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走迷宫

2010年02月25日 09:37  往期文稿 我要评论

  

点击收看这期节目视频

点击查看节目联系方法【实时更新】    

这一幕的主角就是这些白色的大老鼠。比起它们那些穿梭在深沟暗巷里的亲戚们,这些白胖的大老鼠可以说是血统纯正,背景清白。

这一百多年里,它们的繁衍和生活受到了人类最严格的控制。总之,这是一支与世隔绝的独特的老鼠家族,终生呆在科学家的实验室当中。它们的使命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人类服务。老鼠们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走上科研之路,所要付出的工作辛劳也非同一般。比如像这样,一次次站上高台,承受心理的磨练。

  

别瞧这灯光,高台,还有众目睽睽之下的展示,这几只老鼠可不是为了拍摄来摆造型的模特。这些可都是它们不平凡的科研生活的一部分。站在旁边的人您注意了吗?他们的身份可是心理学家。老鼠们正在和心理学家搭档工作呢。可是到这,您不觉得奇怪吗,这研究心理的人和老鼠能有怎么样的渊源呢?
 
心理实验室中的老鼠们,它们的生活注定充满着刺激和不确定。

在这里,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时还会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且伴之以不间断的脑力付出的艰辛。

简单说,它们的任务就是要尽情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也恰恰是老鼠们展现出的真性情。在这里,老鼠们的惊恐或是好奇,一举一动,甚至是失控时无所顾忌的大小便,都成为被观察的内容。

更直接一点说,心理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老鼠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我十年前学心理学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很奇怪,很怪异的眼光看着你,你在学心理学是不是能知道我在想什么,知道我脑子里想什么东西,认为心理学是很玄妙的一个东西,但我们所谓说心理事实上就是个行为表现,从行为观察,行为组织的角度,我们把心理,大多数都能还原到行为上来。”

的确,我们的行为就是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它能在不经意间反映出我们真实的心理状况。

人的大脑里有数百亿个神经细胞,它们构成了一个接受、传递、储存和整合信息的庞杂的器官。

实际上,要直接研究大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我们的行为,发现了更多的线索,并且运用他们的发现,衍生出关于我们头脑内情形的种种假设。

咱们来总结一下啊。虽然说脑的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能被行为传达出来。这么说来,这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恰恰就是心理问题,也就是脑的问题。可是这疑问还是没解开呀,该研究的不是咱们人的行为吗?可这些心理学家们干吗那么在意这些老鼠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生物界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自然选择,对不对,就是说进化论的里面,它的一个前提不管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它都有一个原始的共同的祖先, 那么这心理现象也是一样的,我们讲动物它也有心理,动物的心理和人类的心理,从进化角度来看的话,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我们讲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肯定有存在共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用动物来进行这个研究的一个前提。”

进化的过程是连续的,我们沿着同样一根进化链条,一路走来,拥有了本质相同的原始脑。高等动物行为的组成和功能上的特征,同样也能在较低等的动物身上找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我们讲这个老鼠的脑袋和人的脑袋它的基本结构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它有海马,它有杏仁核,它有皮层,和人也一样,只是人类的皮层更加发达一点,所以他能够完成更高级的一些任务。但是我们讲最基础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正是在这些基础层面上的相同之处,让我们的心理学家们特别关注这些老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我们人类行为的或者心理的一些生物学机制怎么来研究,你不能拿人来做实验研究,对不对,所以我们用动物来研究。”

直接面对自己的大脑时,我们遇到的是一道最为繁复的迷题,聪明的做法也许是暂时绕开那令人困惑的枝节,从最本初的部分入手。

这么一来,动物研究就成了解题的突破口。至于为什么就选择了老鼠呢,借用现在的说法,也许是一种缘分。一百年前,第一批老鼠偶然进入了实验室,之后,它们逐渐成为了科学研究中的宠儿。特别是当基因时代到来时,人们发现人类和老鼠的基因竟然有90%以上是一致的,这个意义就更是不寻常了。于是一种偶然就变成了必然。

在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要尽量避免陷入拟人化的陷阱。可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作为纯粹的观察者,我们没必要太过拘泥。那么有谁试过换位思考,去体会一下老鼠们的感受呢。

这是一只置身于迷宫中的老鼠。

  

老鼠确实在走迷宫,可是这样简单的一件装置,好像很难让我们和人类建筑中那些错综复杂,弯弯绕绕,扑朔迷离的迷宫联系到一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我们人类想的迷宫应该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自然环境里的迷宫可能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在实验室里面的迷宫,我们为了这个设计,实验设计的简略,只要能说明问题,我们把那个迷宫就是经过几十年以来,就多少科学家在努力把这个迷宫缩得简单,就是尽可能说明问题就行。”

实际上,早期的实验迷宫也同样充满了转弯和死胡同。可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复杂是不恰当的,因为对于研究来说,它无形中增加了太多的干扰因素。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忽然面对一个复杂的环境,比如说在陌生的城市迷了路。那么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得有多少东西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呀。我们就得一一剔除那些会引起混淆的因素,找到最主要的线索。而心理学家们也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将迷宫逐渐简化了。

还记得我们初入迷宫的时候都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吗?

也许先是莫名其妙的惶恐:之后可能会被探究的好奇心所取代;或者是充满困惑,无从起步的一刻……

在陌生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我们会凭借本能,激发出一些最本初的心理体验。

  

那么我们的主角呢?它遵循的又是什么样的直觉或是判断来跨出自己的第一步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你会自然就有一种焦虑恐惧的反应在里面,因为你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所以你希望找到一些安全的地方,比如说你周边的坐走的地方,你都是不会站到一个四周无靠的地方,动物也一样,它就是一个安全的需要的一个反应,所以它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面,一个很空旷的地方,它首先想自己避免被攻击,所以它会找到贴边,贴边走,所以你看它老不会到中间去,就贴在那个边上,它至少在边上这边自己这一边至少是安全的,它知道是最安全的,然后它会竖起来,动物会竖起来,那么竖起来它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它的视野会开阔一点,就像我们有时候这么把眼睛一遮一样。视野开阔以后,看看周围有没有对它构成威胁的东西在里面。”

最初的紧张和焦虑让它不管不顾的随地大小便起来。这应该也是我们熟悉的吧。因为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的关联都源于我们的原始本能。

一只在现实生活中的老鼠,它们的生活状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酷多了。老鼠们没时间也没心情考虑该去哪休闲,该找谁去叙旧。在它们短暂紧张的一生中,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环境再错综复杂,老鼠们也能凭借本能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那就是找到食物,同时保证安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博士说:“就像我们在一个旷野里面怎么找到我们要吃的东西是一样的事,找到哪个地方可以找到吃的,哪个地方可以躲的地方,那么动物也一样,它必须根据自身的环境,自己的位置在哪儿,然后周边哪些参照物在哪儿找。”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