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价高】
富源某农户:18块一公斤、别的猪14、15块一公斤。
富源某农户:养一个老母猪赚一万多块钱。
【不好买】
富源某女农户:上星期就打电话给他们了,总是说没有没有。
【肉好吃】
富源某男农户:肉质嫩,瘦肉多,吃起来味道好。
富源某女农户:那个瘦肉哗哗的多,好看得很。
看了刚才这段,您一定会纳闷,卖价高、不好买、肉还特别香,这到底是什么猪啊,有这么多的说头?就是它——大河乌猪。看它,毛色乌黑,体质结实,憨头憨脑的,表面看来好像和普通的猪也没什么大的区别,可为什么名头那么响呢?这大河乌猪,是云南省富源县的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的一个新猪种,200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新品种。要说起它诞生的过程,还有一段很曲折的故事。
这里就是大河乌猪的诞生地——云南省富源县。要提起大河乌猪诞生的故事,先得说说它的祖宗——云南著名的地方猪种大河猪。大河猪原产于富源县的大河镇一带,它的长相很特别,可以说是从头到脚都有讲究。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连林生教授: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头顶八卦,嘴筒三道箍,后腿穿套裤,必是大河猪。
大河猪的额头上有一个菱形浅皱纹,俗称“八卦”; 嘴的前端有三道浅皱纹,看起来像是“三道箍”;后腿上的皮, 褶皱很多,看上去就像套了一条短裤。大河猪的长相特别,不过它之所以名声大,还和云南一种著名的美食——火腿有关。
云南省富源县畜牧局局长陈晓锁:大河猪是我们云南省滇东北地区腌制火腿的最好的原料,当地的百姓非常喜欢。
富源县某农户:养到100多斤宰的时候,就想着要下火腿,就把它下成火腿。下火腿就比较好吃
在富源的农家,用大河猪后腿腌制成的火腿,是必备的家常菜。
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政府县长顾琨:它主要是瘦肉里面的肌间脂肪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较高。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所谓肌间脂肪,也就是沉积在肌肉间的脂肪。大河猪的肉因为肌间脂肪多,看起来肥瘦相间,有红有白,尤其是腌制成火腿之后,会呈现出和大理石一样的漂亮花纹;因为肌间脂肪多,吃起来也是瘦而不柴,嫩滑多汁,特别的可口。
大河猪的优点突出,富源人的保护工作做得也很早。早在1973年,富源县就建立了大河种猪场,县里的科技人员在云南农大动物育种专家连林生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大河猪的提纯复壮工作,把大河猪的优良基因保持了下来,满心希望这传统的宝贝猪能为发展县里的养猪业做出贡献。可这时,问题出现了。
连林生:我们发现大河猪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主要性能的经济价值跟不上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
养猪业要想大发展,就得搞规模化养殖,可是大河猪却有几个特点,不符合规模化养猪的需要,突出的有两条——生长速度慢,产仔率低。普通的商品猪平均每天能长600—700克,也就是1斤四两肉,达到出栏标准,需要大约120天的时间,可大河猪每天只能长320-450克左右,也就是还长不到9两,达到出栏标准,需要整整一年,是商品猪的三倍!再看看产仔数,普通商品猪平均产仔数一般在12头左右,而大河猪的产仔数还不到8头。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大河猪的优良特性是保下来了,可是它长得慢,生得也不多,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市场上猪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时候,好多农户就不再养大河猪,开始去养长得快、生得多的洋猪了。群众不接受,就推广不开,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发展大河猪产业,专家们通过研究讨论,选择了杂交改良这条路,开始了艰苦的实验过程。
连林生:我们在这个杂交组合试验的时候,比较了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和大河猪杂交组合的性能
大白猪,也叫大约克,原产英国;长白猪,产自丹麦;杜洛克,来自美国,它们是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量引入的几个主要的西洋猪种,俗称“洋猪”,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长得快,产子率高,瘦肉率也高,非常适合工厂化饲养。专家们想以它们为父本,和大河猪的母猪进行杂交,希望杂交后代可以保留大河猪的优点,并且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子率。不过,这三种洋猪,哪一种做杂交父本最合适呢?说来有趣,这选的是爸爸,看的却是孩子们的表现。专家们对这三种洋猪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进行了各方面性能的测定,并且确定了两个选择标准。
连林生:育成的新品种,对当地的适应性,对饲料的采食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先说适应能力,主要是要适应富源当地的气候条件。富源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山区,昼夜温差大,而且干湿季分明,早春的3、4月份很干热,夏季5、6、7月又是阴雨连绵,这样的气候条件,对猪的适应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一点上,大白猪、大约克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表现都不是很好。
连林生:用长白猪和大约克来杂交的话,群众饲养下来,小猪的病很多,仔猪白痢,还有一些内科病。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相反,杜洛克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却非常适应当地的环境,身强体壮,很少生病。
杜洛克和大河猪还符合专家们提出的第二个标准——采食能力强。采食能力强,通俗地说就是不挑食。以前富源人养大河猪,大多是就地取材,喂的是蚕豆秆、苕子花一类的青绿饲料,俗话说入乡随俗,“洋猪”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要想被富源的老百姓接受,也得吃这些。可是,“洋猪”们在规模化养猪场里吃的都是配合饲料,什么玉米、豆粕,都是高营养高蛋白,它们的后代能适应青绿饲料吗?大白猪、长白猪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都没能过这一关,而杜洛克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却表现不俗
连林生:它不捡嘴,病少好养,老乡给特什么农家饲料,它都能够大口大口的吃
除了身体好,不挑食,杜洛克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还表现出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平均每天能长600克的肉,已经达到了普通规模化养殖场里猪的生长速度了!这正是杂交改良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孩子的表现样样出色,爸爸也就测试合格了,于是,杜洛克从三种“洋猪”中胜出,成为大河猪杂交改良的父本。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杂交父本虽然选定了,可是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在刚才咱们说的对比试验中,专家们就发现,杜洛克和大河猪的杂交后代,虽然很多方面表现很好,但是也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毛色。
杜洛克和大河猪杂交出来的小猪,呈现好几种不同的毛色,黑的黑、黄的黄,还有带花纹的,这和当初专家们的预测相差很远。咱们先来看看大河猪的毛,它的毛色在当地有个特殊的叫法——“火毛”。
连林生:火毛实际上它是一种棕褐色的一种毛色,那么老乡因为它有点像烧火向上蹿的火苗,有点红色就叫火毛了。……在阳光下照射的时候,那个猪的毛色像一条金龙一样的,
大河猪的“火毛”其实就是棕褐色毛,而杜洛克的毛色也是棕色的,和“火毛”很相近,按道理说,它们的杂交后代大部分应该会保持“火毛”的特征。可没想到的是,杂交后代的毛色却各不相同、差别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连林生:大河猪的火毛和杜洛克的棕毛色,可能不是一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
什么是等位基因呢?我们用这两条线来代表小猪的一对基因链,左边的来自母亲大河猪,右边的来自父亲杜洛克猪,这两条线上的这两个红色区域,因为位置相对应,同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被称作等位基因。我们假定大河猪的火毛基因与杜洛克的棕毛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那么小猪们的毛色就会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棕色,保留住“火毛”的特征。
但是,杂交的结果却是,出现了不同毛色的小猪,这也就是说明,控制大河猪“火毛”和杜洛克棕色毛的基因,并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各自位于不同的位置上的。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一个新品种要培育成功,各方面的性状都要相对稳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毛色稳定,既然不能让杂交后代保持大河猪的火毛特征,那就必须另外为它们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毛色。专家们通过认真地研究,最终选择了黑色。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乌猪研究所副所长吴汝雄:这个是从毛色遗传的基因角度来说,黑毛色的基因属于一种隐性基因,隐形基因纯和以后,它就基本不会分化了。
隐性基因,简单的说,就是具有隐藏性的基因。那为什么隐性基因就稳定呢?咱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字母游戏就明白了。我们用英文字母大B小b来代表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它们杂交后代,就会出现4种情况,大B大B,大B小b,小b大B,小b小b。因为大B基因是显性的,前三种组合表现出来的都是大B所代表的特征。只有第四种小b小b的组合,小b隐藏性的特征才能表现出来,在后代中也表现稳定。
话题回到大河猪的杂交改良,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黑毛色就是性状稳定的隐性基因,在后代中不容易发生毛色变化。根据上面的原理,性状相对稳定的黑毛色,就被选为杜洛克和大河猪杂交后代的主流毛色。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其实,在选定黑毛色的同时,科研人员还在做其它的工作,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品种的核心群,也就是要给新品种建立一个小型的社会,其中要包括8-10个不同血统的家族,这样,才能避免近亲繁殖造成退化,保证新品种种群的稳定性。在这项工作中,这种公猪和种母猪的选择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从仔猪出生开始,称体重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过第一次比较重要的称重,是在70日龄的时候。这时候,母猪的体重要达到18公斤,公猪20公斤以上。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小猪,就会被淘汰。
到4月龄的时候,进行第二次重要的称重,这次的体重标准是45公斤。
6月龄的猪基本上成熟了,接下来可以配种了。这第三次选择就在配种之前进行,项目比前两次要多。测体重:公猪体重基本都在65公斤以上,而母猪体重要偏大一些,一般在80公斤左右。测体尺:主要包括体长、体型长、胸围、腿臀围、体高,一共五个指标。还有一个项目——测背膘,也就是测猪背部的脂肪厚度。
吴汝雄:有少部分猪,由于它肯吃肯长,已经超标了,超标以后在公母猪当中都不适宜留种。
为什么背膘过厚的猪不适合留种呢?因为核心群的繁育方式是本交。
吴汝雄:那个可以保证它的产仔数;另外就是训练这些公猪,因为这些公猪长时间不给它交配,也不采精的情况下,性欲就会下降,就不能再用了。
本交可以保证产子质量,不过进行本交的猪身体不能过于笨重,否则就会影响繁殖能力,所以,不论公猪母猪,如果背膘过厚,就得被淘汰。测背膘,当然不能割下一块肉来测,而是使用一种特殊的仪器——背膘厚度测定仪。它的原理有点像医院里的B超仪。把猪的背毛剪去,刮干净,再涂上润滑剂,然后把背膘仪的探头放上去测量,就可以得到这头猪的背膘数据了。吴汝雄:基本上公猪都在2-2.5厘米,母猪不大于3厘米。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经过三次选择,工作人员就给这些被选定的公猪和母猪安排婚事,好为第四次选择做准备。这繁育能力,必须通过它们的后代来看,而且公猪和母猪的选法不一样。种母猪要看它生的前两窝小猪,如果每窝的小猪都低于6头,母猪就必须淘汰。种公猪的选择,要看它的配种几率。当一头种公猪连续配种30窝以后,计算30窝小猪头数的一个平均值。
吴汝雄:基本上是低于7头的,我们就把它淘汰了。还有性欲低的,或者配种不行的,精液品质达不到要求的,我们都淘汰它。
种猪的严格选择,是保证新品种核心群建立的关键一环,当然,这项工作并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吴汝雄:从92年开始,到2000年,整整九年。九年七个世代才育成。
2003年,这个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品种审定专家组的审定,被命名为大河乌猪。
大河乌猪,继承了大河猪肉质好、耐粗饲等优点,也达到了专家们当年的杂交改良目标。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种猪场副场长荣耀先:大河乌猪乳头数比较多,7对。
大河猪的乳头是5对,而大河乌猪多出了两对。乳头数增加,表示出生小猪的数目增多了,繁殖小猪的能力也就增强了。现在,大河乌猪的平均产子数是12头。产子数提高了,大河乌猪的生长速度也快了。
云南省富源县大河种猪场场长孙兴达:大河猪每天增重450克,大河乌猪现在每天的增重达到670克。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大河乌猪的诞生,使富源的养猪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专家们又利用性状稳定的新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实验。
陈晓锁:我们大规模推广大河乌猪母猪,利用大约克公猪进行定向杂交生产商品猪。
以大河乌猪作为母本与英系大约克杂交生产的商品猪,不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带动了火腿等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富源县东恒集团董事长张家永:它的肉质鲜嫩、香。大河乌猪的火腿与其它的猪的火腿,鲜腿做出来,它的出品率高,一百公斤的鲜腿,它的出品率可以达到70%
顾琨县长:现在大河乌猪我们每年都以20万头的数目在递增,到2010年全县将出栏肥猪150万头,我们相信有良好的市场、有好的政策的扶持、有广大农民饲养的积极性,大河乌猪产业一定会做得更大更强。
保护了传统的种质资源,又坚持不懈地培育新品系,富源人的努力,在今天已经收到丰厚的回报。如今,富源县已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富源大河乌猪”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云南省第一个拥有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责编:刘岩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