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麦田守望者

2010年02月25日 09:10  三农人 我要评论

  

    


欢迎您收看《聚焦三农》周末版《三农人物》。为了把更多正在为推动中国三农进程付出努力的面孔介绍给大家,《聚焦三农》从今天开始,推出周末版《三农人物》,在每周日的21:17与您如约相见。在这个固定的时间里,我将为您讲述这些执着于三农建设的杰出代表精彩的人生抉择。好,先来认识今天的故事主角。

  

    50多年田间守望,

  

    今日捧回科技大奖;

  

    一粒神奇的麦种,

  

    如何成就他的传奇人生?

  

    小麦王国的神话——李振声

  

    2007年2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76岁的李振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里接过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奖状,成为继袁隆平之后第二个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遗传学家 小麦育种专家

  

    他研制的小麦新品种小偃系列

  

    使我国小麦产量增产150亿斤

  

    150亿斤,这就是李振声对人类的贡献。对于许多人来说,李振声的名字并不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那样家喻户晓,但事实上在中国的农学界早就有“南袁北李”的说法。“南袁”指袁隆平 ,“北李”就是指李振生。特别是在两年前的博鳌论坛上,正是李振声代表中国农学界,向一直质疑“谁来养活中国”、质疑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声音,做出了一个最有力地回应。

  

    1995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以1950年到1990年4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以及粮食生产消费等数据作为论据,写成了那篇引起世界关注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李振声:

  

    就是他提问题是提出来谁来养活中国。实际上他真正的答案是中国不能养活自己。

  

    事实上,从那时候起,肩负农业科学家使命的李振声便开始收集中国农业发展的点滴数据,整理资料。10年过后,2005年5月4日,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得出了与莱斯特·布朗截然不同的结论。

  

    李振声:

  

    他三个估计不准,一个人口多估了三分之一,第二个耕地少估了三分之一,第三轻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这样就一个结果,我就算了,到2004年,我们是进出口基本持平。

  

    “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这就是李振声在2005年博鳌论坛上做出的有力回答。或许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然而对于几十年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李振声来说,这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李振声说,60年前他之所以选择农学道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养活自己。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