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0年02月25日 09:18 往期文稿 我要评论
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一群小精灵,它们的形体千差万别,在人类的眼中,有的可爱、 有的诡异、有的狡猾、有的丑陋,然而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都长期伴随在我们的周围。
其实,貌似平静的昆虫世界,弱肉强食依然是不变的法则。
我们注意到在这一场场捕杀当中,获得胜利的永远是那些能给对手致命一击的昆虫,它们有的使用撕咬绝技,有的使用刺杀绝技,很显然,这些招数都跟昆虫的口器密不可分。
真看不出小小的昆虫,个头不大,本事不小,个个身怀绝技,您刚才看到那些昆虫咬的那么热闹,别以为厉害的虫子都长的张牙舞爪的,其实貌似软了吧唧的白蚁也着实厉害的可以。在广州,白蚁的名气大的很,还有个响当当的绰号,人称——“无牙老虎”。瞧瞧去。
利用它尖利的口器,咬死比自各儿大数倍的昆虫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人类来说,它的破坏性却不容忽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只要有了它的身影就得小心了。
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白蚁不自觉的破坏了整座房子,让其土崩瓦解,我们不仅感叹,看似弱小的白蚁不容小窥。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白蚁那一副钳子似的尖利口器,它可以轻易切下边缘的木材,甚至可以将墙面的碎石进行加工,来建立自己的巢穴,这种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毫不夸张的说,白蚁将自己的口器利用到了极致,它的口器不仅能咬木头,更神奇的是它还具有灵敏的味觉功能,只要它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触到食物,它就能辨别其味道。
为了便于看清楚,咱们细细的观察一下蝗虫的口器。蝗虫的口器分为上唇、下唇、上颚,同时它还有下唇须、下颚须和下颚等,上颚的前端有锋利的齿,叫做切区,用来切断食物;它的后部有一粗糙面,叫做磨区,用来磨碎食物。因此,它的上颚与人类牙齿的排列和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中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都是感觉器官,不但有辅助取食的作用,还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功能。
您瞅人家这嘴长的,不光能嚼还能闻,整个一复杂的联合体,真是口器虽小,功能俱全啊。不过我就想啊,昆虫的食物来源这么广,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暴露在外,也有深藏在内。那昆虫还会长出什么样奇特得口器来取食呢?
刺吸式口器有着独特的抽吸构造,很像一个医疗用的注射器。像林中的歌唱家--蝉,也就是知了,它就是用刺吸式口器插进树枝里,吸食其中汁液的。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很巧妙,它实际上就是由原来的下唇延长,形成的一个保护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演变成了细长的口针。像专门吸食动、植物汁液的躅春、蚜虫等等也都是刺吸式口器,它们取食时,同样先把针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
看!蠋蝽先用“折叠尺”刺入一只毒蛾幼虫的体内,然后用“针头”不停的吸取其中血液和组织。躅蝽是昆虫中的剑客!它的刺吸式口器别具一格:上面是针头,下面像是把折叠尺,躅春先用“折叠尺”刺入毛毛虫的体内,然后口针再伸进去吸取毛虫的血液和肉汁。不仅如此,利剑之中还有麻醉液,连挣扎的机会都不给对方,只有乖乖就擒!
小麦蚜虫小巧玲珑,又晶莹剔透!然而它却是麦田里的灾星。
这些针尖大小的蚜虫,密密麻麻地群集在小麦的茎干,叶片和穗部,于是,被害小麦一步步地走向枯竭——然而,那只看不见的死亡之手在哪?
放大了八十倍的拍摄之后,凶器终于暴露出来——蚜虫的刺吸式口器!用这枚锋利的口针,蚜虫刺探到运输植物营养液的筛管,迅速有力地扎进去,贪婪地吸取植物的汁液!而植物的精华就这样一点点地流失殆尽!
不光是蚜虫,其实在我们身边长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真不少,最招人恨的估计可能是蚊子吧,它那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可没少让我们吃苦头,不过,我在想,难道这帮虫子光会刺吸,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又该怎么办呢?
蝇类的口器与前面所说的任何一种都有所不同,它的口器部满很多的细毛,样子很像是一副毛刷,这对它们来说太重要了,可以帮助它们舔吸食物,因此,这种口器形象的称为舐吸式口器,它的上颚和下颚都已经退化,口器由下唇特化而来,而且特别发达,样子像是个蘑菇头。取食时,唇瓣平展成圆盘状,贴在食物上,液体食物经伪气管过滤进入食物道。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它们只会舔食植物表面的汁液,就拿南美斑潜蝇来说吧,它的主要食物是叶片里的液汁和叶肉,那它怎么才能穿透叶表皮富有韧性的角质层获得叶汁和叶肉呢?这时它的尾部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藏在尾部的产卵器伸了出来,在叶片上钻了一个小孔,然后退后两步贪婪的吸食起来,真是嘴巴不行屁股帮忙,这小东西还挺有高招。
这小昆虫们也真是不容易,为了弄口吃的,把自己的嘴巴武装的千奇百怪、花样百出,咱们看到的这些昆虫的口器,也仅仅是众多类型口器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刮舔式、嚼吸式口器等等。关于昆虫口器的事儿,今天咱就先到这里吧,就到这里。
也许有一天生物学家还会发现更为奇特的昆虫口器。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