一个推委,依然按照保护价收购农民的蔬菜,用信用与良知,诠释着人道和商道的共通点。

    针对农业生产在雪灾中,受损严重的情况,湖北省各级农业部门,也纷纷派出技术员,指导农民可以抗灾,部分农技专家、教授也走出办公室,将课堂直接开在白雪皑皑的田间地头。与此同时,当地各级政府还通过政府贴息的办法,帮助受损农民贷款,恢复生产。

    曾凡德是咸安区的一位农民,雪灾使他们家的香菇大棚全部倒塌,损失近6万元。但是,他却主动放弃了政府的补贴,自力更生修复大棚。老曾师傅觉得,当初受损时,乡镇干部第一时间就赶过来核灾,帮他转移菌棒,这已经让他很知足。现在,全国受灾面积这么大,老曾更希望,政府将有限的资金送到受灾更重的地方去。而像老曾这样的农民在当地并不少见。如果说,政府的救助是雪中送炭,那么,老曾他们却让这份关爱又温暖、感动了更多的人。让我一次次为他们动容:多么朴实、坚强、勇敢、善良的中国农民。

    在灾区采访的那些天,还有一份感动——来源于我的同事们。常瑞民是这次配合我采访的摄像,为了拍摄好的镜头,我们一次次踩过齐小腿肚深的雪,穿越冰天雪地的丛林、深山;零下近10度的低温,一工作就是10多个小时。回到房间的时候,鞋子、裤子全是冰凉。

    白天,我是记者、他是摄像;晚上,我写稿件、他传信号;分工明确、井然有序。虽然每天我们都只能保持两个半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实在困得不行,但心里一次次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我们及时的往回发送了3条总时长45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和若干条时讯,圆满完成了节目组交给的报道任务。因为长期身体透支,在结束采访的时候,我和常瑞民见到枕头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但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如果将我们前方采访的记者比喻为冲锋的战士,那么,后方的同事则是我们坚强的支援。同事中,有个叫李淑玉的小姑娘,为了接收我们的信号,无论多晚,她都会守在办公室,直到大年三十才乘坐最后一个航班回到甘肃老家。刘翌、阎虹在完成她们在灾区的采访回京后,顾不上休息,帮助我完成后期节目的合成。以至于我有时候和她们打趣——实在对不起,对你们太残忍了。以黄家平为代表的更多同事,经常会与我们通电话,询问采访情况。最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的说上一句:注意安全,保重身体。虽然只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但足以让我们感动许久。

    屈哲同志作为节目组的制片人,更是电话不断。有几次,我们刚想在车上打个盹,就被他的电话吵醒了,对他这样的关怀,实话说,当时真是恨得有点牙疼。而那时,屈哲同志的爱人即将临产,而他的岳母病危。老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而从他频繁的电话中,有时甚至是深夜的电话,我们知道,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我们不是两个人在战斗。

    在湖北省抗灾最紧张的时期,屈哲同志还指示我们,代表节目组向灾区捐款1000元。因为,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是灾难的见证者,更应该成为救灾的参与者。

    现在,灾区的采访暂时告一段落,但在灾区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来源于责任;一种勇气——叫坚强;更有一种崇高——叫同舟共济……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