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猪

2010年02月25日 09:51  往期文稿 我要评论

  

  

“我们是兰西种猪场的,我们到这块来搜集民猪。”

“现在还有啥那个猪长的慢,长得慢就没人养。”

“这附近有没有谁家养黑猪的。”

“没有,没看见。”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今天我们继续保种的话题,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科研人员在民间搜寻猪的画面,不就是猪吗,到处都有,怎么还费这么打的劲儿去找呢?他们找的猪可不是一般的猪,他们找的是东北民猪。

“张德彪他家就在那呢?”

他们经过一个月的搜罗,才在偏远的山区找到一头东北民猪。

“看看这个猪怎么样?”

“这个猪行。”

“这个家伙基本上特征和民猪上都一样。”

专家认为,这头猪之所以像东北民猪,是因为它具备了东北民猪的基本特点,第一,它全身的被毛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黑”,特别是脖颈上的鬃毛又粗又硬。第二,它的耳朵也特别的大,就像一个蒲扇一样垂下来,脑门上还有“八字”图案,其实,在以前,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养殖这种民猪,但是,在上个世纪7、80年代,由于当地引进了洋猪,使很多养民猪的农民纷纷改养洋猪。原因很简单,洋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也高。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赵刚老百姓养的时候呢,生产发育快,饲料报酬也高。就是它一般三斤多就能长一斤,而民猪需要四斤多。

受到洋猪的冲击,东北民猪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在有些地方销声匿迹了,按理说,市场决定需求,既然东北民猪都没人养了,那为什么专家还要千辛万苦的去寻找呢?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种质资源,东北民猪本身具有其它很多猪种不具备的优点。东北民猪的第一个优点就是肉质好。第二个优点是抗寒性强,第三个优点是繁殖性能好。如果说东北民猪绝迹了,那么从遗传学上,再想利用这种猪的优良基因,就无处可寻了,所以在2006中国农业部出台的畜禽保种计划中,东北民猪名列其中。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王希彪:肉质好只是民猪的优良特性之一。

东北民猪的肉质好在当地是有口皆碑的,从颜色上看更是显而易见的,根据实验可以看出,东北民猪肉的保水性能比较好,颜色也比一般猪肉好得多,它的颜色比较鲜红。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王希彪:现在引入的那些肉品种,也就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品种,它的肉普遍发白,也就是说,东北民猪肉里含的血红蛋白比较多,肌纤维多,另外东北民猪肉的大理石花纹比较明显。大理石花纹一般的,咱们用它来反应肌肉内部的脂肪含量。因为肌内脂肪含量对亚洲,特别是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影响肉的口感。

肌内脂肪含量高,肉的口感就好,一般来讲,我们常常说猪肉好吃不好吃,在科学上来讲,对肉风味起到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有: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以及核苷酸。经过测量,东北民猪猪肉的这些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外来猪种。

  

责编:刘岩

声明:中国网络电视经济台所载视频、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边看边聊

登录 | 注册

内容 

验证码:
视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