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啊,跟大伙说说两种蘑菇,一种是双孢菇,还有一种是猴头菇。这个双孢菇怕冷,北方种植,一般冬天都出不了菇;而猴头菇呢正相反,它怕热,所以夏天一般都不长。而山东一些种菇的农户,偏偏在别人种不出来的时候种出来了,人家都没有的时候我有,那行情,火。
双孢菇很多地方都种,但因为不耐冻,一到冬天,农户们就闲下来没事干了。可在山东东营毛坨村双孢菇养殖基地,越是数九寒天,外面冰天雪地的,农户们越是忙活得热火朝天。技术员王国孝告诉记者,这里冬天能出菇的绝招,就在于这个大棚与众不同。
王国孝:这些棚是半地下模式的,保温效果是比较的好,现在在冬季,棚内的温度一般保持在14度左右,是非常利于这个双孢菇在冬季出菇。
乍一看,这也普通嘛,没什么不同呀,其实它和常规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因为是半地下的,和外界的空气热交换少,所以冬天棚内温度高。
崔长玲:菇农啊,他都认为冬季这个双孢菇休眠,不出菇,这是它的特性,实际上它不是这么一回事。就像咱今天看的这个棚,现在长势都非常不错,为什么呢?就是说给它创造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
山东省食用菌协会的崔老师,负责指导基地的生产。他说,北方种植双孢菇的模式,一般都是从南方福建一带引进的。但由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所以,要想在冬季出菇,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
崔长玲:现在大面积种菇的,都采取了一个高架棚模式。到南方啊,你像这个高架棚啊,正好适合它的生长,到了北方呢,再利用这样的高架棚,这个温度达不到,它就不能生长了,就像我举的例子一样,到南方,现在可以穿一个衬衣就行,到北方还要穿棉袄。
为什么高架棚温度达不到呢,是因为棚在地上,通风的量大,就不容易保温。为了能让这种栽培模式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崔老师他们首先对菇棚进行了改进,目的就是给大棚增加保温措施。这第一个措施,就是棚内地面下降,同时,大棚的高度也降低。
崔长玲:怎么做呢,就是挖这里面的土,就取60公分的土,正好筑起这个,筑到1米7左右的墙来,正好。因为这个土质呢,不行,所以说呢,是用砖垒的,但是凹下这一块去呢,也为了保湿,也为了保温。
土质好的地方,就可以用棚里挖出来的土,直接筑大棚的墙,这种土墙,不仅保温效果比砖墙好,而且建棚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为什么要强调挖60厘米深呢,因为太深了,通风效果不好,太浅了呢,保温效果就差点事。这种棚,外面看起来挺矮的,但里面的棚体,实际可以达到1米8高。
大棚的第二条保温措施呢,就是棚顶盖棉被。
崔长玲:棚顶盖一层塑料布,上面还要盖一层草,你像麦秸草啊、稻草啊还有咱们的杂草都行,盖上以后再盖上一层塑料布。这种情况下呢,冬天也冻不透,气温高的时候,晒不透,它既能降温,冬天还能保温。
因为双孢菇生长不需要光,盖上厚厚的棉被,大棚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棚里面暖暖和和的,正适合双孢菇的生长。
大棚的构造因地制宜了,接下来,崔老师他们在床架的设计上,又进行了改进。
崔长玲:这个棚的设计啊,就是说不要超过4层,一般情况下,3层就行。
南方的高架棚,一般都种7、8层。这种高层的棚,一个是不容易保温,另外,操作起来也不方便。
崔长玲:因为栽双孢菇要覆土,要往上上料,再说呢,喷水啊、管理啊、采菇啊,能造成很多的误工。
为了更经济实惠,他们干脆把最底层的架子也省了,直接把双孢菇种到地上。
比方说,种3层蘑菇的,只要搭2层架子就行了。
一开始,农户还不接受,认为双孢菇直接栽在地上不通风,怕蘑菇不长。为了让老百姓信服,崔老师专门做了对照试验。
崔长玲:就是这半边棚,用的架子,往这儿都没有用架子,结果呢,这个地下的长得要比上面的还要好,你看,都非常密,你往西一看都非常密。并不是说这个不行,就是说没必要,它效果是一样的。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试验表明,双孢菇种床上和种地上,品质上没什么区别。
崔长玲:我这几年的经验啊,在地下这层要比上面这个还要产量高,为什么呢?地下灌水的时候啊,这个料没有水分了,可以往里灌水,还增加它的水分,上面这个它灌不进水去。再一个本身这个地它就有水分,是吧,它吸收地中的水分,所以说呢,地上这一层呢,比这几层的这个产量还有所提高了。
菇棚、菇床经这么一改进,不光省事,还省钱了呢!不仅冬天能出菇,产量也比搬到北方的高架棚的提高了,你说何乐而不为呢?
崔长玲:现在这个产量早种的特产32斤,就是说达到30斤没问题。
双孢菇生长需要新鲜的空气,地上的高架棚,通风的时候,进的风就比半地下的量大,所以,床上的水份蒸发得也快。
国教授:很多地方,现在可以说就是绝产,冬天生产,就是绝产,最多的也就是3、4斤的产量。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吧。可光有产量还不行,反季节栽培,要想卖上好价钱,蘑菇的品质更重要。
崔长玲:这个蘑菇品质的好与坏啊,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料的发酵。
什么,发酵最关键?可料的发酵和长出蘑菇,隔着好几个环节呢,为什么说发酵是关系双孢菇好坏的关键呢?
崔长玲:实际上发酵呢,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料的腐熟和杀菌、杀虫。
发酵之所以非常重要,原因有两条。第一条,种双孢菇,必须用熟料。
崔长玲:因为双孢菇菌丝不能分解未经发酵的培养料,就是说生料的营养它分解不了,吸收不了,它转化不了。
菌丝如果营养不良,产量自然高不了。
崔长玲:第二个问题,病虫害又来了,是吧,发酵不好的时候,也有这个杂菌,也有虫。
双孢菇是栽培在床上的,不像其它菇类是用菌袋装的,菌袋就可以密封后,高温高压杀虫,灭菌,而床上的料是暴露的,所以只有经过充分的发酵,才能杜绝病虫害。
崔长玲:为什么现在双孢菇好多菇农往里喷药,你就喷再低毒的药,再可以国家不禁止的药,它也是一种药。它对蘑菇没有一点增产作用,只是增加它的药残。
一旦检测有药残,您就卖不出去。所以说呢,这个前期发酵工作,一定要做好,不然就没有补救的措施。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那发酵的时候,具体要注意点什么呢?
崔长玲:一般情况下,这个料温要求达到70度以上,然后呢,保持三天,之后呢,再进行翻堆,翻堆以后呢再重新建堆,这样连续三次,也就是说三个70度以上的三天。
翻堆的目的呢,是为了发酵均匀,但有些农户翻堆时,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温度没到就翻了,要么翻得不均与,结果造成发酵不彻底。
王国孝:这个是根本不需要打药的,我们前期的工作做的非常充分,后期基本上就是那个喷喷水、通通风。
正因为前期做得到位,所以这里的双孢菇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全国双孢菇生产走下坡路的时候,毛坨村的双孢菇却走出了国门。像基地今年春节前上市的这茬双孢菇,是2008年12月1号盖的土,出了正月,就收了3潮菇,因为棚内温度高,一直可以收到5月份。
王国孝:春节的价格是在5块以上,平常是那个2、3块钱,这样的话,经济是非常的划算。
张书记:一般就是从9月份到10月份这个阶段出菇,那个时候呢,它价格比较偏低,正到了春节前后价格高了,整不出了,老百姓急得不行了。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光这个年前、年后出这么几天,要增加他一半的效益。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毛坨村的菇农呢,是把夏天出菇的双孢菇种到了冬天,而山东青州弥河镇的闵宪岭呢正相反,他是把冬季出菇的猴头菇,种在了夏天,怎么实现的呢?猴头菇不是怕热嘛,老闵就让猴头菇住到了冬暖夏凉的防空洞里。
防空洞里栽培蘑菇,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猴头菇是比较珍稀的菌种,能实现反季节栽培,效益就更显著。
闵宪岭:那夏天的效益是比冬天的高,效益那是比这个正常生长效益高出一半来。
老闵说,用山洞种猴头菇和用大棚种比起来,冬天不用升温,夏天不用降温,投入少,成本低,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四季洞里的温度都保持在15~19°之间,非常适合猴头菇的生长,天天都能出蘑菇。
闵宪岭:夏天是天天出菇,夏天和冬天是一样的出法,因为洞里就是和恒温一样,这里面不分春夏秋冬,我这里面,一年四季不让它闲着,总出。
虽说用山洞、防空洞栽培猴头菇,能够做到周年生产,但山洞和山洞还不一样,有些就不能用。
崔长玲:南方、北方各地的山洞啊,不一样,同一个地区的山洞,原来的人防工事,它的构造是不一样的。有些山洞它这个自然的通风非常好,比较干燥。有些山洞常年滴水,就是人为的通风,它也排不出去,像这类山洞不能搞这个猴头栽培。
用来栽培猴头菇的山洞,最好有两个出口,这样,自然的通风条件好。如果只有一个出口,洞里的潮气就不容易排出去,不利于猴头菇生长。
不过,要想利用山洞,在夏季种出品质好,产量高的猴头菇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闵凭他种植30多年猴头菇的经验,总结出几招。首先呢,是这菌袋的摆放方式。
闵宪岭:我的种植方法按照那种原始的,它的生长环境那个条件给它创造,所以摆这个菌墙吧,距离比较远一点,不像别人那么密,都对口出。
什么叫“对口出”呢,就是摆放菌袋的时候,要一反一正地摆,让前后两面墙的猴头菇对着生长。为什么要这么摆呢?因为老闵发现,在原始森林里,自然生长的条件下,如果在一颗树上发现一个猴头菇的话,那么在它附近的对面树上,一定就能找到另一个猴头菇,所以,猴头菇也叫对口菇。
闵宪岭:它可能袍子粉弹射的原因。
老闵根据这一自然现象,模拟猴头菇自然生长方式来种植,效果还真是不错。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菌类生长好坏有三大因素,温度、湿度、空气。因为山洞里恒温,所以温度就不用咱操心了,要想种好猴头菇,关键是通风和湿度两方面要控制好。
闵宪岭:山洞主要是通风是大问题,湿度在山洞也是比较难做的一个事。
通风呢,是为了换进新鲜的空气,但老闵说,大多数菇农们理解的通风,却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
闵宪岭:食用菌就怕这个风,它是需要新鲜空气,所以说通风我认为应该说成是换气。换气的意思呢,就是把这个气吧,叫它流出去,流动比较慢。
猴头菇刚长出来的时候很嫩,如果有风吹进来的话,都能把猴头菇吹干,这样就长不出刺了。猴头菇光有头不长毛,秃瓢,这就属于畸形菇了。
为了避免风直接吹进来,老闵在洞口挂了一个塑料门帘,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速,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可即便这样处理了,挨着过道的猴头菇,也难免不被风吹着。
闵宪岭:这就是由通风造成的一种病,因为风有速度,你感觉到风了,它就能出现这个情况,猴头刚出头的时候很嫩,一见这个风,完了就不长刺了。像这个,风一吹以后,根本就形不成菇了,像这个,皮都干得发亮了。到了里面就行了,往里边一点就好了。
通风,一个作用是带进来新鲜的空气,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排湿,让洞内的空气流动起来,蒸发掉一部分潮气。但是夏天,什么时候开门通风是非常有讲究的。
闵宪岭:到了夏天,外面的空气那个浓度低,里面浓度大,外面空气轻不容易往里走,那就必须是夜间通风,不能白天通风,你白天通风,根本外面空气进不来,进来点吧,不等到跑到里面的风就成水了。
白天,洞里洞外温差大,一通风,冷热空气一交流,就凝结成水了,本来洞里就潮湿,通风不正确,湿度反而更大了。
闵宪岭:因为外面的空气30多度,里面才10来度,进来以后,马上就能变成雾气,那就证明还是100%,基本上就和瓢泼大雨那种水分了,全是水。
崔长玲:因为它刺很长,里面含水量过大,它就很容易出现那个腐烂现象,发黄、变黄,腐烂现象。
所以,夏天通风,最好是在晚上,这时,外面的温度降下来了,内外温差不大,效果就比较好。
闵宪岭:得8点钟以后吧,温度多少低一点,看看低一点就开始通,通到4、5点钟。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那洞里的湿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算通风合适了呢?
崔长玲:这相对湿度必须达到90%左右,你像低于70%它很难形成这个菌刺。
闵宪岭:因为这个猴头菇,它必须得在这个80以上的这个湿度下,这个刺才能长得比较正常。
除了风吹着会产生畸形菇外,洞里湿度低,空气干燥也会产生畸形菇。
闵宪岭:干了也是跟风一个道理,风一吹它自然就是干,比如说湿度很大的时候,吹风就差一点,要湿度小,见风就形成秃就厉害。
太湿了吧,猴头菇烂,太干了吧,它又不长刺。就差这10%的湿度,实在是不好把握。可老闵有办法,一个是凭肉眼看。
闵宪岭:我这个山洞要是这个空间看啊,要是50米要有能见度的话,完全就行了。要是雾气大的话,有10来米都不行。
在控制湿度方面,他还有一个更直观的土办法,我们姑且叫它晾衣指数。
闵宪岭:要晾上一件衣裳的话,要是有两三个小时就能见干的话,你就得往上喷水啊,要是半天能干的话,那你就必须得喷水。你要是这件衣裳一天不变样的话,不用喷水,还得赶紧通风,把潮气得往外蒸了。
湿度如果能保持在90%左右,猴头菇就能正常生长,无论形状啊,还有毛刺啊,才能达标。一等的猴头菇,刺都能长到2厘米,完全耷拉下来,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跟真猴头很像啊!
因为老闵对通风换气,还有湿度的把握上,经验比较老道,所以他这个山洞里,猴头菇的产量都能达到100%。
闵宪岭:100%就是一斤干料能出一斤菇。我这个菌袋吧,在没菇之前,也两斤半,等出完菇之后呢,能达到四五两吧,四两沉左右。一般的你看,他们袋子扎完以后往外一扔,跟原来的还差不多少。
正因为有了科学的管理,所以才做到了物尽其用。
毛坨村的技术人员,抓住双孢菇怕冷的特性,通过采取保温措施,实现冬季出菇;而老闵呢,是抓住猴头菇不怕冷怕热的脾气,想办法在山洞里凉快度夏,做到周年生产。应对这一冷一热,成功实现反季节栽培,靠的都是科技来过招。
>>进入 科技苑 空间
责编:刘岩
内容